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
——马惠娣研究员在“2005休闲与社会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解放日报2005年10月16日发表)


  思想者小传

  马惠娣现就职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1995年起师从于光远先生研究休闲问题。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4年出版了《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三本专著。1998年组织翻译国内第一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五本书;先后完成了国家课题三项;自2000年起组织了四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主编了“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正在主持翻译第二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

  当今,“文化”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以何得到传承?什么是文化资本,文化何以成为资本?什么是休闲,休闲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它又如何传承文化和构筑文化资本?从理论和社会实践层面厘清它们的相互关系,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文化不厌其烦的解构

  两千多年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到了当代社会,人们又把文化区分为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人们不厌其烦地定义、解构、重构文化,表明了文化之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其中几个要素被公认,诸如,教养、教育、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文献记载中的“文化”,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本指“以文教化”。《周易》“贲”卦《彖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看作“文化”的原始提法。古人以为“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慈民惠礼,锡民爵位”皆为“文”。而“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
  文化的这种内涵与外延常常通过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等形态传递出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结构凝聚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大的方面。当代社会人们又把文化区分为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人们不厌其烦地定义文化、解构文化、重构文化,表明了文化之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探寻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文化对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的关注;另一方面,表明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不断创造人类新的文明,新的文化历史。
  概括地说,文化就是人文之化,以人为本,以道德、仁爱、教育、信仰、游憩、科学、艺术、审美等多种形态传承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
  浮出水面的文化资本

  真正的经济增长不仅仅取决于财、物资本,更取决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深刻性在于:当现代社会经济基础雄厚后,经济向文化的反哺必将成为必然。任何一个缺乏以文化资本投入为基础的经济,其注定是不能持续、不能和谐、不能巩固的。
  人类对资本的定义,从最初的研究开始,尽管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却始终没有超越经济主义的范畴。但现代思想大师布尔迪厄对于资本的见解非同凡响。他认为:资本可以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形态:(1)经济资本,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3)社会资本,它是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对文化资本的衡量,布尔迪厄非常看重“早期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和“节约时间”。他认为“文化资本”首先要强调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尤其重要;这种教育非但是技术技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养、德行、人性的教育。其次强调能力。即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社交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欣赏能力等的培养。第三,要人们学会节约时间,学会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因为充裕的闲暇时间是个体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要人们学会止欲,学会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对个体精神的羁绊,学会放弃对物的贪婪和占有,进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欣赏生命、生活,有能力促进身心平衡、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与教养,是最大的资本,是最有能力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资本。
  文化资本日益浮出水面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是以商品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转变。任何一个政府的发展政策目标应当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不再是
  GDP,而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的增长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增长服务。真正的经济增长不仅仅取决于财、物资本(有形资本),更取决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深刻性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当现代社会经济基础雄厚后,经济向文化的反哺必将成为必然。因为,任何一个缺乏以文化资本投入为基础的经济,其注定是不能持续、不能和谐、不能巩固的。
  休闲的文化价值

  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精神态度,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中,“休闲”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还是积累文化资本最重要的途径与手段之一。
  休闲不是仅为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人、阶层、团体所拥有,而是所有人都有的权利。休闲既是精神层面的活动,更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须臾不可分离。休闲也不只是一个概念,她与家庭、教育、科学、宗教、游憩、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关注休闲,就必须真正地从本质上理解家庭、教育、宗教、科学、艺术、游憩的内涵,惟此休闲的文化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塑造个体人格、精神、气质、道德伦理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成长环境。家庭在教育和传播价值观、信仰及文化传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构筑文化资本的“首善之区”。
  (二)教育:美国教育学会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从依靠走向独立,从兴趣走向责任,从自我到社会行为。”教育对人类之重要,可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折射出来:“地面多一所学校,社会就少一座监狱”。
  (三)科学:爱因斯坦曾对科学做过这样的评价,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一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即科学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价值原则。科学精神,越快越广泛地按照理性的原则渗透到个人和公共的生活中去,渗透到教育、组织机构以及经济和社会当中去,所构筑的文化资本的基础就越雄厚。
  (四)宗教:宗教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追求个体对基本社会团体的热爱与忠诚,对创造性的有规律的生活的责任感。真正的宗教讲求善良、诚实,核心在“仁”。
  (五)艺术:“是她在召唤处于长途跋涉中的人们,卸下俗务的重担,到艺术的殿堂里徜徉,给人性以光芒。”没有艺术,这个世界就会暗淡无光,人的心灵就会充满龌龊,智慧就会枯竭,社会就会杂乱无章、面目丑陋。伟大艺术的诞生需要环境和心态之宁静;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才能发现美,创造美。
  (六)游憩:泛指人的消遣、游玩、社交等活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文化传统中,游憩何止一个“玩”字了得,这里有深奥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论语?述而》:“依于仁,游于艺。”杨伯峻注:“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六艺”对规范社会、教化子民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中华休闲文化的基础内容。也是现代人最应传承的休闲方式之一。游憩更强调体现一种文化创造精神,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氛围、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更注重“人文关怀”的态度。闲暇之时做游憩是人的存在和创造的需要;而游憩中的发现与体验,才会使人“诗意地栖居”。良好的游憩活动影响着和丰富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科学、宗教、艺术、游憩,既是文化的创造物,又是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载体,离开这些具体事物的存在,文化何存!同样,休闲离开了家庭、教育、科学、宗教、艺术、游憩等载体,休闲也是一纸空文!反之,科学、宗教、艺术也很难发展。
  没有休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社会进步史也是一部休闲史。没有休闲难有真正的艺术、哲学、文学、科学与宗教,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离开了休闲就是一架周而复始的劳动机器!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而今天的经济必须依赖文化。
  也许有人提出质疑:是否把休闲的作用说得太高了?这个质疑可以被理解。众所周知,在中国,人们普遍接受“玩物丧志”的说法,“闲情逸致”多年来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所批判,“闲生是非”更是让人远离“闲”。在这样的情势下,“休闲有何价值”的质疑不难被理解。当然,就更不能把休闲与传承文化、创造文化资本联系起来。但是,只要翻开源远流长的5000年中华文化史,这个“质疑”便反遭“质疑”。
  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而今天的经济必须依赖文化
  清代中叶之前,中华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令世人所瞩目。坚实的文化底蕴,必然创造强大的文化资本。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中国历史上由于经济的强大而创造的辉煌:秦始皇“车同轨、字同文、统一度量衡”;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当今中国“神舟”飞船翱翔太空。历史发展的种种事实,不难让我们看到文化、经济基础关系之密切。
  何谓文化底蕴?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一段话很深刻:“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何谓文化底蕴,不过是,即使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
  文化不是高不可攀,不是社会的“招牌”,不是某些人的“敲门砖”,更不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文化其实很平实、很平易、很平静、很平常、很平凡。惟有全体民众的亲自参与和身体力行;惟有文化的平凡与细节,才能构筑强大的、绚烂多姿的文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经济的大厦才能坚固、和谐、持续。
  二、休闲:作为亚文化形态,传承主流文化;是科学、哲学与艺术赖以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人最懂得利用休闲进行文化和艺术创造,并常常将休闲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紧密地连在一起。中国人的价值观很推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此维护个人的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互助。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关休闲内容的作品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清代闲适小品都记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乐的灵性文字。在民间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华的品类也是休闲的产物,比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楹联、诗社、书院、园林……表达着我们民族的聪明与智慧、道德与伦理、勤劳与善良。与此同时,也创造了我们民族最辉煌的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的历史篇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社会进步史也是一部休闲史。没有休闲难有真正的艺术、哲学、文学、科学与宗教,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离开了休闲就是一架周而复始的劳动机器!
  以休闲构筑文化资本

从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丰富“休闲”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活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等———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亲和力,达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今,以休闲的方式构筑文化资本在西方国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个人和社会行为。人们愿意在构筑温暖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仁爱之心、鼓励自由创造、学会体验与欣赏等等方面培育文化资本。
  一、休闲的方式更注重人的内在世界的表达
  1、志愿者作为休闲的形式正在兴起。以美国为例,人们自愿地组成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募捐、做义工、助学,参加环保、动物救治等等。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成为社会的黏合剂、文明的助推器,是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是美国人休闲生活方式之一。每年有占美国人口的51%的成年人为各种事业和组织机构提供某种服务。一般志愿者每周提供4.2个小时的服务,每年化做数千亿的财富服务于民众。
  2、以慈善事业推进文化建设。当今西方世界,各种基金会相当多,仅美国就有大约6万个。到2000年,美国基金会的总资产达到4860亿美元,占全美
  GDP的6%。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全美70%以上的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的个人捐赠占到个人收入的1.8%。
  3、闲情逸致中涵养人性。闲情逸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调剂工作压力的方式方法;闲情逸致也涵养人性,提升教养,融洽人际关系,激发创造的灵感。例如,在美国一种称为“咖啡机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板、职员和社会学家的青睐。他们说,咖啡机休息处就好像荒漠地区的水泉,不同部门的人在那里碰面,交流信息。这对企业大有好处,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4、淡漠名利、简单生活,也是一种享受,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当今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宁愿选择“更少”,提倡“少做一点、少赚一点、少花一点”的“自愿简单”的生活。
  二、文化资本的积累从闲暇时间做起
  1、开发闲暇时间是积累文化资本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由于人们认识到“休闲”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便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生活原则。西方思想家认为,把闲暇时间转化成接受继续教育、发展智力、履行社会职责、从事有益的社交活动、文体活动等等,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就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
  2、兴办教育是构筑文化资本的重中之重。美国拥有最多的大学,有钱的人愿意把大量的钱捐赠给学校,这个传统延续至今,使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体系。还有相当多著名的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的建设均来自捐款。
  3、大兴图书馆和博物馆事业。不惜重金修建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是西方国家的一大文化特色,此举,一为文化传统所致,二为提供休闲消费场所,三为提升人的休闲生活质量,四为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大学、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乃堪世界之最。
  4、创造和丰富休闲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对“休闲”做出了许多新探索,从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丰富“休闲”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活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简单生活、环保、食素、爱动物、爱植物、反战求和平等等形式,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行为方式营造充满温馨的、友善的、互助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亲和力,达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文化与文化资本“大厦”的建筑决不能一蹴而就
  美国人的文化、文化资本的建设,首先从教育、宗教、艺术、读书习惯等方面入手,使整个社会有了良好的互动循环———没有成就卓著的志愿者活动,就不会形成捐助善款的风气;没有大量的善款的捐赠,就没有绝大多数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就没有欣赏艺术的能力;没有欣赏艺术的能力,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没有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就没有发达的科学创新能力。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人们利用闲暇时间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利己、利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人性的改善,满足感、成就感的获得,自我的超越,社会互动中的信任、理解,真善美的弘扬,构筑了一个坚实的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
  一座“文化大厦”的雄伟壮观,不仅在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流设施,更在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庭风尚;仁爱正义、谦和礼让的社会风气;品行端庄、尊老爱幼的教化世风。从中我们就不难理解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相互依存的关系。


(演讲时间:2005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