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和合学:中国哲人的世界性关怀

——读《中国和合学年鉴(2017—2021)》有感

马惠娣
2025年3月26日

由徐刚教授主编的《中国和合学年鉴(2017—2021)》(以下简称《年鉴》)洋洋67万字,集萃了国内诸多儒学文化研究大家与学者的扛鼎之作。全书包括:传统与传承、当代与创新、学术著作撷英、硕博论文集萃、评论辑要、研究综述和学界概况八个篇章,全面呈现了以张立文先生为核心的“和合学”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学术耕耘中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年鉴》以“传统与传承”开篇,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与“合”的学术脉络及流变,从甲骨文的“字相”到汉字的象形表意,系统性地阐释了“和合”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最终聚焦于张立文先生“和合五义”(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现代转化‌,并将“和合”从道德伦理命题升华为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对话范式‌。

开卷首篇,是张立文先生题为“和合智能相应论”之作,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先生紧跟时代步伐,提出了“智能相应”的概念,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大智能时代引入“和合境界”,强调“旧学新知”,将“森然与方寸之间”的“仁义智能”,通过“爱智慧”使万物之间和谐一致、相互适应,由此引领在智能时代中融合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人际道德、心灵精神、文明价值的一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相须、相辅、相感、相应的智能活动中。(见本书第3-30页)为“和合学”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中国哲学在传承中的发展。

张立文先生还用相当的笔墨从思维特性的视角,为和合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任何哲学之谓哲学,必具理论思维体系,没有独具特色、性质、风格 神韵的理论思维体系,不是照猫画虎式的“照着讲”,就是秉承衣钵式的“接着讲”,不是讲前人所未讲,阐前人所未发。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是纵横得新意式的自己讲、讲自己。其理论思维体现在思维逻辑自身所具有:往圣的承择性、时代的融突性、思维的包容性、逻辑的结构性、和合的天下性中。以此繁衍出更多的生生道体和智慧之花。(第285-295页)张立文先生特别指出:“不能仅从认知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把和合归结为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活动,而应从人的存有的形上学意义上去理解它”。从“人的存有”来理解“和合”,这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人是什么”的最为根本的语境中是一致的。可见,“尚和合”本来就是和合学建构“和合”哲学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第507页)彰显了中国哲人的世界性关怀。

张立文先生以哲学视角关照时代的前沿问题,体现了哲学家思想的前瞻性,中国世代人文知识分子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情怀,可谓先生以其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为解决当今世界性冲突和危机难题而钩深致远,殚精竭虑,彰显其毕生执业的学格、人格与品格。

“和合学”犹如根深叶茂的大树,经几代学人精心耕耘与培植,形成庇护众生、和合万物、仁义智能、生生生道的“文化氧气”氛围。尤为“讲自己,自己讲”,开拓了知识论中的新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同样,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寻了中国智慧。不禁让人想起五十年前汤因比博士的预言:“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真是惺惺惜惺惺,英雄所见也!

对于编著这样一部《年鉴》,也体现了主编徐刚教授卓越的学识、学养和学力,其谋篇布局和对文章的遴选除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联络、部署、遴选、编辑、勘校、统合,更需要强大的心力、笔力与合力的能力,为和合学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做出的贡献值得铭记。

略显遗憾的是,《年鉴》缺少研究儒学的汉学家作品。在过去的一百余年间,儒家文化受到相当多国际学者的关注,也影响了世界文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东亚的日本、韩国涌现了一批研究儒学的汉学家,其独特的视角、观察与评论会让《年鉴》的份量更厚重,影响力更广泛,国际学者参与性更高。毕竟真正的“世界性关怀”,既需本土的洞见,也需世界的回应。无论如何,这部《年鉴》值得阅读与回味;同样有史料存查和学迹勘察的价值。

马惠娣,原《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主任、编审;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特聘主任、研究员。是张立文先生儒学思想的受益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阅读张立文《道》、《理》、《气》等作品,将其思想方法融入休闲哲学的研究中。在此向张立文先生致敬,向主编徐刚教授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