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出版发行

 

 

 

 

 

 

 

 

 

 

 

 

 

 

 

 

 

 

科学技术对人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当代人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马克思曾极富预见性地指出:……那时,衡量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变为自由时间。毋庸置疑,普遍有闲的社会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

我国自19955月起,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实行“三个长假日”,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时间中度过。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休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在理论、实践与政策等层面上都必需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主编的“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论普遍有闲的社会》、《民闲论》、《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共5本,近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本套丛书较系统地探讨了有关休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什么是休闲?为什么休闲?、如何休闲等问题做了较系统的阐述。

     于光远著《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以战略思想家的眼光,论述了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深刻地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不属于闲的劳动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减少,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于光远先生特别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或那种休闲方式。不同的休闲方式需要不同的休闲产品和所需的服务。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或者经济行为,而且更能对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对增强人的创造能力提供社会支持条件。本书还涉猎玩学、竞赛论、旅游经济、休闲项目创新等问题。

     陈鲁直著《民闲论》,作者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系统地整理了马克思关于“劳”与“闲”关系的论述,阐释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精髓。作者认为,正确地认识“闲”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闲”,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进而完善人,提升人,从内在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还可以通过提升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作者讴歌了“闲”的价值,认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应该调剂出“懒散”的时间,率性为之,减少物欲,从容生活。“闲”才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欣赏花园的美丽、茗茶之惬意、体察世间之美好。马克思关于“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许多精彩论述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作者直接从原文中考察。这对从事休闲研究的人来说,是难得的一部参考文献。

马惠娣、张景安主编的《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是文化部重点课题“闲暇时间:我国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和科技部课题“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与提高公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数十位学者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对我国公众休闲状况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整个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但公众休闲状况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在低薪阶层、弱势群体、老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非在业者群体中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有明显的增加,但闲暇时间数量和闲暇活动质量相比,后者是薄弱环节。闲暇活动单调、活动种类不丰富、趣味不高雅,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如何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任务。本报告,呼吁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聪明地用“闲”,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的社会氛围,以共同建造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是她10年学术研究中部分文章的集结,分“休闲理论”、“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休闲问题概述”四个部分,从跨学科的视野论述了休闲哲学、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等若干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休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境界;休闲是人类自省与沉思的产物,是探索人的本质、生活目的一把“钥匙”。作者特别认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在休闲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前中国的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通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构建当代休闲理论,应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是她承担国家软科学课题“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对策研究”的结项之作。此书历时4年半,参阅了大量的文献。本书共十章,论述了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消费的本质问题,以及与休闲相关的人文关怀、城市问题、环境问题、教养问题。本书是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观察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认为,我们正在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休闲创造了新的经济。而休闲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与经济发展领域将倍受人们的关注,同时,它将演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规律。休闲经济的出现也将使传统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将重组未来经济。休闲经济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强调“低代价、高效益”,注重开发无形资源替代有形资源,以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平衡。

正如于光远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中所说,“在发达国家,进入普遍的有闲社会要比我们早许多年,因此,西方学者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关注人的休闲生活,探讨‘劳’与‘闲’的关系,认识“休闲”的价值,普遍地进行休闲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闲暇时间增多当然是好事,可以使人在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将劳动从‘谋生手段’到‘乐生要素’,可以多方面地发展自我,由此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休闲充满偏见。一说到闲,就是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等等。然而,社会的进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普遍有闲的社会就会快速地向我们走来,实践已经证明。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我们在10年前成立了一个休闲文化研究小组,大家经常地召开学术沙龙,关注休闲问题,讨论休闲问题,研究休闲问题。现在出版的“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正是这些年的学术积累。无论是哲学层面的讨论、经济层面的观察、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其核心问题是希望唤起社会对休闲问题的重视,唤起学界同人的参与,为普遍来临的有闲社会共同作好理论准备。”

此套丛书出版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多层面的分析与论证,将当下人们概念中一般意义的“休闲”上升到理论与学术的层面,揭示休闲的本质,让我们思索发展为什么是硬道理,厘清休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实践意义在于:使我们正确、科学、理性地理解休闲的内涵,帮助人们科学、积极、合理、有益地分配生命中的休闲时间。对个体的人来说,休闲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增加量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质”的问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人的休闲本质的变化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把标尺,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机构和政策,支持和鼓励人们体验更富有意义的休闲行为,比如:自愿者、环保、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人际交流、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同时,促进政府开拓休闲产业市场,改善休闲服务质量,解决就业;有助于政府和各界对休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做一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

   钟恕/文         

20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