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十)

2025年9月25-2025年10月25日

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1)为什么 AI 写的文章,总有一股“ AI 味”? 2025-10-21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原创 AI 人工智能 写作(点评:本文详细地介绍了AI 写的文章,为什么总有“ AI 味”,那么“到底什么是“ AI 味”?文章介绍说:1.过度标准或,浮夸的语言风格;2.中立客观到“莫得感情”;3.逻辑清晰但刻板套路;4.广而不精的“信息拼贴”。因此,告诫人们应审慎地使用AI。诚然,“AI 味”的存在,既是当前 AI 技术局限性的体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类创造力价值的契机。AI 可以成为我们高效的写作助手,帮助我们整理资料、构建框架,但真正赋予文字和思想以生命和灵魂的,永远是人类独有的情感、经验和思考。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理解,AI 写作,本质上是工业化生产;人类写作,则是带有温度、情感和美学特征的手工艺创作。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语言通俗,讲解流畅,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警示性、启发性。)

2)AI 陪伴爆火!为什么越来越多人 “爱上” AI?2025-10-22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AI 人工智能(点评:这篇文章开首介绍了两个案例“2024 年 2 月 28 日,美国一位 14 岁的少年 Sewell 在与 Character.AI 上的一个名为“丹妮莉丝”AI 聊天机器人进行了几个月的互动后,退出了篮球队,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他向 AI 发出最后一条信息:请回来,我的国王,然后少年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 86 岁的 Anthony 在妻子去世后,将机器人 ElliQ 视为新的生活伙伴。‘她是我的朋友,她改变了我的生活’。”的确,当下生成式 AI 正在快速嵌入我们的生活,重塑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因此,简单地将 AI 视为“洪水猛兽”或“灵丹妙药”都有失偏颇。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其影响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它、使用它、驾驭它。文后的告诫是中肯的:“我们也应该善用 AI 带来的便利与慰藉,但请永远不要让虚拟的确定性,成为我们逃避现实复杂性的永久避风港。最好的科技,终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为人,而不是让人忘记了如何为人。” 不仅在情感抚慰方面,即使在其他所有方面,都不应过于相信技术。技术的背后已参杂了人的各种野心和阴谋。在AI技术操控的时代,学会理性思维,逻辑推理,价值判断也许更为重要。本文语言平实,道理深刻。仅两天已有700人阅读。再次说明,科学走向公众,需要作者更高的人文素养。)

3)AI能诱发精神病?警惕人机纠缠中的自我迷失 2025-10-16我是科学人AI 人工智能 ChatGPT(点评:本文关注了当代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在AI触手可及的当下,许多人习惯了遇事不决先问AI,让它帮你查资料、写报告、做决策,甚至把它当作一位随时在线的知心好友,无论是工作难题还是生活烦恼,都习惯性地向它倾诉,寻求慰藉与答案。但是,当我们将内心最深处的困惑、最私密的想法,甚至是不为人知的偏执念头,都交付给这个永远耐心、永远赞同的“完美倾听者”时,一场关乎我们心智健康的隐形危机,可能正在悄然滋生。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汉密尔顿·莫林团队近期发布的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分析了近10万条真实对话记录后,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概念——“AI精神病”。研究发现,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在对话中倾向于无底线地奉承和迎合用户,这种看似友善的互动模式,恰恰可能在强化我们的妄想思维,悄悄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正如一位读者的留言:“AI不是魔鬼,但它也绝非无害的天使。在拥抱技术奇迹的同时,我们要保持警惕,增强自我认知,避免过度依赖AI,确保不迷失自我,维持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这个选题很好!稍有遗憾,作者没有完整介绍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汉密尔顿·莫林团队近期发布的具体信息。据另外的资料显示,丹麦奥胡斯大学精神病学家 Søren Østergaard 表示,AI 引发精神病目前仍属于假设性观点,曾有心理问题史的人群在与 AI 对话后风险最高。)

4)同样写下 300 字,你猜 AI 和人脑,谁消耗的能量多?答案太颠覆…… 上传时间:2025-10-10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原创 AI 人工智能 数据中心 (点评:这篇文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当我们习惯事事问 AI ,你有没有想过这几个问题:AI 每敲下一段回答,大概会消耗多少能量?以及如果把人脑比作“生物计算机”,和 AI 的“硅基大脑”比起来,到底谁处理信息的能耗更高效?答案可能会颠覆你对“智能”的固有认知——AI 每一次输出的背后,都藏着远超想象的能量流动;而大脑——这个进化了数百万年的“生物 CPU”,或许正藏着最节能的生存智慧。”文章试图用更大众化的语言讲述这个“结论”,但也许需要专业数据和必要的专业术语,因此读起来还有点费力气,发布两周只有22位读者。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一读。“光鲜技术”的背后,其实它并不那么“绿色”。知足,知止! 别废掉人的大脑。我读后的感想。)

5)别再迷恋“AI超级大脑”了!新研究:机器人集体智能才是未来 AI人工智能机器人 集体智能 学术头条(点评:这同样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读来颇受启发。文章介绍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集体智能与机器人学教授 Amanda Prorok 在科学期刊 Science Robotics 上发表观点文章,揭示了机器人明明人工智能(AI)模型规模越来越大,单体能力越来越强,可具身机器人在执行集体任务时,要么因反应太慢跟不上实时任务,要么因无法适应新场景而经常“掉链子”?其原因:“专注于独立运作的个体机器人的经典机器人自主性方法,并不适合那些将互动与协作视为必不可少的复杂现实世界环境。简单来说,机器人智能的未来,从来不是“一个超级大脑打天下”,而是一群专业伙伴共同协作。Prorok 教授甚至认为,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 scaling laws 表明,实现更复杂的行为需要不成比例的高投入,这使得这种实现机器人自主性的方法既不具可扩展性,也不可持续。她建议,研究人员需要进行范式转变:将机器人集群设计为由多样化、专业化的 Agent 组成,使其作为更大系统的一部分发挥作用。本文虽专业性强,但是对未来AI的研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也表明了当代科学技术不能单打独斗,而需要各学科科研的合理。本文作者提供了详细的引文来源。值得鼓励!这是科学写作的一部分。)

6)用现在最先进的显微镜能够看到什么?2025-9-26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原创 科普 科学 生物技术 显微镜(点评: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悠久,曾吸引过无数人对它产生好奇与兴趣。即使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实验课堂也有一个倍数不够大的显微镜,可以看到痰液中的细菌,放大了的蚊子等等。显微镜与望远镜是激励我们充满好奇心去探寻与追求科学的“英雄”。如今我依然充满好奇之心,想知道现在的最新显微镜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因此,选择阅读了此文。本文专业性强,回答了“显微镜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的问题,似言简意赅,但是不吸引人,过于抽象、笼统,写作文笔不够理想,举例文中的第一句话:“首先光学显微镜应该是说咱们生物学研究的可以说是第一个科学仪器,因为在400多年前发明的时候,其实就发现和定义了细胞这个概念,其实也标志着咱们细胞生物学的一个开端。”语病和赘词并存,显然很难吸引读者,一个月过去了,只有23位。让“科学走向公众”略为尴尬。)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选择本期阅读的文章,都是出于对主题的兴趣。发现“科普中国”这期刊出的文章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文章的质量在明显改善。所读文章的作者们传递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只是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而是看到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历史延续性、最新成果的前沿性、前瞻性和交叉性,无形中让我们感知到大科学时代的理性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一些文章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警示性、启发性,更能让读者多角度思维面对科技成果的利弊做出评价。

但依然有问题存在,所有文章都应有引文出处,即使是编选、译介、采访对话、转述都不能缺少这一要件。另外,在语言的把关方面被忽略了,不过整体上还不错,叙事的趣味性在增强。

十月对科学界来讲是一个重要时刻:几项诺贝尔奖陆续颁布,“科普中国”都是以转述的方式做了介绍,但是缺少深度文章。

十月,还有几个与国家发展战略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世界日”,但我们都没有报导,比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6日“世界脊椎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这些“世界日”目前都是科学研究重中之重的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是与人民大众生存与健康福祉息息相关的大事情,是科学技术与公众连接最紧密的领域,因此,国内外的很多科学前沿和科研成果对此都有涉猎。“科普中国”不应忽略。当然,也许在其他栏目中做了介绍,但愿如此。

总之,对重大主题缺少提前布局,和深度分析文章。对“科普中国”的权威性或许有影响,至少在这个平台上。

以上意见、建议及个人感想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5年10月25日)



附:三个世界日的介绍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为了提高全世界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并动员对于精神卫生的支持而设立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地做出贡献。 精神类疾病是由于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双相障碍等。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都有不同的特征。(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世界精神卫生日/2990047

精神疾病威胁社会进步和生命质量。2025 年 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人道主义紧急情况下的精神卫生”。世界精神卫生日有力地提醒我们,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完整的健康。(资料来源: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mental-health-day/2025)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超过十亿人有精神健康障碍,包括焦虑和抑郁等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总数约为82亿人,也就是说八分之一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根据2024年《今日世界精神卫生》和《精神卫生地图集》报告,约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4%的人饱受焦虑症折磨,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和医疗支出。焦虑和抑郁每年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美元。

自杀也是精神健康问题的灾难性后果。2021年约有72.7万人因此而失去生命,成为全球年轻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WHO呼吁各国加强服务资源的投资,强化相关法律政策、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扩大以人为本的服务,缩小高低经济收入的鸿沟,最终实现全民平等的可负担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料来源:www.news.un.org/zh/story/2025/09/1140611)


10月16日“世界脊椎日”(World-Spine-Day)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卫生倡议,旨在提高人们对脊柱健康和福祉的认识。据估计,全球有 10 亿人患有脊柱疼痛,脊柱疼痛仍然是各年龄段致残的主要原因。应对这一全球健康挑战需要有效的管理、预防和教育。世界脊柱日将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组织和社区聚集在一起,倡导更好的脊柱护理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2025年的主题是“投资您的脊柱”,强调积极主动地管理脊柱健康的重要性。预防为主,鼓励积极的生活方式、正确的姿势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做法,以降低脊柱疾病的风险。康复训练,强调医疗专业人员、个人和多学科康复在管理和预防脊柱疾病方面的作用。倡导对脊柱健康基础设施、劳动力培训和公平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投资。背痛也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世界脊柱日由世界脊骨疗法联合会 (WFC) 协调,并得到众多医疗组织、非政府组织甚至州政府的支持,旨在教育、倡导和吸引世界各地的社区。(资料来源:https://www.wfc.org/zh-CN/world-spine-day)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World-Food-Day)

起始于1981年10月16日。它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9年11月在第20届大会上决定设立的,旨在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选定10月16日作为世界粮食日。其意义在于促进人们重视农业粮食生产,激励国家、双边、多边及非政府各方作出努力;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鼓励农村人民,尤其是妇女和最不利群体参与影响其生活条件的决定和活动;增强公众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家对战胜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的声援,关注粮食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2025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考虑替代食物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广替代蛋白质,减少食物浪费,整合陆地-海洋食物系统,用可持续的海产品替代部分不可持续生产的红肉消费,同时推广海藻衍生产品,腾出更多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https://www.fao.org/world-food-day/80th-anniversary/world-food-day-2025/zh)

粮农组织在其2025年关于粮食安全的年度报告中指出,自新冠疫情以来,全球饥饿比例已经再次逐步下降,从2022年占世界人口的8.7%降至2024年的8.2%(相当于每12人中有1人)。这意味着仍有约7亿人面临饥饿。此外,超过四分之一、即近23亿人去年面临中度或重度的粮食不安全;在6-23个月龄的婴幼儿中,只有34%在维生素和矿物质方面达到最低膳食标准。疫情过去五年后,全球粮食价格仍然比疫情前高三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粮食和农业生产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到2050年农作物产量可能下降35%。这进而导致脆弱群体的营养不良比例增加20%。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可能加剧这一不良趋势。世界经济论坛通过“粮食创新中心全球倡议”推动实现公平的粮食安全,促进有意义、包容且有现实意义的技术应用,使粮食系统惠及人类和地球。该倡议聚焦于三个重点领域的突破性解决方案,即具有包容性的人工智能促进粮食生产、多元化食材,以及智慧水资源食品系统。该倡议获得了由250多位推动粮食创新、思想领导力和可扩展影响力的领袖组成的国际社区“食品创新者网络”(FIN)的指导。(资料来源:https://cn.weforum.org/stories/2025/10/world-food-day-what-is-it-why-do-we-need-i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