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滚烫的身体”跨年(2025)
马惠娣
(2025年1月13日)
“滚烫的身体”,痛醒,时间显示2025年1月1日凌晨3:03分,跨年了。
吃过药,很快好转。毛老师批评我为啥争先恐后做“甲等一流”(甲流)?这语气让人“窝心”。与过去的感冒有点不同,人在病后仍有一段疲劳期。可能是病毒变异了!
生病,人会无精打采,大脑呈现空白状态。估计濒临死亡的时刻也会是这个样子。不知脑科学对此是否有研究?
后疫情时代悄没声地来临了。据科学家说,Covind-19仅是一个中度的疫情发生,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疫情将在未来的两年,或几年内卷土重来。对于大自然的这种“报复”我们只能像迎接胜利一样接受它。不过,我更坚定技术中立,和对技术悲观的选择。尽管马斯克的AI壮志冲破天,在我看来,不过是资本以技术手段搞扩张,给人类的未来“挖坑”。技术激发了人的想象力,最终也将扼杀人的生命力。
————
日子一如既往,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也是生活的叙事曲。
岁末年尾,美国第39届总统卡特以100周岁的高龄谢幕。他的伟大与不朽在于,在任期间,他亲民清廉,主张世界和平,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卸任后,其生活相当简朴,一直住在只有两间卧室的农场小屋里,是美国历任前总统中花费纳税人的钱最少的一位。卡特夫妇积极为全球范围内的无家可归者启动住房工程,常常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参加施工。他热心参加社区活动,在身体状况较好时,仍能每隔一周在镇上教堂授课。在他患癌晚期,谢绝昂贵的住院治疗,而是在家等待临终的到来。人们称赞他“带着完好无损的道德度和诚实感从华盛顿返回家乡普兰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留下了兼具公仆、乡贤、义工的身影!有感天动地的力量。我一直在新闻中关注他。
————
一如既往,访问了我的两位健在的老师——孙小礼老师和何祚庥老师,她/他们都望向期颐之年,客观地说,“身体每况愈下,但精神天天向上”(晚年的于光远对晚年的任重夷的见面语)。依然具有独立判断和发表见解的能力,从她/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感受到精神力量。孙老师鼓励我继续做学问,走正道、寻真理。何老师给我部署了作业,随手取下《古文观止》,选择了重点篇章。庆老师(何老师夫人)告诉我,他们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期间,熟读了相当多的篇章。
——————
作家琼瑶女士离世,引起一阵波澜。她的作品和电视剧曾风靡中国,我除了知道赵薇扮演的“小燕子”,其实对琼瑶没有太多的了解。然而,她选择的辞世方式,让我十分敬佩。有人说她是轻生,真是错读了一个伟大的女性。她用尊严、自由、独立和美学告别生命。她走了,却留下了永远的生命之美。
叶嘉莹先生的生命也戛然而止于2024年,享年百岁。毕其一生,恭倾诗词,岁月静好,生命流芳。我有习作“叶嘉莹先生千古安”(藏头诗句)送别她。
——————
今年,我参加了多个国内外会议,主题都与自然休闲话题相关,聚焦于人与自然、与大地的关系,“菜园子”是我笔下的主旋律。当我回眸农耕文明中的小农经济,看到了我们的先祖在充满美学与精神信仰的日常深处曾留下两张名片:“礼仪之邦”和“尊师重教”,其背后矗立着有风骨、有情操、有雅趣的人文士大夫群体和回馈家乡的乡贤群体。
小农经济创造的经济贡献也是举世无双。乡村的“园子”不仅是粮食与食物的“蓄水池”,也是打通城乡血脉与文脉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它还滋养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精耕细作、克制欲望、资源节约的精神品质;自汉代始,通过丝绸之路输出了以丝绸、陶瓷、茶叶、工艺品等物质形态的奢侈品,传递的是器物,展现的是中国人美学思想和做工精良的气韵。“至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让全世界的人由衷的敬佩。
一百多年前,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H.金花四个月二十天考察了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东亚。他在中国看到了“农耕活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拥有5亿人口的民族的伟大创举。他们4000年来不断积累农耕经验,并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这群人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足够聪明”。尤以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及天地人和谐的自然观,在他眼里,这是农耕文明的卓越经验。
如今,我们正处于气候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粮食与食物面临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对“菜园子”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否则将措手不及。有些政策有滞后性,暂时得利,后患也许在未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教训值得记取。四十年前于光远发多篇文章阐述“庭院经济”的多重价值,指出:“院落、房前屋后、阳台、屋顶、种植箱等都可以成为立体农业和生活美学的组成部分。”这种先见之明,不能被忽视!目前,我的欧洲同事们的研究方向大多聚焦于此。
————————
今年去了南美洲的智利,智利天主教大学主办了美好和“爆棚”的会议。我在那里也有难忘的经历(已写专门文章)。花近五十个小时从圣地亚哥返回北京。身体接受了检验与考验。十二年前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会议没参加,担心太远和太累。十年后的我,不想再放弃机会。Go!
去了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十几年前毕尔巴鄂大学曾邀我做一个学期的合作研究,遗憾,放弃了机会。这个国家的治政方针不显山不露水,在国际事务中发声不多。但是“大航海”给这个国家留下太多的有形与无形遗产,无论是城乡环境、自然山水,还是饮食文化、休闲文化都呈现出以人为本!尤其足球文化带给人们的激情、热烈与豪放,呈现在生活中是那么地丰富多彩,且平实而轻松。
今年,没少买书(还有朋友或同道赠送的),也没少读书。来到我这儿的书,基本上都是开卷有益。大多都是读了“导言”部分,或重点看看与自己研究有关的内容。一边“耕耘“菜园子”,一边读书是一种小确幸!
有几本书多说几句:
《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冯长根著,2024年作家出版社。作者以绍兴地方志、名人谱、绍兴文人书籍、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人物大事记、中国文学史教材等史料文献为统计与综述对象,利用大数据统计而完成的一部既定量又定性的“科学著作”。对研究对象“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的理论假设做了详实的文学历史作品的数理统计,其结论可靠,有据、有理、有论地回答了绍兴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学第一都”。冯长根以科学家的视角书写了充满科学性的文学作品,是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表达,这种思维范式的转换给我们很大的启迪。
《苏格拉底的终生教职——21世纪哲学的建制》,【美】罗伯特·弗罗德曼、亚当·布瑞格尔著,芦文龙、张卫译,(人民出版社,2024年),作者对当代哲学研究做了深刻的批判——“充满了学究气息、抽象、空洞且毫无激情”。作者认为:在一个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主导的世界里,哲学的合法性与未来命运受到空前的挑战。虽然,苏格拉底在当今依然被哲学家们推崇,但他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活动与形式,(苏格拉底哲学特点:提问、辩论与批判性对话,是思想的“助产士”)却被拒绝或忽视。按照当下哲学的建制,苏格拉底在今天绝不可能获得一个终身教职。作者提出的“田野哲学”(Feld philosophy)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希望:学科哲学家、田野哲学家和哲学家官僚应组成21世纪哲学的生态系统。或许能挽救哲学人文学科的颓势?
《人类世的“资本论”》【日】斋藤幸平著,王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作者说:“通往灭亡的道路都是由善意所铺就。”显然,作者也是技术悲观论者。想避免“人类世”的硬着陆,就不能把危机都交给政治家、专家去处理。“托付他人”只会让1%的超富裕阶层得到优待。这必定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作者也是一位后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公平与正义,批判贫富不均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论。
《菜园简史》,【法】弗洛朗·凯利耶著,卫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菜园的微观历史。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家,对食物有系统的研究。在作者眼里,菜园是人类农业的起源之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不仅给人类提供最切近的食物供应,而且也是一种浪漫的田园象征,与局促、阴暗的城堡里的城市生活不同,它代表一种自然的、诗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理想后来在现代西方城市格局变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城郊普遍拥有花园和草坪,这是菜园所代表的田园理想在现代的延续。不仅如此,菜园还在现代生活中承担着更多社群交际、社会保障和公共空间的功能,使其与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对我正在进行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性。
《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者王小伟,中信出版集团,已再版七次。该书通过三代人生活日常之物诠释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在‘熟知’中发现‘真知’。”审视了人、物与技术关系的在演进中的变化与被变化,把学问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尊重科学,反思技术,热爱生活”是作者的主旋律。思想深刻、学问扎实,没有“概念”和“饶舌”,却有清晰的哲学观,文字叙述有趣、风趣,文章结构形散而神俱,引人入胜。
《时光三部曲》,作者三白(本名陈兴兵),团结出版社,2023年。用茅盾文学奖得主张平的评价:“文笔极佳,大家气象”。这部文学作品把兰溪的山清水秀、风光瑰丽、历史悠久、文人荟萃写得如诗似画、生动饱满。三部书共计近六十万字,是多年来笔耕不辍所凝聚的笔墨、笔力和笔触;情感质朴而深切,记录了时间馈赠和兰溪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字真诚且潇洒;谋篇布局于历史与现实、微小与宏大、笃定与坚毅、回望与守望、风雅与旷达之中,可谓深切厚重、文采涟涟。虽然我只选读了若干篇,然,心生敬意这位兰溪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和新辉煌的创造者。
《虚拟的秘密》,作者吴警兵,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这是一部诗歌集,十万字,自由体,抒发式。作者倾注了大量情感吟诵风花雪夜、电闪雷鸣、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大山村庄、孤独恐惧……虚拟中有真相,真相中有虚拟;或咏叹、或哀婉,或公开、或秘密,或无意、或有心,或平实、或深沉,或白描、或写意,都抒发诗人的磅礴人生、情感跌宕、凝神聚气;其中有壮志未酬,也有踌躇满志;有迷途困惑,也有柳暗花明。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往往被虚拟的部分所吸引,从而,忽视现实的存在。”有哲理。诗言志,诗为心声。我喜欢诗,也喜欢诗人的气质——自由、奔放、潇洒和率真。诗人常与休闲为伴。
还有十几本中外图书,占据了我的大半个写字台,不一一道来了。它们是我的“新老朋友”,始终不渝地帮助我,也监督我。助力确幸的日子。
————
昨日,小友发来一篇关于阐述“文科衰落”的文章,问我有啥感想?我回复:“因为文科的衰落才有今天世界的群魔乱舞。这种征兆在二十五年前已经显现。1999年我参加美国哲学年会,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教授告诉我,过去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都会选修哲学课,现在仅有百分之三十。二十五年过去,情况只能更糟糕!现实证明了更更糟糕。依我之见,哲学人文社科的衰落,也不能只怪技术创新的强力碾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哲学人文社科依附了资本大佬、金融大鳄、技术大神、政客集团,失去了自己的独见、远见和洞见,AI制造的谎言,居然可以信以为真,咄咄怪事!人文发出的声音屈从、干瘪、彷徨、辞藻堆砌。真善美式微,假丑恶横行。但是,作为个体,不能被大潮所裹挟!丝毫不能动摇完成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业的信心。没有哲学人文社科的滋养,豪华的物欲将把人变成技术捆绑的僵尸。拥有人文涵养,人生不至于迷茫,支撑你世人皆醉我独醒,而不入浊流。”
————
据世界气象组织通报,2024年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地球温度升高1.5度的预判提前到来,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严峻的挑战。2025年伊始,两起重大的自然灾害让人揪心。西藏日定的6.8级地震,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美国洛杉矶大火吞噬了大量房屋,十数万人流离失所……气候变化与不确定性的到来,目前正在流行的“甲流”,随时都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