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七)

2024年6月25日-2024年7月18日

 

【前沿】

1) 告别写作的机器感,让内容如人类创作般自然,2024-7-15,科普文迅,原创,AI写作。(点评:这种文章居然被选入“科普中国”的平台!?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教人如何利用AI技术让人写作“投机取巧”的文章,比如告诉写手:“为了更好地指导 AI 生成自然流畅的内容,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提示词。比如:请以生动活泼的风格,融入我的个人经历(如[具体经历内容]),表达出[具体情感],加入[相关故事],避免重复用词,增加与读者的互动,让文章具有感染力。通过运用这些提示词,能够有效引导 AI 生成更贴近人类创作的内容,降低机器痕迹”等等投机取巧的做法。显然,我们在技术面前走歪路了。文章中配了一张“美女写作样态”的图,即使如此,阅读者为“零”。看来作者低估了阅读者的判别能力与道德操守。我认为本文有违科学道德!)

2) 谁说蛋壳只能扔进垃圾桶?科学家发现用蛋壳提取稀土元素的新途径!2024-7-17,科普中国,元素 稀土 新发现 蛋壳点评:这篇文章参考国内外文献介绍了蛋壳的价值:“蛋壳可以用来提取稀土元素,这些珍贵的资源在能源、军事、医疗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因此,蛋壳的回收不仅具有环保意义,还能为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开辟新途径。”让读者长知识了。很棒!如果作者再能延伸一下,比如,如何有效地收集更多的蛋壳,在垃圾分类中如何分类、集中,为再次利用扩大来源,国外是如何做的?等等信息就更好了。)

3) 中国甲烷排放增速放缓2024-7-17,《中国科学》杂志社,原创,温室气体 甲烷排放 “贡嘎”系统(点评这是一篇相当吸引眼球的文章,因为甲烷排放被认为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煤炭等等都是产生“甲烷”的领域。本文介绍了“贡嘎”系统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甲烷在种植业中产生的排放量有减缓的趋势。不过该项研究也指出:“尽管在‘关停小煤矿’的能源政策实施后,中国煤炭甲烷排放曾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但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煤炭甲烷排放又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这表明我国在甲烷排放控制方面依然任重道远。”文章专业性很强,也实事求是。)

4) 不起眼的“小不点儿”,竟能催生万钧雷霆!2024-7-5,科普时报,原创,微生物 发电 生物技术 生物膜(点评这篇文章介绍了国际科技期刊近期《自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指出:“微生物生物膜可利用水蒸气进行水伏发电,这为研发新型水伏发电能源技术带来了可能性……可为偏远地区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供应,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在环境监测和修复领域,微生物生物膜可集成到传感器和修复系统中,实现对水质、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修复。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这种技术可为智能手表、健康监测器等设备提供持续的能源支持,延长设备使用时间,提高用户体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微生物生物膜的大规模生产和集成需要解决成本和可扩展性问题,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个成果令人振奋!本文作者用普通读者能理解的语言讲解了一个专业性强的科研成果,具有科学传播的效果。值得称赞!有点遗憾的是:《自然·通讯》上发表这篇论文的作者是谁?是这篇文章作者自己吗?发表在哪期?英文题目?应该把这些信息一并提供出来。)

5) 牙没了,用药就能长回来,这项新研究或许能造福许多2024-6-29科普中国健康 牙齿 臼齿 蛀牙(点评这项研发信息吸引眼球。通过阅读知道了一位日本生物学科学家正在历经三十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试图在2030年实现这项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本文查阅了很多外文文献,专业性很强,非专业知识的读者很难读懂。我个人理解这篇文章介绍给读者的意义在于,每一项科研成就都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其中包括失败和“坐冷板凳”。另外,这是一项“在路上”的研究项目介绍,作者的标题应当突出这一点。仍有用“标题党”哗众取宠的倾向。

6) 灭火不用水?风力灭火机:森林火灾初期的灭火利器,2024-6-25,林业和草原机械,森林火灾 林业机械 风力灭火机(点评随着气候变化,自然界的火情日趋频繁和惨烈,人类生活也正在遭受灭火能力和技术升级的考验与挑战。这篇文章理所当然地引起关注。本文介绍说:“风力灭火机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高速气流来扑灭火焰。具体来说,风力灭火机通过内部的风机产生强大的风力,这股风力能够吹散火苗和热量,从而隔断火苗与可燃物之间的联系。当火源周围的氧气被高速气流替代,火势就会因为缺乏氧气而逐渐减弱,直至熄灭。”它的技术优势在于:“风力灭火机的优势:轻便高效;快速响应;多功能性;环境适应性强;操作安全,降低了消防员的危险性,等等。”专业型文章,但是耐读,易懂。本文不足之处,应当告诫公众,再伟大的技术在水火面前都将黯然失色,损失惨重。因此,“防火于未然”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另外,这项技术在什么地方已经开始应用了?说清楚也更好。

 

本期总体评价:

多篇前沿性的科学文章,虽然文章专业性很强,但还是吸引了挺多的读者,特别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看来科技前沿问题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不能低估读者群对科学前沿了解的趣味、品位和好奇心。

科普中国不能忽视科学传播中的基本范式——用大众理解的语言,让科学技术走向公众。而科普的风格仍需兼容并蓄、文理交融、语言生动、思想性强,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选题与作者依然需要严格把关。

(马惠娣点评,2024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