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十一)

(2024年10月25-2024年11月25日)

 

【前沿】

1)世界厕所日|有了这些厕所“黑科技”,“如厕”未来可期?2024-11-19科普中国原创微生物 前沿科技 世界厕所日 防滑砖(点评:这是一篇综述别人科研成果的文章,发表在“世界厕所日”还是别有意义。两天有1682人阅读,说明公众对这一技术创新的关注度,因为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也提示科普工作,不能脱离或远离公众,应当在“科学走向公众方面”(或者说“走向公众理解的科学”)多做努力,多设计选题。毕竟“这里”是科普的舞台,如果成为专业论文的集散地,便远离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旨趣和方向。)

2)糖尿病能够被“预判”了?AI眼底技术促进代谢疾病筛查与管理,2024-11-14科普中国原创健康 糖尿病 AI 疾病防治点评:这是一篇带有原创性质的科普文章。主题就比较吸引人。“《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约有1.298亿成年糖尿病患者,4.3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且每年有 5%~10%进展为2型糖尿病。”可见这项技术发明将会惠及近五分之二的国民,也将给个人、家庭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福祉。该文主题鲜明、数据翔实、技术进程清楚、面临的技术挑战等等问题讲解通俗易懂。已有1201人阅读。)

3)癌症早筛新突破:“分子钓钩”智擒“隐形信号”2024-11-12中国科普博览原创健康 癌症 纳米(点评这也是引人注目的话题。文中介绍:“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人数约482.47万,新增癌症病例约257.42万。排名前五的新发癌症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一部分早期癌症的前兆是鼻塞、出血性鼻涕、流鼻血、耳鸣、耳痛、不明原因的持续性低烧,异常肿块、溃疡不愈等突出症状。然而,大多数癌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并且癌症的发展进程大多非常迅速。倘若等到症状出现时再去寻求医疗求助,癌症可能已经进展到晚期,此时的治疗难度和复杂性会大大增加。常见的癌症早筛方法有X光片、超声、胃镜、肠镜等。然而,这些方法不仅使被检测者痛苦不堪,还存在灵敏性低、时间长、价格昂贵等缺点。miRNA可作为癌症早筛的“隐形信号”,并高效灵敏地检测出人们是否患有癌症。文章开头部分语言通俗易懂,谈到什么是miRNA并智擒隐形信号,就太专业了。作者的科普语言能力可以再提高,会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到。科普的意义才真正实现了。十天过去只有628个人阅读。加油!)

4)“超级冰箱”有啥不一般?走进全省最大的单体冷链物流基地2024-11-7,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原创冰箱 香蕉 冷库 海关查验(点评这篇文章截至今天只有26位读者,但还是吸引了我。“单体冷链物流基地”在全球化商品贸易时代起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可确保产品品质和食物安全,也可以减少因保存不当带来的损失。从科学传播的角度看,这个技术创新的知识点,作为普通人了解一下很是有益。文章介绍说:“整个基地占地387亩,相当于35个足球场。”在整个华东地区,也是规模最大的单体冷链物流基地。“目前启用的是一期,二期预计最快年底能建好,冷库容积大约有72.9万立方米。”“冷库全部建成后,光是里面的优质肉类和蛋白,就能满足长江经济带及周边3000万人口的消费需求。”而“超级冰箱”完全建成后,还能提供冷冻冷藏、保税查验、加工配送、商品展示交易、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服务。说来本文还不错,但是有些技术问题没有说清楚,比如供养一个“超级冰箱”的电能消耗?由哪种能源系统支持它的运作?是否会增加碳排放量?等等问题没有讲出来,有点遗憾。有一个数据也模糊:“长江经济带及周边3000万人口的消费需求。”是三千万人一天的消费,还是一周,或是一个月,亦或一年?因为这涉及到“备战备荒”的功能。)

5)沃尔夫奖得主何川再发重磅研究:破译一个致癌关键突变,2024-10-31返朴原创科普 科学 癌症 何川(点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川的研究成果,破译了一个关键的致癌突变。也许为将来的癌症治疗或药物研发带来新路径。作者其中两段文字:“何川的研究涵盖了化学生物学、核酸化学、表观遗传学和RNA生物学,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跨界高手’。他先是1994年毕业于有着‘千人一院士,百人一杰青’美誉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专业,接着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师从Stephen J. Lippard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在无机化学领域待了一段时间后,何川觉得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便‘浅尝辄止’。然后他转头到哈佛大学从事生物化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横冲直撞一番后,‘一直没有找到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最后在遗传学领域‘半路出家’,成为提出‘RNA表观遗传学’第一人”。“对于青年人如何做好科研,何川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无论是学生还是博后,做科研一是要讲求专注,只有专注才能把一件事做下来。欲速则不达,科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花了很多年才找到自己适合的研究方向,你要做适合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做别人交代给你的研究。二是专注不等于埋头苦干,你也要保持思想开放,有很多其他挺有意思的东西,不是说你一定得去做,但是你得去了解。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一些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大胆尝试,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很多奇妙的交叉点。”这两段话突出了科研的三个思想方法:一是跨学科;二是讲求专注,需要耐心;三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勇于尝试。读者在了解一项新的科研成就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方法的启迪。有1466人阅读了此文,相信也启迪了读者的心灵。此文难能可贵!

6)这样步行,多消耗20%到60%的能量!2024-10-29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创步行 微健康 短时运动多消耗能量(点评这是一篇转引2024年10月16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发表的文章,介绍米兰大学病理生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与不间断地做同样的运动走同样的距离相比短时运动(10至30秒)能多消耗20%到60%的能量”。这个结论颠覆了人们日常的认知和习惯。是否适合所有人,或不同种族的人?文章并没有介绍。大概还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知为啥,没有引来更多读者,半个月过去,只有45位读者。

7)过敏性疾病有新希望,施一公团队新发现登《Nature》2024-10-27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原创健康 过敏 免疫球蛋白 过敏性疾病(点评本文介绍施一公团队发表在2024年10月《Nature》上的文章。这篇题为《IgE介导的高亲和力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核心免疫球蛋白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的二聚化结构,并通过多种生化、细胞和流式实验,证明了IgE结合能诱导受体从二聚体转变为单体,同时揭示了这种构象变化对受体激活的影响。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IgE-FcεRI在过敏反应中的关键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也为开发新型抗过敏疗法开辟了新的方向。”显而易见,对日益增多的过敏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一发现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突破,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过敏性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而且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发现将最终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过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半个月内读者有1566人。本文专业性介绍多,但关于技术突破,以及进入临床治疗阶段的进展、难点、困点没有介绍。)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这个月内,重点关注了与公众身心健康的科学前沿问题。总体上知识点都不错,文章都属于介绍他人研究成果。但是,作为科普平台发表的文章却缺少人文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学术情怀和文字笔力。因而,这些“转述”、“报导”文章难称上乘。显然,我们的科普作者队伍对科学传播理解得过于狭隘。走向公众理解的科学传播或大众科普,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科学家人格魅力,以及为解决公众日常生活智识之困等层面,能用打动人心的文字和文章结构设计调动人们的兴趣、好奇心,并培养读者爱科学、爱求证、爱钻研等素养。如果只是专业知识介绍,怎能有更多的受众!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