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序二

 马惠娣

10年前伴随着“休闲服”的叫卖,“休闲”一词开始走进中国公众的生活里。如今“休闲”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诸如:休闲度假、休闲购物、休闲洗浴、休闲娱乐、休闲服装专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休闲聚会、休闲派对、休闲山水等等,可以说在中国城乡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发现这样的字眼。

显而易见,休闲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

10年前,即1995年中国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始,我国著名的理论家于光远先生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组织力量,着手对休闲问题进行研究。

“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便是这10年的学术积累。五本书初步地探讨了有关休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什么是休闲、为什么要休闲、如何休闲等问题做了多层面、跨学科的思考。

于光远著《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以战略思想家的眼光,论述了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深刻地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不属于闲的劳动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减少,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于光远先生特别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或那种休闲方式。不同的休闲方式需要不同的休闲产品和所需的服务。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或者经济行为,而且更能对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对增强人的创造能力提供社会支持条件。本书还涉猎玩学、竞赛论、旅游经济、休闲项目创新等问题。

陈鲁直著《民闲论》,作者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系统地整理了马克思关于“劳”与“闲”关系的论述,阐释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精髓。作者认为,正确地认识“闲”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闲”,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进而完善人,提升人,从内在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还可以通过提升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作者讴歌了“闲”的价值,认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应该调剂出“懒散”的时间,率性为之,减少物欲,从容生活。“闲”才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欣赏花园的美丽、茗茶之惬意、体察世间之美好。马克思关于“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许多精彩论述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作者直接从原文中考察。这对从事休闲研究的人来说,是难得的一部参考文献。

马惠娣主编的《中国人休闲状况调查》,是文化部重点课题“闲暇时间:我国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和科技部课题“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与提高公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数十位学者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对我国公众休闲状况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整个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但公众休闲状况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在低薪阶层、弱势群体、老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非在业者群体中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有明显的增加,但闲暇时间数量和闲暇活动质量相比,后者是薄弱环节。闲暇活动单调、活动种类不丰富、趣味不高雅,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如何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任务。本报告,呼吁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聪明地用“闲”,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的社会氛围,以共同建造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是她10年学术研究中部分文章的集结,分“休闲理论”、“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休闲问题概述”四个部分,从跨学科的视野论述了休闲哲学、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等若干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休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境界;休闲是人类自省与沉思的产物,是探索人的本质、生活目的一把“钥匙”。作者特别认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在休闲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前中国的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通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构建当代休闲理论,应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是她承担国家软科学课题“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对策研究”的结项之作。此书历时4年半,参阅了大量的文献。本书共十章,论述了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消费的本质问题,以及与休闲相关的人文关怀、城市问题、环境问题、教养问题。本书是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观察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认为,我们正在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休闲创造了新的经济。而休闲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与经济发展领域将倍受人们的关注,同时,它将演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规律。休闲经济的出现也将使传统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将重组未来经济。休闲经济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强调“低代价、高效益”,注重开发无形资源替代有形资源,以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平衡。

 

众所周知,休闲研究在中国是一个正在被拓荒的学术领域,难能可贵的是,全国一大批有识之士已加入到这支拓荒的大军中来。随着西方休闲研究成果的引入,加快了中国休闲研究的步伐。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有多位学者型的领导参与其中,近些年来,他们对推动中国休闲研究向纵深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成思危曾指出:“新的世纪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正向我们逼近,同时将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

龚育之指出:“休闲,从少数人的消磨光阴,到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演变为一种研究对象,形成一门休闲科学。”

韩德乾指出:“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休闲是生命物质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态。人类为了生产与再生产、为了发展体力和智力,必然要进行休息、休养和休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和展望人类的明天,人类必然要求更高质量、更高品位、更加有效的休闲,这既是休养生息和获取充沛精力和更高智商、能商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进步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的需要。

张景安指出:“休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科学问题或者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问题。国家竞争力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体制、资源、文化等。文化质量决定国家的质量。人的素质、文化素养是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休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甚大。”

这些精辟的见解,无疑给我们未来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中国休闲研究真正走向繁荣,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与创造。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致力于休闲理论的系统研究。

 

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近些年来一批颇具学术水准的论文不断问世,这些论文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美学、行为学、心理学、方法论,而且也涉及到经济学、产业学、管理学等方面。据悉,有学校已开设了休闲学课程,设置了休闲学专业。国家课题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有关部门建立了休闲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也从文化的角度关注休闲现象。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从几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以及搜集到的论文看,中国休闲研究的力量正在崛起。

但是,休闲学毕竟是刚刚引入中国,我们对她的认识还缺乏系统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处理好理论借鉴与创新,东方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文化与经济,理论与产业,历史、现在与未来,形而上与形而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等关系十分重要。另外,休闲学虽然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关系密切,但她又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在知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有诸多的难点。因而也就为学者们多元的理论创新和多元的研究模式提供了可能。

目前的研究力量对无处不在的“休闲”来说,还仅仅是“杯水车薪”。特别是没有将休闲学纳入国家教育的体系,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就很难形成,就会制约中国休闲研究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无疑,休闲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社会的进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普遍有闲的社会就会快速地向我们走来。

时代需要理论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休闲”给了我们创新的源泉。

 

200491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