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乡村旅游的生机与活力在哪里?马惠娣(2024年12月31日)时下,乡村旅游备受关注,且是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近日有幸访问了江苏理工学院文理学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带去了“从国际视野看乡村旅游:热点、亮点、发力点——兼及“庭院种植”在城-乡融合中的多重价值”的演讲提纲。我在参阅国际和国内学术文献过程中,注意到中、外在对乡村旅游存在许多共识: 共识于文化与经济、自然与人性、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城-乡融合(振兴)、生态与环保、历史与现代、技艺与技术及体悟与心悟并行发展;旅游的业态需聚焦于:生态养护、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寻访乡愁、户外郊游、养老养生、农贸集市等方面;吸引青年一代回归田园,创业、立业、守业,振兴乡村的活力和新的创造力。 乡村旅游的本意,既有对城-乡融合与振兴的努力,也有人性返璞归真的诉求。其背后的逻辑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后的反省,对现代化与城市化谬误一面的逆反,对已有生活方式的一种改造,对新的社会行动的一种尝试。 当然,尽管都在谈乡村旅游,但话题关注的范围与深度还是有所不同: 外国普遍性的乡村旅游(主要是欧美国家)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在基础理论部分有丰硕的成果,比如: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城乡成婚”,六十多年前“重返大地”的社会运动,五十年前的“环境正义”,近些年一再强调的“自然对于身体性的意义”,“田园作为补偿性的空间”,“悄然的可持续性”,“气候变化和不确定时代的食物替代系统”,“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旅游安全和风险”,“人类利益和非人类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等,关注的视角更深远、更凸显人类矫治自我行为的愿望。这是立意乡村旅游的精髓。 危机意识让他们的反省能力更真诚,他们看到快速变化的科技社会给乡村地区造成的严重危害,不仅是生态环境遭破坏,而且是人性的堕落。他们在追问:乡村的意义是什么,在乡村寻找什么价值观?乡村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表现是否随着当前的危机而改变?农业和食物系统出现了哪些新动态?人们能期待什么样的适应性食物链变化?劳动力短缺、物流问题、数字化和其他变化对农业、农民有何影响?食物的适中性消费和(心理)健康、能源、社区、规划、旅游、自然保护、教育、技术、多样性将期待什么样的未来?这些问题具体而实在。 乡村旅游,是实用主义哲学的用武之地,忠于事实,坚持生活、行动和效果的统一性,构架了旅游统计学详细分类的体系和组织结构,由此通过统计数据检验理论的可靠性。我在网上搜到了一个“乡村旅游经济的统计模式与结构”,图表直观且清晰(见附表)。可靠的数据是决策、设计和发展发向的重要条件。显而易见,国外学者的旅游统计比我们做得科学多了。 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我特别介绍了两个休闲社会学的概念:“学习之地”(Place-Based Learning)、“保护之地”(in place protection 或shelter in place),这对发展乡村旅游赋予了精神导向,也是产品创新的思想源泉。 两场报告,都是在互动中进行。参与讨论的学者和研究者表现出良好的学养和学统。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了问题,也在求解问题。我们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乡村旅游在中国起步并不早,但是步伐很快。地方政府往往急功近利、一拥而上,甚至是妄想一蹴而就;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过去是千城一面,现在是千村(园)一面;过度商业化营销,往往是一锤子买卖;过多的“非自然化”即人工雕琢的景观,粗糙而生厌;过分的奢侈和资源浪费;项目投入巨大,却缺少文化内涵,其品牌生命周期短暂。这些都有违乡村的天然属性! 我从常州乘车前往南京,途径距离南京约三十公里处的佘村,据同行的易能博士告诉我,这里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南京人,甚至上海人和浙江人也自驾游到这里喝杯咖啡,浏览村容。那天是周四(12月19日),人不多。我在车上随手抓拍了几张街景,(见图片),感慨良多。但,我的直觉是,人的审美出了问题。有人说,美是没有标准的,是唯心的。这种说法有代表性,相当程度上是从众心理作祟,表明美中的自由与独立被消解。无论如何,自驾车几个小时“到此一游”、喝杯咖啡,其时间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太大了。难道在“时间荒”和“996”的困厄中,我们的精神成长和价值判断如此无力吗? 这对乡村旅游规划与空间设计的身体性、参与性、沉浸式、学习型、价值链、情绪出口、情感表达的作品、产品、衍生品提出新挑战。究竟是引导,还是误导?是投其所好,还是循循善诱?是引进成熟的理念,还是独辟路径? 江苏理工学院文理学院的几个国家人文社科项目瞄定了“乡愁”、乡土文化传统,以及群英荟萃的人物谱系。特别期待他们将有一个周全的方案。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内首个创建休闲农业研究所的科研机构,正不断推出可行、可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的“自然教育”、乡村休闲小品等项目,延展着鱼米之乡的文韵、闲适与富庶。这种天然带来的乐观对于游客,尤以青年群体来说也许是渴望的。 在大家的讨论中,如何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有机地拧成一股力量是重点。 当下,我们正面临经济下行、消费降级、气候变化等背景,那么谁来乡村?什么时候来乡村?在乡村是旅游还是休闲度假?乡村人才来自哪里?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在于自然、生态、大地、阳光、水系、山脉、田园、作物,以及人性的质朴和食物口味的独特,那么如何转化成乡村的常态,也造福于乡村? 如今人们向往田园生活的动机更强烈,城市生活更需要自然的抚慰,年轻一代的自然教育迫在眉睫,老人对租赁一小块土地有了执着的情怀,职场人对“种植园”充满兴趣。难道不是乡村旅游的支点吗? 庭院种植,作为参与性强的微观人文历史和社会实践,在其疗治“自然缺失症”、“精神空虚症”和“天地人神失调症”时代病的同时,也让我们回望大地的馈赠。乡村旅游的生机与活力也许就蕴藏在这儿。 附图表和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