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2024(九)点评“科普中国”

2024年8月25-2024年9月25日

 

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前沿】

1) 第一个自动做科研的AI出现了,我们能信任机器吗?2024-9-20,返朴,原创(点评:毫无疑问,AI已在许多领域辅助人类做事了。如果AI帮助人类写文章,那将是人类服膺了技术,进入了技术统御的陷阱,终结人类命运可能性就会发生。一方面是AI技术思维引导人类思维;另一方面将是人类社会特别是引发道德伦理方面的崩溃。9月5日美国、英国、欧盟等多方共同签署了《人工智能(AI)框架公约》,旨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警惕AI生成技术终结人类的可能性。本文在文末也指出:“考虑到科研活动自身的复杂性及不同学科的异质性,对于如何更好地在科研过程中用好AI,需要分学科分别进行讨论。科研过程不可避免地包含很多重复性的操作,将这些重复步骤自动化,能解放科研人员的宝贵时间,有助于他们聚焦于科学问题。从这一方面来说,AI作为辅助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其能力的多变,其使用方法还需要系统性地摸索和考察。”对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的认知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建议过多炒作AI神力。)

2) 用科技手段体验“透视眼”?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扎针找不到血管?2024-9-15,我是科学人点评:关于这条消息,我是通过电视首先看到的。但是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了专业性的阐释,比电视介绍得详实而直观。本文图文并茂,一展“它的光辉前景。例如,手术台、采血处,以及采用昂贵仪器才能一窥病灶的时刻。当透明化皮肤技术加以推广,未来,我们或许在这些地方就能少听到一些哭声。”不过,仍属于专业研究文章。文笔可以再写得生动和亲切。)

3) “伏羲一号”来了!能抗17级超强台风,能发电的巨型“养鱼池”!2024-9-4,科普中国,海洋牧场 超强台风 海上风电 伏羲一号(点评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稿,不是科普文章,只传播了一条信息。这当然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但是如果能介绍在今年超级飓风“摩羯”、“贝利尔”等台风中是否经受住考研了?是否达到了抗击台风的预期了?这也许更有意义。)

4) 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制作塑料了?你没听错!2024-9-3,李传福原创二氧化碳 电化学 生物塑料 碳中和(点评这项研究令人振奋。这项技术提供了一种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化学品和材料的新方法。通过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与生物合成的集成,不仅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利用效率,还为生产可持续的生物塑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这项技术的成功展示了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潜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二氧化碳——它不仅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也可以成为制造有用产品的重要原料。”有点遗憾,文章没有注明发表在《自然合成》杂志上的时间、作者,是否已经进入应用阶段等信息。显得不严谨,也不规范。这应当是基本常识。)

5) 竹材的华丽“变身”:开启可持续塑料新时代,2024-8-28科普文迅原创环境保护 石油 石油污染 热固性塑料(点评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项目,按照文章介绍,目前实现全竹热固性塑料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技术优化、产品性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本、效率、政策等诸多方面仍在探索。作者也算实事求是,但是题目有点超前。科学传播,需要严谨和踏实,给阅读者遐想的空间。

6) 用一次性纸杯喝热水,会摄入大量微塑料?来看浙大科学家的研究,2024-8-27,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 前沿科技 一次性纸杯 微塑料(点评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蒋超实验室在环境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在使用一次性纸杯饮用热水时,释放的微塑料在孕鼠体内的组织特异性积累以及对代谢、生殖和后代的毒性影响。”所以建议人们,特别是孕妇和孩童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水杯。对“一次性水杯“的质疑早在多年前就在剑桥大学发起讨论,笔者参与了这一讨论。科学家通过更严格的科学实验证实了质疑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这条消息也告诫大众,对许多所谓的便捷科技产品,不要盲目轻信,科学本身就是质疑,然后揭开谜团,所以对技术、技术产品的复杂性要有所了解。科学传播的旨趣便是在此!)

7) 科技浪潮下,未来医疗会变成什么样?2024-9-23中国微生物学会医疗 微生物 基因编辑 基因合成(点评:本文主要介绍了科研人员借助合成生物学的创新技术,设计和构建具有前所未有功能的代谢路径,并能够赋予微生物卓越的能力,使其产生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有用化合物。此举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的生产效率和性能,可以为药物研发、生物能源等关键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和全新的思考路径。这个标题挺吸引眼球,但只是一篇介绍性文章,其主要知识点并没有详细说出来,用一些“大词”,比如革命性、全新、卓越、前所未有等等。令人质疑且觉得无趣。这篇文章之前我读过多篇类似的文章和技术突破,怎么能说前所未有的呢,革命性的,全新的。失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基础。令人遗憾!)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这个月刊载的文章与AI技术相关的创新文章占的比重较大,又显得零打碎敲。没有文章关注到《人工智能(AI)框架公约》以及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以及我们国家对AI技术发展将采取哪些制约或道德契约(公约)。

今年是气候变化造成的高温天气是有人类记录以来最高的年份,对人类生产、生活、健康、农业生产以及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气候变化是如何演变的?地球升温1.5度后将有哪些灾难性的后果?(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信息,从2021年起整个地球气温已升高至1.5度,超出了人的预判的速度。见news.un.org/zh/story/2021/08/1089172)如何限制人类的行为?对于地球本身的复杂性、人类行为的错综复杂性,以及人与地球交互作用带来巨型的复杂性,仅仅依靠科技的发明创造就能解决问题吗,人类需要做出哪些反思?等等问题,作为国家科学传播平台,当,且当,理所应当要关心这类问题,要有权威的人文科学家做出回应。

本期阅读,注意到署名李传福(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与化学相关科普活动)的文章,事实上每一篇都属于科研成果报导性文章,大约有近十篇,诸如:“全球最大!国内首个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并网发电!”,“‘看穿’大脑!我国科学家‘上新’超级显微镜“、“一粒小胶囊,时刻感知你的心跳!”、“智能口罩来了!让呼吸更“智慧”、“既强且柔”的奇异金属,让变形飞机、机器人的超强人工肌肉成为可能!“、“最长续航近4小时,零下40℃也能飞!全球首款氢动力超长续航无人机首航成功”、“ 我国“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钻完井作业完成,项目钻井总井深接近7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从题目可以看出都是“高、大、上、精、尖”的成果。但是,多媒体平台都及时地发布了相关消息,而且一般由研发机构自己或相关专业组织发布,其专业性更强,内容介绍得更具体和缜密。以个人署名再次转发,或者说“摘要“转发,是否有侵权之嫌?至少在国家平台上,为什么不选用第一手材料?令人费解!我个人的质疑是,这样的文章集中由一个人发表会产生多方面的误导:其一,这是科普作者引领的写作方向?其二,科学传播,不能仅仅报导成果,而应介绍这些成果背后科研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每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无数的失败,却锲而不舍,终成大业。”失败乃成功之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箴言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如果稿件提供者、文章筛选者不传播这样的理念是失职,也是对科学传播的浅薄理解。其三,会误导国民产生一种”技术万能“的错觉。

 

以上独见供参考,也希望有关组织方的思量!

马惠娣(2024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