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三)

2025年2月25-2025年3月25日

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1)AI如何认识生物育种?我们考了考Deepseek,2025-3-15,大国粮策,原创(点评:有人给Deepseek提了五个问题:生物育种技术具体包括哪些方法?生物育种与传统育种的核心区别是什么?目前,我国对生物育种技术有哪些政策支持和管理措施?四、像紫薯、彩椒这种外表“奇形怪状”的都是转基因作物吗?有效的科学传播应如何开展?本文撰文作者谢芸,审核专家:王友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在文后总结到:“Deepseek可以在科学认知边界内对现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相对科学的表述,可以用于科学普及作品的初步创作,并在科学家审核把关后推广;但对于最新科学发现的文献学习不足,知识再创新度不足,对最前沿知识的归纳分析需要酌情考虑使用。” 我认为,这个总结对Deepseek的功能认知还是清醒的。)

2)写在DeepSeek爆火之后:AI发展得如此之快,未来会越来越快吗? 2025-3-16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AI 人工智能 算力 DeepSeek(点评:本文作者用10个问题全面解答关于DeepSeek的核心原理、使用技巧以及未来趋势等疑问。对“AI发展得如此之快,未来会越来越快吗?”做了专业、严谨的回答,有实验数据、有科学推理、有理性判断,指出了DeepSeek未来将面临的瓶颈问题。文章最后指出:“虽然许多专家认为AI将在未来继续快速发展,但是否能够保持当前的速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乐观者认为,AI的进步将会呈现指数爆炸的趋势,随着AI智能的增长,AI迭代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最终完全超越人类。然而,算力和数据可能会成为制约AI技术发展的瓶颈,大型模型的训练需要越来越多的算力,而计算能力的发展目前已经不足以完全满足AI训练的需求。同时,人类现有的数据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被耗尽。未来AI技术如何突破算力和数据的瓶颈,继续飞速发展,仍然需要全世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此外,AI可能引发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一些科学家已经呼吁暂停开发更强大的AI系统,直至人们可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控性。”我认为这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有关科学前沿中的科普文章,作者专业素养好、治学严谨、知识面开阔、文章结构合理。可以作为“科普中国”的后备人才。)

3)都是谁在用 DeepSeek “算命”啊?劝你真的不要…… 2025-3-23 科普中国 命理(点评:“AI 算命”到底是怎么回事?作者指出:大模型本质上是一个概率模型,是通过统计概率来作出预测,只是在呈现方式上模仿所谓“命理师”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框架。“AI 算命”这件事从根本上就存在逻辑悖论。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做这种无聊的“游戏”?作者通过“算命”背后的心理学—— 巴纳姆效应进一步阐释了DeepSeek “算命”看似“好像有点准”的最大原因在于它给出的大多是无法验证真伪的模糊预测。指出:“如果你用 DeepSeek 多次“算”同一件事,就会发现……它每次给的答案都不一样。特别是当要求它推测过去某些时刻的“运势”时,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胡说八道。作者最后告诫说:“要注意将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预测视为真理,可能会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比如盲目购买所谓的“转运水晶”,或者根据 AI 的建议调整重要的人生规划。更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让“AI 算命”助长迷信思想的蔓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但“AI 算命”却可能让玄学以一种“科技加持”的新面貌重新流行起来。这也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在人们错觉于DeepSeek全知全能的迷途上,以科学理性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读者不能进入技术的“陷阱”。)

4)大语言模型迷雾重重,五大误区你了解多少? 上传时间:2025-3-9 中移科协 原创 科技 通信 工业技术 大语言模型(点评:本文探讨了关于大型语言模型的五个常见误区。首先,模型并非越大越好,参数增加可能导致过参数化和过拟合现象,且大型模型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其次,算力投入与模型效果并非完全正相关,当算力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边际效应会逐渐减弱。第三,大模型虽然能处理大量文本数据,但并不具备真正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其输出基于统计和概率的方法。第四,大模型并非万能工具,特定领域需要针对性优化,且在某些场景下难以解释。最后,大模型需要持续更新以适应数据变化、技术进步、法律法规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作者在最后的总结中说:“大语言模型虽然具有强大的文本处理能力,但并非越大越好,算力投入与模型效果也并非完全正相关。同时,大模型并不具备真正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且在某些场景下难以解释。更重要的是,大模型需要持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据、技术、法规和用户需求。因此,在应用大语言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制定合理的策略,以实现模型效果的最大化。”我作为一名非本专业人员,我觉得此文观点仅一家之言。在全世界AI群雄巨鹿的背景下,文章中没有数据对比、应用效果对比,所以“常见五个误区”本身具有局限性。就我个人的体验是,Deepseek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连有些最基本的资料都查不到,说明“喂料”不足,即数据模型不够大。我们不能只追求速度,而没有质量,最后只能沦为高级版的“小艾”。关于数据之大——大、超大、巨大、无穷大,在量级上如何划分?如何筛选高质量的数据?数据无穷大必然影响算力,算力过大必然耗费巨大的能源,如何节能减排?数据如何被分类?等等,是对未来AI的挑战。回答这些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5) AI有多会一本正经地瞎编?超出你的想象! 2025-3-1 科普中国新媒体 原创 AI 人工智能 AI幻觉 交叉验证 (点评:这篇文章的题目挺吸人眼球。作者试图回答:为什么会出现AI幻觉呢?所谓AI幻觉指的是AI会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确实错误的信息,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会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或者细节。就像在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们会试图用已知的知识去推测答案一样。AI在遇到信息缺失或不确定的情况时,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训练数据)进行填补和推理。这不是因为它想要欺骗我们,而是因为它在试图用自己理解的模式来完成这个任务。作者从“基于统计关系的预测”、训练数据的局限性、过拟合问题、有限的上下文窗口、生成流畅回答的设计五个方面做了分析。文章也对如何避免AI幻觉也做了解释。“看看DeepSeek就知道了,它确实比ChatGPT和Claude更容易出现幻觉”说明作者有对比研究。具有专业性与科学性,语言也通俗易懂。)

6)DeepSeek如何赋能科普内容创作?一文解锁N种方法 2025-2-25 科小二 人工智能 DeepSeek AI+科普(点评:本文主要介绍了DeepSeek的研发优势,比如开发成本低,在模型架构方面,有诸多创新,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同时也认为,在科普主题发掘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可以在特定领域,如前沿科技、城市生活常识、当下流行的伪科学等方向,为创作者提供科普主题。同时,还能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生成相应的主题。例如,针对60~70岁的老人,DeepSeek会提供围绕健康管理方面的三高管理、科学饮食,以及退休后的心理健康指南等主题;而针对青少年破除伪科学的需求,DeepSeek会提供星座算命、手机致癌、外星人绑架等新奇有趣的主题。此外,结合近期热点新闻,DeepSeek能从热点话题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科普主题,如根据近期小行星撞地球的热点话题,为科普创作提供灵感。但,依据作者“科小二”的介绍,我认为存在技术“陷阱”,而且自我矮化了这项技术的创新。我注意到有评论指出:“AI时代不缺好答案,而是缺好的问题。提出好问题可能是人们未来需要学习、提高的重要素质。” 文中有表述:“针对青少年破除伪科学的需求,DeepSeek会提供星座算命、手机致癌、外星人绑架等新奇有趣的主题”。我没明白是啥意思。遗憾!一个月过去了,只有43位读者。显然,DeepSeek的N种科普方法失效了!不要低估读者的辨识能力!)

7)依靠AI生成的内容,能够随心使用吗? 2025-2-26 科普中国 AI 法律 人工智能 侵权风险(点评:如今,AI生成内容成为创作新宠,帮写文案、产出小说、撰写论文、草拟讲稿等等,看似便捷,但它隐藏版权雷区,一不小心就踏入侵权泥沼。不但如此,还会让人走入投机取巧、行为失范、违背公德与私德的迷途上。所以有专家建议,一方面用户要谨慎将 AI 生成内容用于商业目的,另一方面,如用户想要将 AI 生成内容赋予知识产权,需融入自己的独创性提示词内容,在不侵犯他人 IP 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相应渠道进行知识产权声明,以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可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国际通行做法,明确 AI 领域“合理使用”的内涵外延,为 AI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相关企业有序参与国际竞争。从这个视角关注AI,非常及时。很好!)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本月《前沿》仍然关注AI话题,其中关于介绍DeepSeek的文章占比较多。因为,DeepSeek出世以来,吸引了各阶层、各专业、各部门、各年龄段的人的青睐。我本人就体验过,也与其他同业人员有交流,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关注“科普中国”做了哪些回应。所看到的相关文章都非常不错,从多视角、多专业做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但,依然有问题存在,比如“科小二”,显然不是一个真实的研究者,文中有自吹自擂的嫌疑,而且有些表述模糊不清,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有表达疏漏,诸如:““针对青少年破除伪科学的需求,DeepSeek会提供星座算命、手机致癌、外星人绑架等新奇有趣的主题”。我没明白是啥意思。遗憾!一个月过去了,只有43位读者。不要低估读者的辨识能力!

再讲一点非多余的话。

三月里有两个重要节气:“惊蛰“和”春分“,都有极高的科学探索价值。比如”惊蛰“万物复苏;”春分“,昼夜同长。科普主题和科学探索的价值不仅高,而且会妙趣横生。

还有世界睡眠日(3月21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气象日(3月23日),这几个日子事关所有人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它们是科普中国在推进“走向公众理解的科学“中重要的主题,也能通过这样等话题拉近科学(科普)与民众的距离。然而,这样的时机被错过了,不应该!希望科普中国在未来有提前预知并部署的意识。当然,除非你们认为不重要。那么也要问问,科普中国究竟想干啥!?

以上点评和建议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5年3月25日)

顺便科普“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为每年的3月22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每年的“世界水日”,各个国家地区都会举办一些关于“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节水的意识。 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2025年3月22日,是第33届“世界水日”,主题为“Glacier Preservation”,译为“冰川保护”。(本节引自“百度百科”)

冰川对生命至关重要,其融水是饮用水、农业、工业、清洁能源生产和健康生态系统所不可或缺的。冰川的快速融化正在导致融水流量的不确定性,并对人类和地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层面上减少碳排放,以及在地方层面上适应冰川萎缩的战略至关重要。值此世界水日,让我们携手行动,将冰川保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水危机的核心战略。

相关数据:

2023年,冰川损失了超过6000亿吨的水量,创下了50年来最大质量损失的记录。(世界气象组织)

地球上约70%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存在。(世界气象组织)

近20亿人的饮用水、农业和能源生产用水都依靠冰川、融雪和山区径流的淡水。(联合国水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冰川的加速融化显著推动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如今的海平面比1900年高出约20厘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以内,就可以拯救世界遗产地冰川中的三分之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上述文字引自“联合国“网站 www.un.org/zh/observances/wate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