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一次令人激动和感慨的难得聚会 武夷山1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原副院长)
1992年4月,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交叉科学5个分会场进行交流。我参加了交叉科学分会场的交流。出席这次年会的不少代表后来都认为,此会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自己的学术发展,拓展了自己的视野。甚至有人说此会是其个人学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事件。 几个月前,交叉科学分会场代表之一、旅英作家林东(他出版过英文小说《日本策划了911》)对我建议说,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至今有32年了,我们这些参会代表应该设法相聚交流一下。于是,我写了一篇博文“出席过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交叉科学分会场研讨会的朋友,想再聚一次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50044.html)。没想到,那次年会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现已退休的沈爱民老师(退休前是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看到了我这篇博文,就立刻告知了那次年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交叉科学分会场的“总指挥”马惠娣老师(退休前供职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退休后仍然在休闲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非常活跃)。马老师非常兴奋,对我说我们一定要把聚会搞起来。 马老师还将沈爱民老师多年前写的回忆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组织过程的文章“最难忘的一次学术会议——记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发给了我,我就转发在博客上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54458.html)。 有了马老师的决心,我开始了联系当年交叉科学分会场代表的艰难搜索过程,因为有的代表后来连名字都改了,有的代表的名字是重名较多的,无法鉴别。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找到了交叉科学分会场代表中39人的“下落”和其中多数人的联系方式。这39人中,有供职于清华、北大、中国人民大学、北师大、武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其中包括一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大学校长;有供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其中一位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有副部级、正局级的政府官员;有工作于其他领域的行业翘楚,医生兼教授、律师、广播电视台的高级编辑、企业CEO、天使创业导师,等等。看到这份名单,我不仅感慨到,我们交叉科学分会场代表日后的“成功率”好像有点高哦。 11月9日中午11时,共18人欢聚于地处北京国际饭店西门的杏花堂(一家晋菜馆)。我们非常高兴的是,出席者除了交叉科学分会场代表外,还有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冯长根(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理工大学原副校长)老师;执行委员会秘书长沈爱民老师;执行委员会委员、我们最熟悉的马惠娣老师。 18人轮番自我介绍和谈体会,就用了两个多小时,此时桌上的菜都凉了。当然我们都不是奔着吃去的。 这次聚会有好几个想不到: ——马惠娣老师事先草拟的聚会请帖,我已经在交叉科学分会场代表微信群里发过。昨天马老师仍将它彩色打印出来,将沈爱民老师那篇回忆文章也打印出来,另加上一份小礼物,三样东西送给每一位参加聚会者。马老师的请帖内容如下: 邀约-32年重聚 歲在甲辰,冬日初至。似春如夏,銜秋迎霽。 32年重聚,往事又憶。回首年少,真情再輯。 濟濟俊才,翩翩羽翼。青青子衿,幽幽我棣。 韶華依然,扶桃育李。臨淵悅目,群峰壯麗。 ——黄书亭代表专程从江苏赶到北京来参加聚会; ——工科教授冯长根老师勇敢跨界,出版了《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作家出版社,2024年4月),他送了每位参加聚会者一本; ——杏花堂年轻漂亮的崔经理设计了餐饮文创,在餐巾上和酸奶液面上打印了十四个字“三十二年再聚首 翘首以盼绘青春”。可谓匠心独具,寓意厚重。 我们还邀请了两位媒体记者与会,如果日后报道文章出来了,再与大家分享。
(合影照片:2024年11月9日北京国际饭店杏花堂内)
1、武夷山 ,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原副院长。连夜写出这篇“一次令人激动和感慨的难得聚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