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阅读与点评(2025年7月29-2025年8月23日)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1)科学发现的规模法则:自主通用科学家将突破科学极限,2025-8-7,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科普 科学(点评:本文介绍了多伦多大学、清华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者们发表的的论文,标题为:Scaling Law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with AI and Robot Scientists,指出一个由人工智能(AI)和具身机器人(Embodied robotics)驱动的“自主通用科学家”(Autonomous Generalist Scientist,AGS),将有望自主导航物理和数字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将来自不同学科的见解编织在一起。通过将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嵌入到从假设制定到同行就绪手稿的每个阶段,AGS可以节省不同领域科学研究所需的时间和资源。他们预见,在未来,科学发现将遵循新的缩放定律,而这种系统的普及和复杂性将推动这一趋势。随着这些自主代理和机器人适应极端环境并利用不断增长的知识库,它们可能会引发范式转变,突破可能的界限,从文献海洋中披沙拣金,到大胆提出假说,再到设计并执行复杂的虚拟与物理实验,乃至最终撰写具有颠覆性成果的学术论文。[笔者在多个学术平台查阅了此文,见X-MOL,arXiv.cs.RO arXiv:2503.22444。]。此文专业性很强,但能受到思维的启发。其意义在于对未来的科学发现、研究法则、学科规模等等做出预见。) 2)科学家受冰层气泡启发,利用气泡在冰中“写字”,2025-8-11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科普 科学 冰 气泡(点评:这篇文章专业性很强,介绍了科学家受冰层气泡启发,提出利用气泡在冰中“编码信息、储存数据”,让“冰块”变成可以读出来的媒介?文章中介绍“在人类尚未发明记录工具之前,大自然早已默默记下了地球的故事。那些被深埋在南极冰盖或格陵兰冰川中的微小气泡,就像时间的胶囊,封存着数万年前的空气。气候学家靠着这些冰芯中捕获的气泡,重建出气候变化的历史轨迹。”由此设想人类有没有可能主动去“写”点什么进去?那么,这项技术究竟能做什么?“首先,这种冰中信息写入技术最直接的应用场景,正是那些不适合传统电子存储的低温极地或外星环境。在南极、月球、甚至火星这样资源匮乏、能源珍贵的环境中,依赖纸张、电池或磁介质来记录与传输信息非常不便,甚至根本不现实。而冰和空气这两种廉价原料,却几乎随处可见。研究者指出,在这些环境中,这种无需电力、无需油墨的信息编码方式,不但能节省能源,还具备天然的隐蔽性。它不怕辐射,不怕腐蚀,也不容易被随手丢弃。更令人着迷的是这项冰中气泡的精密控制的技术,为许多工程难题提供了灵感……在人工智能、量子芯片和卫星通信主导信息技术版图的今天,科学家却回到最简单的物质——水和空气。他们让冰说话,用气泡编码,在极寒中封存信息。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不能替代硬盘或改善通讯,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回归材料本身、以物理过程承载信息的新思路。不借助高昂设备、不依赖复杂系统,只利用自然界本身的相变过程与几何特性,就能实现信息的编码、封存和读取。这种极简主义的科学实践,或许正是通往某些极端环境工程问题的理想答案。”据悉,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正是从这里出发,试图了解这些气泡。我猜想,这些科研团队都具有跨学科和发散型思维的特点,是未来科研的方向。) 3)用AI写作会让我们变笨吗? 最新研究发出警告,2025-8-11,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AI 人工智能 认知(点评:如今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ChatGPT)迅速走入日常生活,从写邮件、查资料到撰写论文,人类越来越习惯将思考外包出去。有人欢呼AI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也有人担忧,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动脑的机会?情况真的如此吗?本文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设计一项别出心裁的实验,用脑电图来观察大脑在写作时的活动情况。他们招募了54名大学生,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使用ChatGPT、传统搜索引擎或完全依靠自己大脑来完成三篇短文写作任务。在每一轮写作过程中,研究者都会记录参与者的脑部电活动,并在之后进行语言分析和访谈。这个实验持续了整整四个月,直到最后一轮——也就是第四篇作文——才迎来关键转折,AI组和纯大脑组互换身份。原本依赖AI的学生这次只能靠自己写作,而原本不用AI的人则可以自由调用ChatGPT。正是这轮互换,让“认知负债”这一概念浮出水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频段(α波、β波、θ波、δ波)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出一个结论,大脑活动的活跃度与所用工具的复杂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依赖自己的大脑,神经网络就越活跃;而越依赖AI,大脑就越安静。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负债(cognitive debt)”,就是长期依赖AI完成任务,大脑会逐渐习惯不动,当再次需要亲自思考时,就像一台很久没开机的电脑一样,启动变得迟缓、效率低下。AI真让我们变笨了吗?“MIT团队的研究确实提示了一种风险,同时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用AI的方式是否合理。MIT的研究提醒我们,工具的便利并不等于认知的成长。AI时代的学习能力,并不只是写得快、搜得准,而是能判断哪些任务可以交给AI,哪些任务必须亲自完成。AI可以帮你查资料、理结构、润措辞,但不能代替你的大脑做判断、建立逻辑、培养思维。换句话说,真正的聪明,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让AI闭嘴、让自己的大脑开工。”无论如何,人的智慧、思想逻辑、知识结构是写作的主导,AI在辅助查找资料可能会帮忙。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AI的技术伦理和应用伦理也至关重要。对此作者应当指出这一点。) 4)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可自行修复裂缝的“活混凝土”,2025-8-8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科普 科学 混凝土裂缝 (点评:地面或墙体裂缝是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自行修复”便十分吸睛。本文介绍了2025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Jin教授团队联合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科学家,首次设计出一种合成地衣系统。该系统由蓝藻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与丝状真菌Aspergillus nidulans组成,两者协同作用,在裂缝处可持续生成大量碳酸钙。“这一突破意味着混凝土首次拥有了仿生自我修复的潜力——不仅能感知裂缝,还能动手修复,而且几乎不需要人类干预。合成地衣系统的关键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活性填料,而是一个能在混凝土内部自主存活、持续响应并生成修复材料的仿生共生体系统。这预示着一场建筑材料的深层革命,从冷冰冰、被动承载的结构体,向具有生命特征的功能材料进化。这种新型合成地衣系统,让混凝土首次具备了感知裂缝、修复损伤的自愈能力,不仅显著延长了材料寿命,更有望大幅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结构安全,乃至在偏远、极端或空间环境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维护建设。未来,这种活性材料或将广泛应用于桥梁、公路、海堤、隧道,甚至是火星基地的预制构件中。”本文的题目是“研发出一种……”,意味着现在完成时,即,这种“活混凝土”已经正式诞生。但是,文章的后面却是一个“未来时”,也就是说,还在研发中。显而易见,文章交代得不够清楚。如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应该有应用案例加以介绍。如果处于研发阶段,那么还有哪些难题需要解决。) 5)量子计算:从航班调度到癌症解药,2025-8-6,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量子纠缠 量子计算机 量子效应(点评:本文是作者综述了几个关于量子纠缠 量子计算机 量子效应的研发历程和技术进阶,介绍了三位科学家,三代实验,一个答案。除了专业性太强以外,作者的叙事复杂、脉络也不十分清楚,从航班调度到癌症解药的技术递进既专业又不够清晰。无处找寻“一个答案”是什么?最后,也没有“结论”或“结语”。文章最后一句话:“评语:这两个案例都是经典计算机可以完成的,量子计算只是演示实验,未达到“量子优势”或“量子霸权”,文章不要给读者留下错误印象。”我揣测要么是作者自己也没捋清楚,要么是对论文写作缺乏严谨态度。让一个非专业者读不懂,甚至感到头疼。至少“让科学走向公众”的宗旨大打折扣,表示遗憾。文章评语也担心“给读者留下错误印象”。此文难说有太大的价值。) 6)不仅人类之间,人类与动物、动物与仿生机器打哈欠都传染,2025-8-15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动物 大象 黑猩猩 打哈欠(点评:本文介绍了2025年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的一项实验研究,首次展示了这样一个现象——黑猩猩会对仿生机器人的打哈欠做出反应,并表现出明显的传染性行为。研究发现,打哈欠会传染,人类的这种无意识模仿也被称为“变色龙效应”(chameleon effect),在许多社会互动行为中都可观察到,比如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表情、姿态乃至语调。一些实验发现,即便是低共情能力的个体,也会出现明显的哈欠传染,说明还有其他生理或感知机制在发挥作用。黑猩猩、大象等动物也会,甚至黑猩猩会对机器人打哈欠做出反应,大象会对熟悉人类的哈欠有响应,狮尾狒狒能通过声音被传染。传染性哈欠展现出复杂社会神经机制,这些发现刷新了对动物认知与社交能力的理解,为多领域研究提供新线索。目前科学界对打哈欠的作用有多种解释,如调节大脑温度、自我激活、群体同步、反映共情能力等。科学研究正不断揭示哈欠的背后,可能是一种跨越感官、跨越物种的共情信号与社会协调手段,刷新了我们对动物认知与社交能力的理解,也为人工智能、人机互动以及群体行为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本文文字流畅、表述清楚、结构完整。也有遗憾,作者应当把“2025年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实验研究”的完整信息交代出来,这既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科学传播最基本的要求。) 7)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它能否取代USB?2025-8-22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原创,硬盘 存储器 光存储(点评:本文是一篇采访实录的文章。据介绍,“中科院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科普中国采访到了文静研究员。受访者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九个问题:1.光存储是如何实现的?2.纳米光存储相较普通的光存储,有何不同之处?3.进行多层读写的话,不会产生混淆吗?4.纳米光存储在读写的时候,是一层层的写,读的时候也是一层层的读吗?5.目前纳米光存储的光盘,各种性能发展的如何?6.纳米光存储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难题?7.为什么早期的光盘,现在基本没什么人使用了?8.光存储还有哪些其他优点值得我们去大力发展?9.光存储和硬盘存储,在未来它们有没有可能被对方完全替代?文章专业性很强,然而采取“访谈”形式,让内容具有亲和性,文字也不显得枯燥,易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专业文章采用这种传播形式较好。“访谈实录”作者有疏漏,应交代清楚,访谈时间、地点、被访谈人的单位,在这项研究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是作文的基本要素。)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本期文章关注了“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中的七篇文章。总体来看,这些文章有较强的启智作用,折射出跨学科与合作研究与发散性思维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标志着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但是,透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创作培育计划”的作者们缺乏必要的写作基础,从作文的角度讲,缺少对文章基本要素以及结构的理解和应用,看出这些作者存在写作中文科基础中的薄弱。建议“科普中国”加强对参与创作的作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出版前的鉴评。让科普创作队伍写出文理交融、语言生动、文章结构合理的文章。 附:对几篇文章的点评: 对第三篇指出的问题:“无论如何,人的智慧、思想逻辑、知识结构是写作的主导,AI在辅助查找资料可能会帮忙。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AI的技术伦理和应用伦理也至关重要。对此作者应当指出这一点。” 对第四篇指出的问题:“本文的题目是“研发出一种……”,意味着现在完成时,即,这种“活混凝土”已经正式诞生。但是,文章的后面却是一个“未来时”,也就是说,还在研发中。显而易见,文章交代得不够清楚。如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应该有应用案例加以介绍。如果处于研发阶段,那么还有哪些难题需要解决。“ 对第五篇指出的问题:“无处找寻“一个答案”是什么?最后,也没有“结论”或“结语”。文章最后一句话:“评语:这两个案例都是经典计算机可以完成的,量子计算只是演示实验,未达到“量子优势”或“量子霸权”,文章不要给读者留下错误印象。”我揣测要么是作者自己也没捋清楚,要么是对论文写作缺乏严谨态度。让一个非专业者读不懂,甚至感到头疼。至少“让科学走向公众”的宗旨大打折扣,表示遗憾。文章评语也担心“给读者留下错误印象”。此文难说有太大的价值。“ 对第六篇指出的问题:“本文文字流畅、表述清楚、结构完整。也有遗憾,作者应当把“2025年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实验研究”的完整信息交代出来,这既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科学传播最基本的要求。“ 对第七篇指出的问题:“文章专业性很强,然而采取“访谈”形式,让内容具有亲和性,文字也不显得枯燥,易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专业文章采用这种传播形式较好。“访谈实录”作者有疏漏,应交代清楚,访谈时间、地点、被访谈人的单位,在这项研究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是作文的基本要素。“ 以上点评和建议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5年8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