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四)

(2025年3月25-2025年4月25日)

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1)牙釉质一经受损不可自愈,龋齿没救了?别怕,“魔法药水”来了!2025-4-22,中国科普博览,原创,口腔护理 牙齿敏感 牙釉质 清洁牙齿(点评:牙釉质受损,且无法自愈是一个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一种痛苦,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未来几年内将实现有效的牙釉质修复。真希望这项技术及早突破并普惠社会。本文主要介绍了受损的牙釉质为什么不能自愈,图文并茂,讲解清晰,文后附参考文献。)

2)当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人类如何保持“数字清醒”?2025-4-20,科普时报,原创,人工智能 数据 数字世界 AI幻觉(点评:本文关注了前两期聚焦的问题,即AI幻觉是如何产生的。但与以往不同,本文请AI使用者保持对“数字怀疑”的意识,并具体地几个案例。比如一位母亲发现育儿AI建议“给婴儿饮用稀释蜂蜜水”时,她没有盲从,而是查阅了权威资料,避免了可能引发肉毒杆菌中毒的风险。这种保持清醒的交互态度,正是人机协作时代的生存法则。保持数字警觉,识破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文章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有效地做了科学普及。)

3)厚度仅为A4纸的百万分之一 ,重塑“肉身”的二维金属来了,2025-4-18,科普时报,原创原子 二维材料 分子和原子 二维(点评:厚度仅为A4纸的百万分之一的二维金属,太令人惊奇了!这种材料拥有原子级厚度和高导电特性,是制造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和高频电子器件的理想选择,它的柔韧性,既能制作柔性显示屏等高性能柔性器件,也可以构筑纳米以下的大规模柔性集成电路。“未来的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有望采用二维金属制造的晶体管,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还想知道:它与“芯片”的功能和制作工艺有何不同?这是“未来进行时”的阶段报告吧?那么,现在研发的技术难点在哪儿?或者说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等等之类的问题能够介绍清楚就更好了。)

4)中国科学家成功“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拼图”,2025-4-14,科普中国,农业 小麦 基因组 (点评:本文依据新华社消息(4月15日)介绍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的重要成果,即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T2T)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拼图”。专家认为,该成果是中国在农业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突破,意味着小麦基因组研究迈入新阶段,为小麦高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前沿进展拥有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就像拥有了一张详细地图,可以清楚解析基因组里的一些复杂区域。“这就像找到了小麦基因组里一个个房间的小钥匙,为研究这些复杂区域的进化过程提供了新线索。”这一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在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上具有显著优势,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小麦基因组结构和进化机制的理解,还为解析其他复杂多倍体作物基因组提供了范例,也为小麦品种改良带来突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此文仅是农业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的消息。)

5)雷涛:未来的AI,需要自主生产数据来训练自己,2025-4-7,北京科技报,人工智能 大模型 算力 数据训练(点评:本来不想再关注AI话题了,不过,这篇文章的标题还是吸引了我。“未来的AI,需要自主生产数据来训练自己”,标题够“雷人”的。尽管,雷涛是中国第一代Java开发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参与制定了存储行业国际标准,2000年,他推动云计算落地,后又带领团队一直深耕数据智能赛道。但我对“AI自主生产数据来训练自己”,既产生质疑,也为这项技术担忧。文中介绍说:“雷涛认为,DeepSeek实现了大模型的祛魅,开启了中美后训练时代的大门,曾经被广泛依赖的技术大模型预训练模式,如今已不再是唯一的 “金科玉律”。相比算力过剩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算力和效率都满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可以用来训练的优质数据……有研究机构估计,机器学习可能会在2026年前耗尽所有“高质量语言数据”……今天的数据并不能满足明天的AI使用,明天的AI要自己生产数据资源。数据质量的高低并非由主观认知简单判定,而是取决于所采用的AI算法。如今已有大量数据由AI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数据就是‘假数据’”。我不懂智能技术,但是觉得这个结论经不住基本逻辑思维的推敲,比如“AI要自己生产数据资源”,你怎么能知道它自己生产出来的数据不是“假数据”?!当下AI制造的“幻觉”,甚至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已经成为人们的诟病。在这个背景下,发表这类文章,既没有说服力,也不太合时宜。至少不太令人相信。此文发表近20天,只有28位读者,不知他们是否与我有同感?)

6)“突破性疗法”!中国科学家激活“抗癌特工”新作用,2025-4-1,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前沿科技 肝癌治疗 科研创新(点评:本文介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梁廷波教授团队基于前期在肝癌免疫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积累,与合作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第三代溶瘤病毒VG161,突破耐药瓶颈,在复发难治性肝癌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大好消息。据悉,这为晚期肝癌患者破解了“无药可医”的困局。课题负责人介绍说:肿瘤免疫疗法是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溶瘤病毒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正常组织影响小,对晚期肿瘤仍有效,理论上可防复发,患者有望获得最终治愈。研究结果显示,VG161作为三线药物治疗肝癌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17.65%,总生存期(OS)达到9.4个月,整体疗效与标准二线治疗方案相当,实现了重要的突破。这项研究还提出全新的“三明治疗法”,即系统治疗—VG161—系统治疗,VG161就是这个其中的关键“夹心”。看来,这项研究将为大量肝病患者带来福音。文章专业性很强!)

7)中国水周|人类为水有多拼?科学家的节水“黑科技”2025-3-27,科普中国原创,黑科技 节水 水资源 中国水周(点评:这个选题很有意义。水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海洋虽然占地球80%的面积,但淡水资源十分匮乏。本文介绍了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为节水所开展的各种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作者也指出:“有时候,人们还会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改变水资源的流向,以合理调配水资源。不过,让河水改变流向,不仅需要具备改天换地的勇气,更需要精准无误的规划设计与实力雄厚的经费支持,若要取得成功绝非易事。例如,以含盐度高而著称的死海,水位仍在以大约每年1米的速度继续下降,为了拯救死海,曾有学者提出设想——从红海中抽水,经过淡化处理之后将淡水供当地人使用,再把盐水注入到死海。然而,因这项工程耗费巨大,还有可能对死海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时至今日依然未能实施。”的确,人类与水的博弈,是科技与自然的碰撞,每一项技术创新的背后都隐藏着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只有在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守护生命之源。关注中国水周,节水“黑科技”从水库的“遮阳伞”到沙漠的“水银行”,人类正以科技重塑与水的契约。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最可持续的水未来。这篇文章的科普意义蛮大的。)

8)92%精准度!一滴血,揪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真凶”,2025-4-6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创,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点评:本文介绍《自然•医学》期刊上近日(为啥不标出具体日期?)发表的文章。“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瑞典隆德大学联手,开发出神奇血液检测法。一滴血,以92%的精准度揪出阿尔茨海默病“真凶”,明晰病情进展,为患者铺就精准医疗希望之路。”也是天大的好消息!按理说对于这样一条科研成就应当相当吸引人,但是20天只有600阅读量。我认为文章专业性很强,很难让科学走向公众,也让“科普”传播大打折扣。)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看到了科普中国对科技前沿信息做了及时发布,而且选题都挺振奋人心。但是大多文章都是介绍性、报导性和转引的,真正的具有原创科普性的文章较少。这个平台,更像科研成果“发布会集合”,而且基本不是一手资料。

个别文章文风不够严谨,引文出处、日期等标注的不够清楚,比如发表在《自然·遗传学》、《自然•医学》杂志,应提供具体网址、日期等等。看似一个小问题,实则是学术上的不严谨。

另外,所刊登的文章专业性都很强,很难让科学走向公众,也让“科普”传播大打折扣。亟待改进。

有些文章还可以提升“科普”内涵,比如“中国水日”介绍得详细一点,既是延伸主题,也是深化主题,也让大众更深理解和参与,而且资料信手拈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从1991年起,我国还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作为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见“百度百科”)

以上点评和建议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