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时代问题、引领先进文化

——“200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侧记(一)

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学科技哲学中心、《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00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6月2-6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休闲问题”讨论的议题有:1、休闲与科学发展观; 2、休闲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3、休闲中“人文关怀”思想的考察; 4、休闲生活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创新; 5、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6、休闲与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7、休闲伦理与人的道德观; 8、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 9、休闲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造;10、大众休闲生活中旅游、娱乐、运动的意义;11、休闲与文化市场的开发; 12、休闲与社区科普;13、马克思主义休闲思想研究;14、联合国休闲宪章的考察与研究;15、儒家、道家、佛家的休闲思想;16、其他。

会议的宗旨是:关注时代问题,探索文明话题,引领先进文化,交流学术成果,鼓励理论创新,共建学科体系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俊如主持了会议。文化部、科技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领导出席会议并讲了话。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80余人,大会录取论文近50篇。

中国休闲学的创始人于光远先生以90岁的高龄亲临会议,并以“休闲与创造”为题讲了话。他指出:“创造的前提条件和动力是自由,而休闲又是自由的前提条件和动力。”

中国休闲研究的早期研究小组成员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开幕式上讲了话。原中宣部部长朱厚泽主讲了“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提出“关怀人并确立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原则;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认为:休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反过来促进生产力提高,休闲与发展相辅相承。休闲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不可或缺的进步要素;世界观察所所长吴明瑜认为:闲暇是人真正解放的基本条件,它为脑、体恢复和自由创造提供了可能。但有了闲暇还不够,还需要有正确的休闲技术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法律作保证;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院士何祚庥从一组关于闲暇的历史数据出发,论证休闲问题对提升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建议设计一个反映休闲需求、休闲消费与恩格尔系数相对的精神生活系数。北京大学教授孙小礼主讲了“休闲与新的生活方式”,提出现代化生活方式要科学、文明、健康,要与现代科学、经济等相适应。中央党校原《理论动态》主编沈宝祥主讲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休闲”;开达经济学家联谊俱乐部董事长何伟主讲了“经济学视野中的休闲经济”;外交部外交家陈鲁直主讲了“马克思主义与闲的关系”,认为,休闲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建议向中央政府提供休闲问题重要性的论证报告。

龚育之和韩德乾因在外地出差没有亲临会议,但为会议提交书面发言。龚育之说:“休闲,从少数人的消磨光阴,到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变为一种研究对象,形成一门休闲科学。”韩德乾说:“从生命科学的观点看,休闲是生命物质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态。人类为了生产与再生产、为了发展体力和智力,必然要进行休息、休养和休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和展望人类的明天,人类必然要求更高质量、更高品位、更加有效的休闲,这既是休养生息和获取充沛精力和更高智商、能商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进步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的需要。”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甘师俊和文化部教科司陈迎宪也在开幕式上发了言,题目分别是“休闲、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休闲教育与文化进步”。

在大会发言中:申葆嘉(天津大学教授)“休闲研究的方法论思考”,提出需要加强休闲基础研究,其中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休闲研究方法论,以科学的观念来指导休闲学科的建立;刘孝廷(北师大教授)“发展问题与休闲研究”,认为,休闲是发展本身的问题之一,休闲也是解决许多发展问题的有益途径;王雅林(哈工大教授)“社会学对休闲的考察”,主要介绍时间预算研究的方法、内容、历史和研究成果;王琪延(中国人大教授)“统计学视野中的休闲经济”;赵树枫(北京农委主任)“城郊休闲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成素梅(山西大学教授)“休闲、人性、哲学”;张健(淮安市教育局所长)“休闲教育与青少年的道德培养”;胡伟希(清华大学教授)“儒释道与中国休闲哲学”;刘耳(哈工大教授)“休闲与宗教的密切关系”;马惠娣(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休闲研究在中国”。这些讲演展示了近年来中国休闲研究学者所取得的成果。

本次会议的论文选题涉猎范围广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证分析。如,许传宝的“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休闲体育及研究进展”,刘晨晔的“论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休闲逻辑基础”;王欢的“对于休闲权利的考察”;饶沁梅的“法国旅游业发展模式透析及其对福建的启示”,包庆德的“论生态旅游的生态休闲意蕴”,董鸿扬的“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与增值效应”,吴丹的“滨水住宅开发中的旅游休闲资源保护问题初探”,曹宁的“关于休闲产业推动城市个性化建设的思考”,       林云华的“基于休闲行为的滨水休闲空间设计”,涂欣的“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郭舒、肖升的“城市旅游竞争力问题研究”,金丽的“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及人文关怀的结构性建设”,卢锋、温晓媛的“走向自然、融于自然——休闲旅游与身体运动”,刘海春的“小康社会休闲伦理的提出与思考”,王永明的“休闲的哲学分析”,陈宏的“心向往之——对创立《休闲经济学》的初步思考”,曹诗图、刘晗、阚如良的“对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哲学思考”,胡娟的“从小康社会看旅游观念新趋势”,曹卫国的“休闲:雅俗毕宜——兼谈休闲对科学创新的作用”,康保苓的“南宋杭州休闲文化初探”,丁宁的“休闲的价值和人文关怀”,娄玉芹、李春生的“休闲与科学发现”,黄训美的“关注休闲、一种心理健康的视角”,伍延基的“试论休闲与旅游”,李丽、李明宇的“儒家的‘乐’与休闲”,范诏的“自由、休闲与与创造”,郑胜华、刘嘉龙的“基于整合理论的城市休闲发展研究”,赵玲的“休闲、休闲经济的理论初探”,唐代剑、文军的“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风险对策研究”,邢媛的“论休闲在后工业时代的意义”,陈济川的“论闲暇体育在构筑现代社会文明的作用”,汤建民的“休闲对科学创造活动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赵建岭的“休闲理念的中外比较”苗建军的“中心城市:休闲经济的空间视点”;董传升的“技术异化的消解——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张玉勤的“审美视角中的休闲”,伍麟的“休闲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未来”,郭增花的“休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廖奇的“休闲与游憩空间”,张红萍的“女性休闲的现状与问题”,卿前龙的“西方休闲研究文献概述”,王兵的“休闲与科学创造”,成素梅的“哲学、人性与休闲”,吴文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休闲”,王健的“法律视角中的休闲”,孙云龙的“马克思主义与休闲”。

大会还分两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在“休闲理论”小组讨论会上,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吴文新博士指出,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社会发展观,又是一种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认为强调休闲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质上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社科院的叶翔则以福建沿海农村调查为例,谈了社会进步与休闲选择的问题。他指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休闲方式有所不同,选择休闲的方式的自由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越丽指出,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休闲是促进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化;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范广伟认为,休闲学研究在注重形而上理论探讨的同时,应更多的形而下的具体问题。北京理工大学裴蓉建议加强休闲心态的研究。辽宁大学郭舒认为,休闲研究不应局限于哲学领域,应拓展制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领域。河南大学李贵仓认为,休闲研究应是自由研究,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休闲研究首先从本体论上弄清休闲的本质。南开大学王健认为,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维持一定秩序,个人休闲时不得危害他人利益,应通过立法手段,调整休闲权利与义务关系。河南教育学院娄玉芹认为,休闲与科学发现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以中外科技史为例,指出沈括根据化石,推论地质形成;牛顿万有引力;瓦特蒸气机;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都与休闲生活有关。徐州师院张玉勤认为,以审美规范休闲非常重要,以提高休闲的质量和品位,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复旦大学孙云龙重点谈了马克思当年对人的异化问题的精辟论述,指出马克思当年所说人的异化是从经济方面,而当代社会人的异化则转向日常生活领域,进入工具理性对人的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认为,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使研究必须站在这一背景下,她认为将来拯救人类的是宗教、休闲和艺术,要限制人物质欲望,否则人的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张红萍谈到休闲与女性解放的关系问题,认为透过休闲生活的质量,可以看到女性解放的程度。

在“休闲应用”小组讨论会上,大家就:1)休闲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要具有层次性,统筹兼顾高雅和大众等不同个性人群的休闲需要;(2)应该注意闲暇财富的统计和分配的公平性,休闲中的选择和责任,尤其是休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问题;(3)重视对休闲、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4)勇敢面对农民和少数民族的休闲生活,保护抢救民间、民俗和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休闲文化等问题达成共识。(详细讨论情况见另文)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主持了闭幕式,并指出:几天会议开得十分深入,代表们认真地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会从中体验到更多的学术乐趣。会议的特点是,自由、愉快、深入、创新、负责。开幕式上老一辈的学者的讲话,见解独到,发人深思。总的感受是,与以前相比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和讨论的问题和内容质量都有较大进步,休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已经初步展开,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甚至管理学的休闲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并从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技术)角度对休闲研究进行了深入思考,这对以后的研究将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支休闲研究的主力队伍正在形成。

国家软科学项目“关于发展我国休闲经济的政策与对策研究”的课题主持人,本次会议秘书长马惠娣对会议也指出,休闲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正浮出社会的水面,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时代问题。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用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人的闲暇时间却越来越多。这一社会时间结构的变化,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影响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影响整个经济政策和社会建制、影响领导决策层的战略选择与调整。那么,如何认识休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认识由休闲生活的增多而引起的社会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如何从政策、管理、规划、教育、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及产业创新的角度认识休闲?如何认识休闲与社区建设、休闲与提高国民素养、休闲与科普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值得全社会,尤其是学术界、理论界的关注。

会议还透露出信息,由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任主编,马惠娣任执行主编的“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第一辑)已基本完成,下半年将正式出版。第一辑将出版的书目是:《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于光远著)、《赋闲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休闲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陈鲁直著)、《中国人闲暇时间分配状况的调查》(马惠娣主编)、《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马惠娣著)。“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第二辑)正在征集文稿,有会议代表带来了他们的书的纲要,引起了出版社的兴趣。另外,“西方休闲研究译丛”第二套丛书正在翻译之中,预计年内将可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