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八)

(2024年7月25-2024年8月25日)

 

抽验方法说明:抽检式、随机性、参考同类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知识版权

评价标准:选题新颖、文理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启蒙启发与启智、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与方法、原创性、跨学科性等。

 

【前沿】

1)绿色革命:智能林业机械引领生态保护新纪元,2024-8-20,林业和草原机械,树木 绿色革命 除草机点评:用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机器人精确地进行植树、修剪和采伐,不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还可以树木修剪、防治病虫害,这些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工作,减少对人员的伤害,以及分析森林生长、气候变化数据等,智能系统也可以帮助林业管理者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智能林业机械在设计时会考虑到生态保护,比如减少土壤压实、保护地表植,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还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支持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作为。这个知识点可以说不错,可是总觉得缺少什么内容,比如,这项技术作为“新纪元”,那么在前人技术基础上有什么超越?哪儿已经应用了这项技术?由谁做的?技术推广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吗?等等问题说清楚才是完整的科普文章。据我所知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有了这样的应用技术。)

2)给挖掘机穿戴智能“环保手环”?减污降碳,北斗显神威!2024-8-20生态环境保护,原创,环境保护 减污降碳 非道路移动机械点评:这项技术由山东环境科学学会评选出的202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评价这项技术巧妙地结合了北斗卫星导航、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感知、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构建了高效、智能的污染源监管网络,可以实时、全面地“看到”每一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的位置和状态,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地判断其排放情况。振奋人心的技术创新!我国城乡基建规模庞大,造成的粉尘、噪声、废弃物等污染源也相当众多和巨大,急需这一技术的全面推广。但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许多作业场景似乎还少有这项技术的应用。是正在进入生产过程吗?哪里在生产、在应用?说得更具体、更详实就好了。)

3)新疆科研人员发现西北干旱区升温主导季节已从冬季转变为春季,2024-8-14,科普新疆,原创气候 气温升高 西北干旱区 春季增温(点评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文章。这一发现的意义、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与地球自身运动的规律、与史上气候地理位移的研究,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等等知识点是读者特别想知道的。)

4)太阳能水凝胶:温室种植的“水循环大师”2024-7-25,中国科普博览,原创,太阳能 水凝胶 农业科技 温室大棚(点评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国际科技期刊《自然·水》(2024年7月10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太阳能驱动的水凝胶技术为解决温室种植中的水资源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可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友好。文章还介绍说:“水凝胶还有其他用途,比如:在护肤领域,水凝胶可以做成面膜,起到紧密贴合肌肤,有效锁住并释放水分的作用,为肌肤提供长时间的深层滋养,帮助肌肤恢复水润光泽。在环保领域,水凝胶可被用来开发各种高效的水处理材料,能够吸附并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有效净化水质,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在智能材料领域,水凝胶以其对水独特的响应能力,例如,刺激响应水凝胶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发生形变或产生电信号,为智能穿戴设备提供新的功能和交互模式。”文章专业性较强,但语言通俗易懂,叙述结构合理,要点突出。)

5)数字医学与生殖健康:新时代的精准医疗,2024-7-25,中华医学会,原创,生殖健康 现代医学 数字医学(点评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对生殖医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取得技术突破。本文介绍了数字医学概念及其在生殖健康中的基本应用、工作原理和流程、多种技术在生殖健康中的具体应用、对生殖健康领域未来发展的影响四个方面的问题。文章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字医学将进一步推动个体化医疗、精准医疗的发展,提升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我国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医学技术在进步,年轻人不婚、不孕现象比较普遍,将来这项技术会不会有点尴尬?如果文章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衍生一点医学与社会、与时代关系的问题,可能更有趣,也更发人深省。

6)医学AI的落地?大语言模型辅助医疗护理的前沿研究,2024-7-20,紫龙科传,原创,人工智能 前沿科技 医学科学 医疗AI(点评医学AI是科研进步很快的领域,并将很快运用到医疗护理中。但是,看了文章题目,产生喜忧参半的感觉。的确,如今病人越来越多,各种传染疫情的频繁爆发,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紧张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职业也越来越缺少安全和人性化的保障。由AI替代部分辅助性工作也是不得不选择的解决之道。这是看到AI医护“喜”的一面。但是,也令人忧虑,比如现在普遍流行的“度小满”、“小艾”的人-机对话,还有银行的语音服务等,就我个人的体会,既可能把人训练成“傻”,也可能耗费很长时间的“转接”,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我想说的是,AI护理会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也会出现这个结果?这是“忧”的一面。医疗和照护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交流、对话、共情、共识……AI医护做得到吗?说出这样的问题,科普文章才有精神内核,也能促进人们对技术依赖的反思。)

7)地球越来越歪了?这可能因为人类过量抽取地下水,2024-8-24,中国科普博览,原创,地下水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速度 地球质量 (点评:此前曾看到这个地球现象的报导,但是原理并不清楚。读罢此文收获很多。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解答了“自转轴”是什么,“抽取地下水是怎么导致自转轴偏移的”,“它将带来什么严重后果”。文章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叙述逻辑严密、引文标注完整,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本期总体评价及感言:

多篇前沿性的文章都是介绍性的、专业性的,甚至是报道文章,除此之外,很少提供值得读者进一步思考或启迪的内容。显然,这个问题依然是短板。

● 8月17日,“两弹一星国家元勋”、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同志去世,在近期有大量的悼念文章,除了他对两弹一星研制的杰出贡献外,他也是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其中对科学精神、科学人文、贯通文理、科学道德、科学传播等等有相当多的思想贡献,许多文章都做了介绍。周光召同志在任职中国科协主席期间推动了中国科普事业,创立了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对此“科普中国”应当铭记与追思。

人物”栏目在2024年8月19日刊发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同志在2019年“周光召院士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但是“科普中国”应有独家和独特视角的专门文章,既是必要的,也是科普中国的要义所在。由此建议组织者、选稿人,反思我们在办刊宗旨、思想与格局,以及对中国科学传播历史深度理解等方面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我注意到“中国科协之声”选取了多篇文章对周光召同志做了系统、全面和较完整的介绍。我不知道“科普中国”与“中国科协之声”是不是同一个平台,同一个体系?或者是否可以相互替代?

(马惠娣,2024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