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阅读与点评(六)2025年5月25-2025年6月30日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1)智能机器人养老靠谱吗,2025-6-27,科普时报 原创 机器人 养老服务(点评:这个题目很吸眼球!是呀,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1亿,养老、护老、照料、临终等多个环节正挑战老龄化社会中的每个家庭。“智能机器人养老”将有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文章报道说:“智能机器人的身影走进一些养老机构,并不鲜见。它们可以是生活“帮手”,能稳稳当当地将餐食送到老人手中;可以是健康“卫士”,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收集老人的心率、血压、睡眠等健康数据,并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为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也可以是心灵“慰藉者”,陪老人谈天说地、唱歌、下棋,为他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缓解内心的孤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博涵认为,养老不是简单的物质供给和生活照料,更关乎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慰藉。当前技术阶段,机器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家居环境,精准执行端茶倒水等精细动作仍显笨拙;人机感情交互尚处浅层,机器人难以真正读懂老年人心事;紧急情况下,机器人的自主应变能力也远未成熟。“更深层的挑战则关乎信任与伦理,老年人能否习惯将身体隐私托付给机器?当机器决策与人类判断相左时,责任又该如何厘清?”这篇文章虽是报导,在看到美好愿景的同时,也看到了面临的挑战和对技术突破的审慎思考。) 2)“游戏医疗”新突破:数字疗法如何帮助患者改善认知障碍?2025-6-26,科普中国游戏 认知障碍 游戏疗法 脑健康(点评:认知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常见为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主要临床症状为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精神症状、肢体行为障碍等。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现有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约3877万,患病率达15.5%,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超过1.5个被确认为轻度认知障碍。对轻度认知损害和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服务,延缓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神经科学研究已证实,人的大脑具备终身可塑性——通过持续训练便有可能生成新的神经连接,重新建立某些功能。这意味着即便年过花甲,只要经过专业康复训练或者治疗机制,患者的大脑有能力重新连接,认知功能仍有机会被激活、重构。因此,认知功能障碍难题需要更早地被发现、干预。这篇文章介绍腾讯于今年5月推出了一款具有创新意义的认知功能训练软件——“腾讯脑力锻炼”,是一款基于循证医学和心理学原则设计开发、融合游戏机制的认知功能训练产品,并即将进入临床应用。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该软件开展游戏化认知训练,以非药物手段改善认知功能。游戏疗法,在内容设计上,“腾讯脑力锻炼”设置有厨艺、音乐、诗词、收纳四项符合老年人日常习惯的生活场景训练模块,用以帮助老人将认知训练的成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帮助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系统性、常规性地进行认知训练,结合游戏的声音、图像、互动玩法、激励机制等设计,提供正向情绪激励,帮助患者进行知觉运动、执行功能、复杂的注意、语言、学习与记忆和社会认知等六大认知域训练,以延缓认知下降。这项研发技术令人期待,也希望有后续的跟踪报导。) 3)智能制造在食品制药行业的安全革命2025-6-25,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科普大讲堂,智能制造(点评:食品制药行业的安全问题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这是两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行业,对安全性、可追溯性、质量稳定性的要求达到了极致,智能制造技术正在为这些严苛要求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本文只是一个技术、线路、过程、效果的PPT。缺乏文章的基本要素:是介绍“辉瑞的疫苗生产线”?是这篇文章的“主角”?读来“云里雾里”。这种“科普大讲堂”,令人质疑!难怪5天只有8位读者。) 4)Science突破:中国科学家锁定帕金森病“脑内内鬼”2025-6-23,科技启示录,原创,帕金森 (点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帕金森病的生成机理、症状、病情加重的原因,语言表达通俗易懂、简洁而生动。也告诉读者,虽然发现了帕金森病生成机理,但在7000个小分子中找到一种成功的小分子结构,还任重道远。科学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而是拯救1000万帕金森患者。文章中的主角是“中国科学家团队”,如果能进一步介绍这个团队的主力是谁?谁资助了这个项目?重点实验室在哪儿?等信息就更好了。) 5)能量饮料还能喝吗?《自然》:这个“提神成分”正在喂养癌细胞,前沿牛磺酸能量饮料白血病进展,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点评:这是一篇编译《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量饮料因其提神醒脑、补充体力的功效而备受青睐,然而,最新研究却给日常饮品中的常见成分——牛磺酸贴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标签:它可能是白血病进展的“隐形推手”同时也是治疗白血病的新希望。文章专业性很强,从原理上,我们很难读的懂!不过译文后面回答了一些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日常饮食中的牛磺酸是否安全?研究团队表示,健康人群无需担心,正常代谢可以维持牛磺酸平衡。研究团队特别强调,尽管牛磺酸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其摄入量需要格外谨慎。高剂量的牛磺酸补充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速疾病的恶化。因此,白血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在选择饮品和补充剂时,应仔细阅读成分表,避免摄入含有高剂量牛磺酸的产品。随着对牛磺酸在白血病中作用的深入理解,科学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牛磺酸转运蛋白TAUT,计划在未来开发稳定有效的TAUT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一“大门”,切断白血病细胞的能量供应,从而达到抑制白血病进展的目的。此外,研究团队还计划在临床样本中检测牛磺酸的水平,以评估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这或许可以帮助医生们更早地诊断白血病,并监测治疗效果。通过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有望为白血病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饮用含有“牛磺酸”饮料,尤其是青少年的首选,也意味着人们对“牛磺酸”的全面认知,更无法想象与白血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科普话题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不过,限于本人学识和学力的欠缺,质疑本译文整理的某些技术环节似有没交代清楚的地方。)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本期文章关注AI领域与养老健康等方面,大多专业性强,但是科普意义很大。个别文章有“短平快”之嫌,科普的基本要素表达不够完整。所选读的文章均与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老年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公共性和大众性,但是读者不多。科普中国可否再做些必要的反思。 以上点评和建议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5年6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