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和谐生态与良善生活——龙城哲思对话纪要由山西省哲学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等主办的第六届龙城哲思对话会于2025年8月15-18日在太原举行。主题:从和谐生态到良善生活:文明互鉴下的社会发展与生活重构。来自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山西理工大学的十余位学者就这一话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发表了见解。 大家的共识是: 一、和谐生态与良善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大核心维度,依存于人们对自然基础、道德伦理、价值判断、实践路径及目标指向的深度认知。 二、良善生活的实现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没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土壤,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如呼吸、饮食、居住)都无法满足,更遑论“美好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福祉的“普惠性公共产品”,良好生态本身就是良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和谐生态并非单纯的“自然保护”,尽管是以人的美好生活为价值归宿,但更考验“人的自觉与自律”,“良善生活”需个体美德与正义环境为前提,尤其需要人类将自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征服的对象。没有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生物多样性、气候平衡),人类发展与进步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四、良善生活是文明的“灵魂”——需要通过自由、平等、尊严、体面等多方面的表达,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五、AI技术时代带来的挑战正颠覆传统的认知、理论、道德伦理和生活秩序。 笔者在发言中的观点是:生命、生产、生活、生态与生死,这“五生”是人的整体和具象的存在,必须得到连贯的关注。尤以在气候变化、不确定性未来、后疫情时代、战争风险、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和谐生态与良善生活不能仅仅成为抽象的理论。马克思曾指出“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至今仍是一盏思想的明灯。因而,不能让生活问题成为社会现实和理论研究的“灯下黑”。如今个体生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命终结方式都面临智能时代的挑战,看似人们拥有了丰腴的物质、高超的技术手段,人却陷入极度匮乏的精神与信仰世界之中,人性的贪婪和无尽的欲望也正在吞噬地球有限的资源。处理好“生态”与“生活”的关系看似道理通透,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却常常是悖论。作为技术悲观主义者,笔者以为,技术资本、金融寡头、政客们正在垄断财富,设定各种“奇迹”,诱惑人们进入误区,加速大众的自我异化。 会后,组织了山西省境内黄河一号公路的考察。面对大自然的壮美与黄河九曲十八道湾,大家的体会是,自然养育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也有效地利用了自然的伟力与资源。千百年来,只有“天人合一”,不韪自然规律,人的生活才能安澜。我们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必须保持敬畏之心,学会自律与节制。不是向自然索取或做交易,而是反哺与呵护。 马惠娣/纪要 2025年8月23日 (对话现场 马惠娣/摄)(大美黄河——老牛湾 马文佳/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