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自由与安全的悖论:PLACES学科群的解构与重构——第四届国际跨学科大会“食物安全”小组讨论纪要马惠娣(2025年4月1日)由拉脱维亚里加斯特拉迪大学(Rīga Stradiņš University )举办的第四届国际跨学科大会2025年3月28日落下帷幕(The 4th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FREEDOM AND/OR SECURITY?26–28 March 2025),这是两年一度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的盛会。本次会议主题“自由与安全?”,分别从政治学、法学、人类学、传播学、经济学、商学与社会学”(PLACES,这几个学科的大写字头)做了深入探讨。来自欧洲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知识领袖出席了会议,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大会组织者指出:“安全和自由是两个同样珍贵和令人向往的价值观。”(齐格蒙特·鲍曼2001)但是遗憾,如今缺乏自由与安全却在社会中蔓延,给社会科学家的思考带来更多的挑战,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当前全球社会面临的危机——气候变化、后疫情时代、俄乌战争、极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其规模、深度和性质,人们几乎没有一个思想准备,更没有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思维方式。如何思考我们的未来?如何才能达到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水平,以此作为提高任何组织有效性的基础?等问题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与此同时,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广泛的新机遇,其中一些似乎有望提供解决方案,而另一些则可能有助于人类开发新的方法,那么,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与“大挑战”相关的问题与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第四届国际跨学科会议邀请来自不同学科(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经济学等)的演讲者讨论这些和其他相关问题,提供新的实证材料以及案例研究和理论见解,探讨全球、区域和国家应对当代挑战的尝试。主要议题包括六个方面:学术自由、绿色转型和气候平等、欧盟的安全危机、医学人文的自主权、自由与安全的法律、对食物安全的期望。 会议召开形式分线上与线下两种,且不用缴纳会议注册费。三位中国学者选择了“走向食物微观与宏观领域所预期的协同整合”(ALIGNING MICRO- AND MACRO-LEVEL EXPECTATIONS TOWARDS FOOD)组别的讨论。 共有六位发言者介绍了他们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也一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小组讨论。 拉脱维亚学者,亚尼斯·萨巴诺夫斯主讲了“拉脱维亚家庭饮食中多维视角的观察”(Family Food Practices in Latvia: Insight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从人类学和文化传统的视角阐释了饮食方式与家庭、社群、社交的关系问题,也分析了其中的复杂因素,诸如,收入、文化背景、情感、可获得性等方面的考量。 拉脱维亚学者,伊尔泽·米莱科主讲了“管控还是放任?何处安放的饮食:拉脱维亚乡村青年研究”(Control or Go with the Flow: Latvian Rural Youth Navigating Plates Between Places)本文以拉脱维亚乡村青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饮食与生活方式变化在乡村青年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饮食观的博弈,以及文化认同等问题。文章从跨学科视角分析了社会问题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拉脱维亚学者琳达·萨尔克/安德烈塔·斯拉文斯卡主讲:“高糖食品强制标识的必要性:法律与公共卫生视角”(The Necessity of Additional Labeling for High-Sugar Content Food Products: Legal and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s)。虽然话题微观,却眼界独特,从法律与公共卫生视角强调“高糖食品标识”的必要性。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万方亮主讲了:“不确定时代的粮食安全信心建设:自产食疏的全球意义”(Enhancing Confidence in Food Security in an Era of Uncertainty: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Food Self-Provisioning)。从多学科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地理变迁等多维度对未来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通过数据分析、可视化模型等方法论证了自产食疏社会实践的全球意义。 西班牙学者玛伊娅·卡莱/安娜·胡安·加西亚主讲了:“健康导向与数字化协同驱动的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以西班牙案例为据”(Health-driven and digitally-enhanced sustainability in food systems: the case of Spain),介绍了地中海食物的多样性、韧性和可持续性,她特别提到了毕尔巴鄂地区的饮食结构、习惯和健康指数的相关性,以及新技术对推动向可持续转型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马惠娣和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郄艺博士主讲了:“自产食疏:应对气候变化与不确定未来的有效策略——基于中国问卷调查数据的案例研究”( Food Self-Provisioning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an Uncertain Future—— Case Studies on Data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China),从气候变化、不确定未来与后疫情时代的背景出发,以2019年和2022年进行的中国人自产食疏调查数据分析为依据,探索未来替代性食物系统的路径。比较系统地介绍了2019年和2022年两次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 与会者对这个报告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年轻一代如何看待自产食疏这一社会实践路径?二是在教育中如何引导他们参与?三是AI技术在传播自产食疏理念和技术指导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有学者提出质疑:2019年和2022年两次调查数据因为不同的受访者,不同的地域受访者数量等因素是否会影响对比的质量,以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为时间所限,马惠娣和郄艺只做了简单的解答。但是给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解释的靶点,也开拓了新的思路。这就是参加国际会议的价值!也让我们从PLACES学科群的解构与重构中进一步坚定了食物安全与自由研究重要性的理解。 (会场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