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阅读与点评(2024年11月25-2024年12月25日)这个月的《前沿》栏目,关于AI所占篇幅更大——有关“上天入地”,“医”食住行以及细小生活的文章几乎都来自AI的视角。我翻阅了这个月的所有文章,很遗憾,我没有选择任何一篇做点评。因为,绝大多数的文章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专业不同,但写作思路与风格基本雷同。 作为一名跨学科的技术中立(理性)研究学者,我很期待科普中国中的《前沿》栏目,在介绍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成果介绍中,充满更多的想象力、有趣、耐读、启迪智慧和提升科学素养的文章。 虽然,某些文章介绍了较新的知识点和资料,但,基本上都是专业性的、学术性的,且都是“二手”或“转手”。 有些文章试图“科普化”,比如图文并茂、图解之类的,又有点像“哄小孩”,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在这一期中“【现代农业】科技赋能农业,改变人们生活”,发布26天,只有31个读者。“【人工智能】生活中,你离不开的AI技术有哪些?”一个月读者只有30位,题目本身就缺少科学性。语言不仅稚嫩、无趣,而是把阅读对象矮化了、弱智化了,如果是专门的儿童科普则另当别论。其他类似的图解文章也不尽人意。 而“攻克维生素D3系列生产难题 浙工大成果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就是一篇“获奖”报导,知识点不多,科研过程、方法等等都缺席;硕大的照片是获奖场面。读者仅有30个。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微小RNA虽小,但不可小觑”,只有21位读者。这样的文章在10月5日诺贝尔奖出台之后,早已在各种媒体上介绍了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包括获奖者的成长与学科背景、研究经历、持续时间、合作氛围、家庭与事业的关系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两个月后再发这种“简讯”意义何在? 总之,某些期待并未在最后一期得到实现。基于此,有几点意见和建议,如下: 第一点:“科普中国”《前沿》栏目,今年的文章大多以介绍AI为主要内容。而对这项技术的传播只注重技术专业或学术的推介,而缺少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比如,AI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让人们知道:它既是人类的助手,也是人类的杀手。当技术(或技能)已成为一种“霸权”,并且用“人工智能”替代我们思考、做事、表达,我们是否会成为技术的奴隶、知识的奴隶?让人的想象力越来越苍白无力?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告诉我们!“走向公众理解的科学”中的科学素养是什么,又该如何帮助提高民众的认知呢? 第二点:“科普中国”的定位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阅读量的统计学分析,进一步瞄准阅读受众的群体目标。 第三点:科普中国所选文章,究竟给谁看?看什么?与专业平台(报刊杂志、融媒体)的区别在哪里?是否应当有选题规划? 第四点:如何培养一支专业性强的科普作家队伍亟待得到重视。 (第三点和第四点意见在此前已多次提出过!) 另外,不是建议的建议: 在11月24日至12月24日一个月期间,有几个重要的节气,比如:“立冬”与“冬至”,有很好的知识点和人文历史传承。但是很多人,尤以年轻人对物候学意义上的立冬与冬至就搞不明白。科普中国如果适时地“科普一下”该有多好! 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特别的日子在于唤起并提高人们对土壤健康的认知,这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甚或生死存亡。 12月10日为世界气候变化日,是为了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成因、危机、挑战,以及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等等。在人们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高温夏天后,有许多气象学的惑点需要得到专业部门的答疑解惑。 在这个月内还有几个与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特殊日子都值得听到来自“科普中国”强而有力的声音。如此这般,也许它的存在才有意义,我们的努力也变得信心十足。 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4年12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