大众公共闲暇调查
Leisure 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pulace

 

 

 


 

“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

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简介 

    闲暇时间分配是一种时间配置的状态,通过对时间的“测量”,可以反映人的存在诸方面的状况,借以体现各种生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生活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形态的客观、完整和真实的记录。闲暇时间的多寡,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闲暇时间就越多,闲暇时间的结构也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闲暇时间是人全面发展自我的重要领域,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空”。科学、健康、文明地分配闲暇时间,将指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休闲文化特色和艺术作品(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及口头的民族与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及其人文知识,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当今仍然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休闲生活内容。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辑录有休闲内容的作品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闲适小品都记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乐的灵性文字。不仅如此,文人雅士还常常将“闲情逸致”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紧密地连在一起。聪明地用“闲”是一个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体系、现代生活方式,甚至对文化价值的确立都将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休闲教育是人的素质和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管理和服务于公众的途径之一,是“育化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那些学会了既能享受工作,又不浪费自由时间的人,才会感到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到生命的价值。“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学过怎样聪明利用闲暇的人。

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有明显的增加,但闲暇时间数量和闲暇活动质量相比,后者是薄弱环节。闲暇活动单调、活动种类不丰富、趣味不高雅,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如何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任务。

    经济收入低的家庭,生活的重心仍在为生计谋和家务谋,文化精神生活和非物质消费仍不高。

非在业者的闲暇时间分配往往是以闲置的形态出现。城市下岗失业者平均每天用于学习和自修的时间仅为3.97分,仅占其闲暇时间的1.03%,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思想创造性明显不足。

    老年人闲暇时间一是分配给看电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高,它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副作用是缺少精神运动;二是休闲内容平庸化、休闲行为被动化;三是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舞蹈、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远离老年人,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食粮匮乏。

    闲暇时间分配的合理性与协调性存在偏差,整体休闲方式的格调和品位不高仍值得重视。

整个社会对闲暇时间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休闲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导致闲暇时间的利用空间狭小、观念陈旧、休闲情趣单一、休闲技能缺乏。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与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文化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精品少、媚俗多,文化少、商味多,引导少、诱惑多的现象依然严峻;低俗、庸俗、恶俗的流行文化还在很大程度上占领着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空间。社区建设不能充分地适应人的休闲生活需要,尤其是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

    科普观念和传播形式存在误区:由于对科普事业理解存有偏狭性,科普所蕴涵的人文性、亲和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人们对待“科普”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提高科学素养”仅仅是“高雅”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