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悲傷又歡樂的清明節----掃墓兼踏青李明宗(2025年4月3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是清明節,至今仍然是公眾的假日。 「清明」一詞,最早是以節氣出現的。《淮南子》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是一年伊始立春後的第五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大家耳熟能詳的杜牧之名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略帶有一絲悲戚的況味。然而清明時節,氣候逐漸轉暖,風和日麗,細雨飄飄,和風拂面,恰如南宋釋 志南《杏花》詩中所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卻反映出鶯飛草長、桃紅柳綠的春日風光,至於位處亞熱帶的台灣,所見的景象更是「清明時節百花開」。 我們不妨先探索一下清明節的來由,一般而言,中文網頁的介紹往往不夠詳細,但此一〈清明節〉詞語整體而言算是相當不錯,但某個關鍵處有點含糊,請容我先摘引一兩段後,再作補充。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休三天,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傳統豐厚,三相結合,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以上是網頁內容,而依據閻建濱《清明舊事》一書,就清明的歷史溯源:(一)周秦:祭祖掃墓習俗起源。(二)漢代:清明作為節氣確立。(三)魏晉:寒食節俗相沿成習。(四)唐代:寒食與清明的融合。(五)宋元:清明成為春天大節。(六)明清:清明節的兩種風景。由此大標題即可知,清明節的起源淵遠流長,且由於空間的廣袤歧異,因此各地也會發展出不同的風俗習慣。 在此發展的過程中,唐代做了關鍵性的變革,唐玄宗時寒食節當作國家法定節日放在清明節前二天,而清明節正式放假三天。公元736年,「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公元777年,唐代宗又把假期延長了一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唐德宗時期,以「寒食多與上巳同時」之原因,下令把假日延長到七天,由此觀之,清明節最早列入國家法定假日,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而正因唐代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都要到掃墓祭祀祖先,因此詩人難免會吟詠其淒涼感傷的情景,除了上述杜牧的《清明》名詩,表達江南煙雨的迷濛與哀思,白居易也撰有悲切的《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顯見寒食已與清明合而為一。 而清明節既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因此節日活動的內容就豐富許多,除了祭祖掃墓之風千年不易之外,還包括踏青遊春、曲水流觴、折柳栽柳、盪鞦韆、放紙鳶、鬥雞、拔河、蹴鞠、或擊鞠等。日後插柳演變為植樹,蹴鞠演變為足球,踏青演變為春遊。如今這些古典的休閒活動,分散在不同時空領域,惟有「踏青」一項最能流傳,並很利於在清明節推廣。 清明節一方面有上墳的悲傷,又具有上墳後踏青的歡樂,兩種不同的情緻韻味的民俗活動在春天交匯,既矛盾又調和。三月清明日,景色清新,春光明媚,明清時期,男女掃墓,多哭罷而不歸家,卻「趨芳樹,擇園圃,列座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是日簪柳遊高粱橋,曰踏青。」,清明節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 其實「踏青」若以現代語詞表達,其實就是「戶外遊憩」、「徒步健行」、「休閒走讀」、「觀花賞景」、「遊山玩水」、「親山親水」等,一言以蔽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是也。 台灣在清明節前後正是鳥叫蟲鳴,萬花競豔之時,這一陣子,個人親眼目睹陸續開放的花就有:油桐花、華八仙、杜鵑花、巴西鳶尾、梔子花、玫瑰、苦楝、樟樹、木棉、流蘇、加羅林魚木等,但有的時候一聽聞開花的訊息,稍晚一兩天去卻已錯過盛放的美景。 在此時節大自然提供如此豐富的恩賜,依據歷史文化「踏青」是清明節的傳統,而清明節又是國定假日,諸多條件配合,非常可以整合為很具吸引力的活動。 清明時節春光爛漫,偕好友遊春賞花去。
參考文獻: 祝亞平《潤物的歌詠:中國節氣》,台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5。 常建華 《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閻建濱 《清明舊事》,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齊治平 《節令的故事》,齊治平,民國70年。 馬以工 《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80年。 黃丁盛 《台灣節慶 百戰指南》,新北市:遠足文化,2013。 黃有志 《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台北:幼獅文化,民國80年。 李永匡.王熹 《中國節令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