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

 ——“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评审会纪要

 廖奇

 “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于2004314日经评审并获通过。

考虑评审的公正性、权威性,参与本课题的所有人员均采取回避了制度。

课题负责人马惠娣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她介绍说:本课题报告汇集了多名国内外在休闲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中外知名学者,前后历时三年多。被调查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四川乐山、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城市,其中以“在业者”、“非在业者”、“青少年”、“老年人”四个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法”、“个案实证调查法”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

该课题的研究目的:从闲暇时间的角度考察公众文化精神生活,是一个较独特的视角,旨在通过实证性考察,客观地测量公众的文化精神状况和生活形态。并针对公众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状况的现实,分析文化建设与公众闲暇生活质量的关系,就如何开拓新的科学文化传播阵地提出对策建议;营造具有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科学文化内涵深厚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使“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重要观点: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聪明地用“闲”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空”。科学、健康、文明地利用和分配闲暇时间,将指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实践意义:本课题直面中国社会转型中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的质量问题,旨在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科学文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人们正确、科学地理解休闲的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直接意义。创新程度:从人的闲暇时间的角度调查研究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状况还不多见,特别是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闲暇时间价值认识还有片面性的情况下,通过此项研究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闲暇时间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应成为科学文化事业不容忽视的时空。呼吁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呼吁政府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并作为科学普及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引导人民大众学会聪明地用“闲”。

五位评审专家对课题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项虽然初步但却具有开创性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诸如纠正公众对休闲的看法,提出闲暇时间是重要的社会资源等多个理论观点有创新突破。本项研究重实证,材料丰富和扎实;工作具有较宽的视野,抓住了科普、经济、社会、宗教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报告中的有些概念还可以进一步界定,有些理论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评审组认为,这是一项有意义,建议文化部和科技部继续立项支持,就农村、农民的休闲问题、老年人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休闲问题,休闲对拉动经济的影响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鉴定会后,还召开了与课题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于光远先生认为,闲暇时间,属于时间的范畴,在当代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时间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也是科技问题,也是艺术问题。作为经济问题,是说,劳动和休闲都是人的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哲学问题,是说,空间和时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作为科技问题,是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人的美好生活服务。

作为艺术问题,是说,一方面,足够的时间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灵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达到高超的服务水平,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文化部教科司韩永进司长认为,各位专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对文化部以后的文化与科技结合的课题立项有很多的启发。这个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与中央提出的“三贴近”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员令,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但富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下一步的文化体制改革而言,还具有实践和操作意义,比如在未来文化事业的布局、文化产业门类的设置等问题上。这个课题也很有新意,体现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上。这个课题找到了研究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切入点。他表示,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将继续支持这样的课题研究。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张景安司长从国家之间的竞争提出休闲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大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科学问题或者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问题。国家竞争力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体制、资源、文化等。文化质量决定国家的质量。人的素质、文化素养是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休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甚大。这个报告显示,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休闲质量令人堪忧。他希望能有更多的这些方面的研究,使我们更了解现实的情况。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指出,这个课题的一个价值是把闲暇时间的问题摆到了学界面前。什么叫闲?什么是劳?两者的关系很复杂,需要做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还要许多后续的研究工作,比如在概念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界定分析。

如果把休闲作为研究的中心,该报告在如何提高休闲质量的问题上还有些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时间是休闲的一个基本元素,排除寿命长短的问题,人一天是24小时,如何分配比较好呢?人必须有一定时间的休息,睡觉和劳动。人在必要的睡觉时间和履行社会义务的劳动时间之余,才有休闲时间。这是一个大的区分,里面还存在许多交互和转换,区分的界限常常是变动的。人有时要压缩睡觉的时间,变成劳动的时间。一个科学家并不只是8小时劳动。劳动与休闲的时间界限是很模糊的,休闲本身有很多复杂情况,但作大体的区分是可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休闲时间如何更好地划分和使用,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主题。时间消费的内容和质量值得更多的研究。睡眠不够而睡懒觉,这不是休闲,而是补充过去被占领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可以在打牌中度过,这是消极的休闲。积极的休闲是用来学习。旅游是一种较高境界的休闲。但是一个青年去泰山旅游,在泰山上打牌,这就不是高境界的休闲。中国去国外旅游的人很多,国外旅游应该是境界更高的,但是国外的旅游也分很多种。一种是对国外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另外一种是购物。休闲可以分很多层次,从消极到一般到积极。积极的休闲中,休闲的含量更多,既恢复了体力脑力,又有科学和文化的创造。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休闲含量高、水平高的方式,把休闲和劳动,休闲和创造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能为社会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原科技部韩德乾副部长认为,如何引导公众提高闲暇时间的质量,更科学、更有效地休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认为,研究休闲的问题,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引导。休闲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的体系化、要让休闲学被社会所广泛接受,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庞大的、开放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有赖于我们继续努力。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思考,在目前这个情况下,怎样正确引导大家休闲。

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家更好地休闲?我认为要从积极的方面着手。今天的休养、休息、休整、休闲是为了明天更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

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哪有真正的休闲?有责任心的人根本闲不下来,也没有条件进行休闲。闲是劳动造成的,没有有效的劳动,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休闲。要有高质量的休闲,必须首先有高效的财富创造。他认为,振兴中华与休闲存在这样一种内在联系。

他还谈到,现在公众的休闲情况与过去大不一样,不健康的,中性的,健康的,到低级的、中等的,到高级的,多种多样。农村的休闲没有正确引导,打牌常被认为是最好的休闲方式。如何对大家的休闲进行引导,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最容易接受的,又最健康的方式來引导大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产生。我们都希望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能树立学习是最好的休闲方式的风尚,那将对我们国家的前途影响深远。

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非常肯定地提出,休闲非常重要,休闲学学问很值得研究,但是也很不容易。休闲应该从哲学上进行分析,有丰富的辩证法。闲和劳是对立的,不同的,同时又是界限模糊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文化所所长刘梦溪认为,学科的协同非常重要,单一学科的研究局限很大。这个课题由文化部和科技部协同立项,是一个好的迹象。协同是一个好的方向,应该多开展综合性、协同性的课题。

整个“课题评审鉴定会与学术研讨会历时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