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七)

2025年6月29-2025年7月29日

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1)高效基因编辑新突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内源I-B型CRISPR/Cas系统改造“生物农药工厂”2025-7-28,《中国科学》杂志社原创生物技术 基因编辑 高产育种 绿色生物农药(点评:这个基因编辑突破很重要!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内源I-B型CRISPR/Cas系统改造“生物农药工厂”,这无疑是为未来农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技术创新环节。本文介绍了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芦银华研究员团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在非模式工业放线菌中建立了一种基于内源I-B型CRISPR/Cas系统的高效基因组编辑工具,解决了工业放线菌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长期面临的遗传操作难题,也为其他难以改造的工业微生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专业性强,通过重编程靶向自身基因组的微型CRISPR阵列,建立新型编辑工具,成功实现高效的基因敲除。刺糖多孢菌是生产绿色生物农药多杀菌素的重要工业菌株。多杀菌素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虫活性,且哺乳动物细胞毒性低、安全性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虫剂。由此了解我国技术进步之一斑。)

2)揭秘AI蛋白质预测“大考”:谁能脱颖而出?2025-7-25,科普中国原创人工智能 蛋白质 样本 大模型(点评:这篇文章专业性很强,但作者阐释的语言和推进思考进路的表述挺有趣。比如文章结尾:“,AI工具们也像赶考的学生们一样表现出了各种“偏科”现象。有的AI某一科目打分很高,却在另一科目几乎不及格;有的AI平均分看似很高,但却“深一脚浅一脚”,遇到某些蛋白预测精准,另一些却胡说八道;还有的AI看似平均分不太高,但输出均衡,是个成绩稳定的中等生。但不管是哪种AI工具,都不能做到“全才”,总有一个科目得分比较低。”本文提出的论点:“AI工具的集体“大考”撕下了“AI无所不能”的神话面具,为从业者们提供了明确的思路。”这在AI大行其道的今天,提出产业从业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AI工具非常重要,并且至少需要提供8个可靠的突变数据。而对于开发者,如何提升工具在小样本量条件下的预测精确度、教会AI预测多个突变位点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作者期待有一天,科科满分的“全能AI”能够横空出世,为蛋白质预测领域带来新的突破。此文作者虽然没有具体的技术路线,却提供了“在小样本量条件下的预测精确度,及预测多个突变位点”的思路。真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虽然我对这个领域懂得不多,但作者的专业科普能力和叙事语言还是吸引了我。有魅力的语言是大众传播的基础之一。)

3)不用种植也能生产粮食?生物合成技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 一图读懂2025年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系列,2025-7-22科普中国原创生物技术 工程技术 生物合成 粮食安全(点评:在气候变化、不确定时代、世界战争风险加剧、人多地少等背景下,粮食生产依然是“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以生物合成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科研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释了生物合成技术的粮食生产科研思路,指出:“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制造,可改变食品传统种养殖制造模式、替代传统天然产物加工方法、重构传统化工合成生产路线,为我国提供获取食品主料和功能配料的新途径。食品生物合成是将许多传统食品的种养殖生产模式改变成工厂车间制造方式,是生物制造的典型场景,可实现蛋白、油脂、碳水化合物等大宗原料及功能糖、甜味剂、氨基酸、维生素等高值配料的可持续生产,既能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需求,又可通过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营养健康等方面意义重大。不过”这项技术依然面临需要突破的难点和技术困境”,文章如是说。文章发表一周,已有近1500人阅读,可见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4)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未来挑战 | 一图读懂2025年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系列,2025-7-17科普中国原创环境保护 温室气体 碳封存 碳捕集 (点评:本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未来挑战。文章介绍“其核心工程技术问题包括:(1)如何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安全封存技术,确保CO2在封存过程中不发生泄漏并长期稳定封存,且该技术具备大规模推广潜力;(2)如何优化监测技术,对碳封存过程进行实时、精准监测,降低监测成本的同时确保封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如何高效注入CO2技术,提高单井注入量和固化率,减少所需的注入井数量和相关设备投入。现有技术面临封存安全性验证不足、规模 应用成本高等挑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解决。”这是一项正在进行时的科研项目,期待这项工程技术很快有重大突破,实现国家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期待后续成果报导。)

5)幽门螺杆菌:潜伏的胃癌威胁,全球1190万人面临风险,2025-7-9医学前沿头条原创幽门螺杆菌 胃癌(点评:这是介绍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结果的文章,这项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领衔的研究覆盖了185个国家的胃癌发病率数据,结合联合国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精准预测。其数据触目惊心:全球2008-2017年出生的人群中,预计将有1560万人在一生中被诊断出胃癌,其中1190万例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占比高达76%。“幽门螺杆菌是胃癌防控的重要突破口,”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强调,“通过人群范围的筛查和治疗计划,可以显著降低全球胃癌负担。”。模型显示,有效的干预措施最多可减少75% 的预测病例。文章最后也介绍了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持续上升。基于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根除率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90%以上骤降至目前的不足60%。面对耐药性困境,精准医学提供了突破口。药敏检测成为提高根除率的有效途径,尤其对首次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药敏检测可显著提高一线和二线治疗的根除成功率。最新研究还发现,PRMT6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胃黏膜萎缩显著相关,为胃癌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新的遗传标记”。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大众话题,也是亟待突破的科研选题。但是读者没有预期的高,20天只有45位读者。有可能是通过其他融媒体事先了解到了。)

6)让秸秆变成石墨烯!中国科研团队点草成“金”,2025-7-1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原创石墨烯 科技创新 农作物秸秆(点评: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处理是困扰农民的老大难问题。直接焚烧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而外运处理又面临高成本的困境。这篇文章介绍:“麦田CBD”托管单位、杭州萧然供销智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自去年下半年启动秸秆回收工作后,因周边缺乏大规模处理中心,部分秸秆需寻求外部处理渠道,于是公司积极寻找秸秆处理单位,探索秸秆本地化高值化利用途径。转机源于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研究员王端超博士团队历时三年的“死磕”。他们联合国内外学者,成功研发出生物质室温石墨化技术。“传统石墨化工艺需要2000℃以上的高温环境,仅能耗成本就占生产成本60%以上。现在,25℃的常温环境下,我们仅需4小时就能把秸秆、茅草等生物质转化为高质量石墨烯。”王端超表示,该技术已通过上百个样品实验验证,不仅实现无能耗、无污染、无废气排放,且经济价值高。”但文章没有介绍具体的科研路径和应用案例,也没有透露“历时三年死磕”中科研的具体科学原理、技术突破、投入成本、循环经济效益等等,也许处于保密阶段。期待后续报道。)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本期文章关注了中国科协2025年重大科学项目系列的相关文章。选题均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和国民性的特点和价值。文章虽专业性强,但是科学传播的意义很大。

科普中国的作者们如何将专业性文章讲的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仍值得提升。

  以上点评和建议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