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阅读与点评(十) 2024年9月25-2024年10月22日
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前沿】 1)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如何用AI破解蛋白质之谜?2024-10-22,星空计划,原创 人工智能 蛋白质 诺贝尔化学奖(点评:这个奖项是在10月8日颁发的。已经过去了14天,理当有一篇科学传播能力很强的文章发表。此篇专业性很强,缺少科普应有的原则和规范。发布时间是在三个小时前,只有一位读者。) 2)2024年诺贝尔医学奖:微型RNA的发现与其潜在影响,上传时间:2024-10-17,紫龙科传,原创,疾病防治 营养健康 诺贝尔医学奖 微型RNA(点评:“2024年诺贝尔医学奖”标题不完整,应当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题目看,作者就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这是每年诺贝尔奖颁布的第一个奖项,发布时间是10月7号。至今5天过去只有31位阅读量。一是说明大量读者早在第一时间就关注到了这一重要科技盛大消息;二是说明文章本身在这个平台发布的迟缓,且题目都不够完整,所介绍的内容也缺少亮点。其他几篇专业性很强,缺少科普情怀。) 3)物理 + 人工智能 =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上传时间:2024-10-15星空计划原创人工智能 诺贝尔奖(点评:此篇专业性强,发布一周只有15位读者。另外两篇:【1】“2024年物理学诺奖‘意外’颁给人工神经网络 浙江专家解读:事关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10月11日发布,至今只有20位读者。【2】人工智能又“赢”了,专家解读:2024诺贝尔化学奖为何颁给AI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上传时间:2024-10-11,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原创,科普 诺贝尔化学奖 蛋白质结构。此篇至今也只有20位读者。文章的共性是:专业性强,侧重实用性分析,而科学家做出这些成果背后有哪些故事,读者都看不到。) 4)今年的诺奖不简单,能救命!上传时间:2024-10-11,李雷,原创,DNA 诺贝尔奖 蛋白质 蛋白质结构(点评:这篇文章还不错,虽然专业性也很强,但是语言相对“雅俗共赏”,获奖道理说得也明白。本篇文章读者有三百余位。一位评论人写道“这些诺贝尔奖的颁发,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工作对人类健康和福祉所做贡献的肯定。通过这些发现和发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机制,并开发出新的治疗手段,从而挽救生命!”遗憾的是,本文作者忽略了这个角度。) 5)科普|人工智能助力破解蛋白质神奇结构密码——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解读上传时间:2024-10-10科普中国人工智能 诺贝尔化学奖 蛋白质结构 阿尔法折叠2(点评:这是一篇转引新华社记者所写的文章,报导速度较快,语言文字考虑到“公众科普、科学传播”的宗旨。文章写道:“数十年前,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以及设计全新蛋白质为人类所用,被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30年前,如果能用实验设备解析一种蛋白质结构就完全可以发表一篇博士论文,因为那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诺贝尔化学委员会评委邹晓冬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得益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人们现在可以设计蛋白质,还可通过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革命’。”但是阅读人数也不多,计20人。) 6)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AI 正革新天气预报,更快、更便宜、更易得,上传时间:2024-10-03学术头条AI 天气 预报 革新(点评:本文介绍《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强调了“AI 正在革新天气预报”,指出了“数据质量和可用性仍是主要问题”,呼吁增强“AI 模型的透明度和追溯性,促进建立信任并制定负责任使用的标准。”世界气象组织完整的报告没有看到,至少这里缺少指出,AI再精确,也无法阻止大自然报复人类的现实。依赖AI不如依赖人类自己的行为。读者量超过一千了。) 7)颠覆认知:AI大模型不可靠,越大越不可靠?!上传时间:2024-9-28学术头条科普 AI 大模型 可靠(点评:这篇文章不错。作者介绍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团队及其合作者,在研究了 GPT、LLaMA 和 BLOOM 系列大语言模型(LLM)之后发现:“参数规模更大的 LLM 生成的答案更准确,尤其是在复杂任务上,但整体可靠性却较低。在所有不准确的回答中,错误回答的比例有所上升,甚至在一些简单任务上出现更多低级错误。”作者以“设问”的方式吸引读者,让读者有“深究”的欲望或引起的好奇,诸如:“1.难度悖论“越简单,错得越多?” 2.错误率与回避行为——“自信过头”。3.提示词带来的是稳定性,还是陷阱?这样的笔力很有趣。对AI大模型的不足与展望也做了介绍。读者958位。)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 这个月内, 2024年诺贝尔奖自10月5日至11日陆续颁布,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议会(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颁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颁布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瑞典学院(Swedish Academy)颁布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颁布诺贝尔经济学奖。应当说,诺奖每年都吸引全世界人的眼球。诺奖的特点是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犹如击鼓传花,不知“花落谁家”。关于诺奖可以说既充满科学精神,又揭示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传奇性、创造性和无尽的想象性;科学家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折射了知识探索的无限性、趣味性、坚韧性、无功利性、孤寂性等特点。 老实说,诺奖研究中的专业性能看得懂、听得懂人很少。那么,我们了解“诺奖”,以及诺奖获得者们毕生的经历、专业、情趣、业余生活等方面的意义何在?从科学传播的角度理解,是让我们透过他们的努力看到科学事业的前赴后继,对真理的追寻;看到每一个研究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又不囿于已有的“轨迹”;看到他们既能深度钻研,又触类旁通,具有打破学科壁垒的眼力和能力,大家还能通力合作;看到他们坚持不懈的动力来自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并且远离功利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届诺奖(科学方面)的诞生,具有出其不意性,比如“授予人工智能专家是否合理”出现了争议与分歧,让人既兴奋又质疑(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安德拉斯·西蒙)。评选委员会认为,人工智能是当今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工具之一,它同时也向科学界提出了最值得深省的问题:“人何以为人?”“人类将如何与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力全面超越自身的工具相处?”考验科学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考验科学家的良知,考验人的道德伦理,这可能预示着未来科学技术研究范式的转型。它同时也超越了“诺奖”评选的传统,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的边界已经被打破,形成一个超级巨复杂的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打独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它启示未来教育的变革与颠覆性的创新。这是人工智能获奖的特殊意义。 科普中国虽然做了报导,甚至是专业型作者,但大多缺少与公众共振、共情、共识的语言与内容。有的文章把诺奖的奖项名字都写不完整,更缺少新闻的基本常识,没有时间与地点。这也说明科普不是什么专家(剑桥博士)都能做的工作。对于每年科学界的Event,通过这个平台关注的读者非常少,需要我们琢磨琢磨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科学前沿”栏目中没有看到相关的文章,有点遗憾。人类社会正处于气候变化、“不确定”时代,以及战争风险等等危机,粮食与食物的科学问题(包括基础研究)格外引人注意。诸如:土壤、河流、荒漠、转基因、种子、生物育种、食品添加剂、农作物的施肥、技术介入的食物、防虫防灾、食物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都应当成为科学的前沿问题。科普平台应率先思考或前瞻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民以食为天”、“食安天下”,怎么强调粮食科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以上感言与意见仅供参考。 马惠娣(2024年10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