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汇报

(马惠娣)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二00二年项目“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与提高公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和文化部二00一年重点课题“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日前已完成含有10个田野工作调查的研究报告一份。

被调查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四川乐山、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城市,其中以“在业者”、“非在业者”、“青少年”、“老年人”四个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法”、“个案实证调查法”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

用闲暇时间分配结合其他社会指标来讨论闲暇时间的价值、闲暇和劳动的选择、闲暇对传统社会模式和生活模式的影响、闲暇时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闲暇时间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闲暇与城市建设等问题,既可以反映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现状、客观地测量公众文化精神状况,又可以真实了解人民大众的休闲生活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西方国家对闲暇时间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马克思曾对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社会调查,他在他的调查报告中,使用了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的大量资料和数据。

20世纪以来,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学学者在研究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时候,也将闲暇时间纳入了研究的视野。

从这次调查总的情况看,整个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但公众闲暇时间的分配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在低薪阶层、弱势群体、老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非在业者群体中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有明显的增加,但闲暇时间数量和闲暇活动质量相比,后者是薄弱环节。闲暇活动单调、活动种类不丰富、趣味不高雅,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如何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数字中对我国公众的“闲暇时间”的数量、实态、结构基本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休息日比工作日闲暇时间多近3个半小时,居民对闲暇活动有明显的倾向。200111月的调查显示,闲暇时间在工作日为4小时46分钟,休息日为8小时9分钟,休息日比工作日多3小时23分钟。

2001年和1996年的闲暇活动分类对比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闲暇时间整体上在增加,但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阅读报纸、阅读书刊的时间都有所减少,分别减少27分钟、3分钟和5分钟,而看电视的时间增加了近一个小时(59分钟)。

从事闲暇活动的人数在19点到23点之间比较集中,在21点时达到峰值,此时有近85%的人从事闲暇活动,这段时间是工作日闲暇活动的“黄金时间”

在工作日和休息日里,相同之处是,19点到22点都是闲暇活动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集中了70%以上的人从事闲暇活动。

居民平均每天有2小时39分钟用在看电视上,占总闲暇时间的46.22%,占全天的11.04%。看电视是闲暇时间里占有时间最长的活动,在全部30小类活动中,仅次于睡眠的8小时41分钟和制度内工作(学习)时间的3小时58分钟,位于第3位。

2)看电视时间的性别差异。

分性别看,男性看电视的时间长于女性。在工作日男性比女性多6分钟,在休息日多19分钟。

从年龄看,看电视的时间长短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这一趋势在工作日就更加明显。周平均资料表明,5559岁组看电视时间最长。

看电视时间的学历别差异。学历与看电视时间呈负相关。即学历越高看电视的时间越少。这一特征在工作日较为明显,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看电视时间为最低。

看电视时间的职业别差异。无业者日平均闲暇时间为8小时19分钟,而有业者的闲暇时间只有5小时 35分钟。与无业者相比,有业者少2小时44分钟。

数据显示,1996年,男性看报的时间为20分钟,女性为17分钟,男性比女性多3分钟;而2001年,男性看报时间为19分钟,女性为11分钟,男性比女性多8分钟。

中年人的闲暇时间最少,老年人的闲暇时间最多。

3)、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工作时间越长,家务劳动时间越短,闲暇时间越短。

在工作日,学历别闲暇时间分布是,学历越高闲暇时间越少,其中,男性的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或认为在工作日,学历越高闲暇时间越短这一趋势是由男性左右的。

倾向于学历越高教育子女的时间越长。但是,硕士以上学历者,男女教育子女的时间都很少。男性教育子女的时间仅次于小学毕业者,而女性就更少得可怜。

拥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比拥有两个、三个孩子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所花时间不是最短,而是最长。这说明,越年轻的夫妇,在教育子女方面所花时间越多。

女性教育子女最长年龄组是3034岁,平均每日教育子女的时间为14分钟。男性教育子女最长年龄组是 3539岁。

小学毕业以下者,平均日业余学习时间为11分钟,硕士毕业以上者,则为61分钟,趋势表明,学历越高,用于非学历学习(业余学习)的时间就越多。从而证明学历越高,越重视终身学习,越重视对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不断的投资。

4)、 年龄越大学习时间越短,身体锻炼时间越长。

2539岁的人群的体育锻炼时间处于低谷,很明显,这个年龄组的人群,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都是骨干力量,他们不仅体育锻炼时间较短,就连睡眠的时间也较短,工作和家务时间最长,可以说他们是以牺牲健康来换取社会和家庭的承认。这一现象的另一种表现是,学历越高,体育锻炼时间越短。由于过度牺牲健康,在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的确是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在像北京、上海、哈尔滨、天津等这样的大都市中,知识型、提高型以及社会公益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仍很有限,甚至在阅读、学习方面所投入的时间还在减少,而看电视的时间却在增长。其他方面的文化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尤其相当多的中年人,她们作为潜在的老年人群,大部分闲暇时间花在看电视上,而缺乏有意识地为退休后的闲暇生活做必要的精神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看电视约为4小时16分。近些年来,老年人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偏瘫、肥胖、癌症、痴呆等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整日坐在电视机前,缺少体育运动和精神运动而导致的。据北京城区老年痴呆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度和重度痴呆患病率60岁以上人口为1.28% 8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0%。还有相当一部分退休者家庭住房使用面积仅在40平方米以下的占65.4%,其中在30平方米以下的占30.8%。从总体上看住房比较狭小,但他们近2/3的闲暇时间就是在这狭小的空间度过的。

经济收入低的家庭,生活的重心仍在为生计谋和家务谋,文化精神生活和非物质消费仍不高。积极型活动和被动接受型活动之间比例不谐调。比如,仅看电视一项平均每天就达132.25分钟,占闲暇时间总量的1/3。户内和户外休闲活动比例不协调(户内活动通常主要指:利用大众传媒消遣、自娱活动、无事休息;户外活动通常指:体育锻炼、去娱乐场所等)仅有21.5%的非在业者出游过市区及附近风景区;2.9%的出游过郊区度假村;5.7%的出游过省内风景区;14.8%的出游过省外风景名胜区。表明非在业者的休闲活动空间是较狭小的。

非在业者的闲暇时间分配往往是以闲置的形态出现。城市下岗失业者平均每天用于学习和自修的时间仅为3.97分,仅占其闲暇时间的1.03%,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近2/3的闲暇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在户外度过的时间约占1/3,且户外活动中约40%的时间是用于逛商场、超市、夜市,这表明户外休闲活动的质量是不高的。

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思想创造性明显不足。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使不少孩子厌学、逃学。据调查,进网吧的大学生、中小学生约占70%,学校周边地区可达90%,其中未成年人约有20%。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小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上网地点,第一是家里(66.1%)第二是网吧(18.7%),第三是学校(17.5%)。而充斥在非法网吧中的游戏软件,多数是带有暴力、征服、色情内容等刺激性的游戏,严重地伤害了孩子们幼小和纯洁的心灵。调查还表明:目前,中国有17岁以下的青少年3.67亿,其中有3000万青少年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而热爱读书的孩子,其数量是越来越少。几年前,学生每人每年借阅图书大约10本左右,现在还不足1本。在对某校六年级的一个班调查,全班90%的学生从未到过市区少儿图书馆借书,许多同学甚至从未借过学校图书馆的书。

整个社会对闲暇时间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休闲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导致闲暇时间的利用空间狭小、观念陈旧、休闲情趣单一、休闲技能缺乏。从根本上说,我们的闲暇时间还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时期。在青少年的追星大军中,一些影星迷、歌星迷、球星迷,为了追逐他们心中所谓的偶像,可以不吃、不喝、不睡,甚至逃课。而在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不能把闲暇时间作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加以利用,不能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不能合理地使用闲暇时间去重新扩大他的创造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业余生活,更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在大都市,约有45%的人都有出游的经历,而出国旅游的人也有相当的比例,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游客素质太低,以至于被港台人和外国人概括出中国人出游时的7种陋习:“脏、吵、抢、粗、俗、窘、泼”,已使开放大陆游客国家的居民,对大陆游客日益排斥。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与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文化设施不足也是一个突出的困难。据统计,至2002年末,我国全国总人口约为12.84亿人,而去年全国共出版各类杂志30亿册,图书68亿册,其中学生的课外读物11亿册,而这些课外读物中有10.9亿册是习题练习册和课程辅导类图书。此外,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89个,平均47.8万人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有1451个,平均88.5万人有一个博物馆。另外,文化设施数量也十分有限。以1999年为例,全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632个;艺术表演场所1911处;文化馆2905个;公共图书馆2767所;博物馆1364个;广播电台296个,电影厂31个;故事片102部;电影放映单位69000个;电视台357座;电视剧发行数6227部(集);出版社530家;书店13573个;图书141831种;杂志8187种,文学刊物537种;中国作协会员6647人;报纸2038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0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937个。这些文化娱乐设施是微乎其微。

文化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精品少、媚俗多,文化少、商味多,引导少、诱惑多的现象依然严峻;调查显示,除新闻频道(主要指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能够体现主旋律以外,其他电视频道的节目,特别是地方台的频道充斥着低俗、庸俗的内容,甚至恶俗的(色情、凶杀、低级趣味)流行文化还在很大程度上占领着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空间。

科普观念和传播形式存在误区:由于对科普事业理解存有偏狭性,科普所蕴涵的人文性、亲和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人们对待“科普”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提高科学素养”往往变成“高雅”的口号。据有关部门2000年的统计,我国有省级科技馆建筑总面积为288378平方米,而展厅面积之和仅为71427平方米,仅占建筑面积的24.8%;其中只有5家符合国家标准,其余24家展厅面积占建筑面积的比例平均只有17.4%。有限的展厅面积也没有全部用于科普活动。例如,某省级科技馆5000多平方米的展厅,用于科普展览的不到一半,其余的常年举办展销会之类经营性的活动。另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参观科技场馆缺乏热情。通常情况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古观象台、北京自然博物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国航空博物馆等处门可罗雀。在暑假期间,中国科技馆虽然每天有一万人参观者,但大约七成观众是外地旅行社成员或学生夏令营营员。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情况也差不多,每天接待约一千余人中主要靠旅行社输送。这仅限于知名度较高的场馆,而大多数科普场馆每天参观者还不足百人。现在组织学生去科技馆不容易,一般只计划暑期组织一两万学生走进科技馆,这个数字仅相当于全市中小学生的1%。近10年来,整个科普报刊杂志系统约流失三分之一的年轻骨干。而在媒体从事科普工作的采编人员、记者、策划人自身科学素养低和文化知识单一,很难做出好节目。科普研究方法陈旧、研究人员知识老化、缺少创新能力,使我们的科普导向不能反映科普发展的历史全貌以及科学文化时代的特征,因而,难以十分有效地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社区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财、物、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投入都很有限,因而不能充分地适应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尤其是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国共有667个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万个居民委员会。这些街道、居委会直接面对着数亿居民,担负着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服务居民的繁重任务。从日益发展的社会看,城市社区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但是,社区自身(基础设施和管理人员)文化水准不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

闲暇时间是一种时间配置的状态,与劳动时间形成一对范畴。闲暇时间的多寡与国家综合实力相辅相成。聪明地用“闲”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对构筑社会经济体系、现代生活方式,甚至对文化价值的确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学过怎样聪明利用闲暇的人。因此说,休闲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教养。

课题报告认为,闲暇时间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应成为科学文化事业不容忽视的时空。改变传统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促进科学与文化的联姻,为先进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内容,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文化科普的建设,倡导新的科学文化观。因为,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融合与统一——构成现代人类文化的核心。

课题报告还呼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休闲教育,并作为科学普及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对待,让休闲成为“育化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让人民大众学会聪明地用“闲”,这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体系、现代生活方式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产生重要影响。

本课题报告会集了多名在休闲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中外知名学者,前后历时3年多的时间,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大家团结合作、严肃认真地完成了10个田野工作考察,并在此基础上以哲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