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地球病危:拷问反客为主的地球人

——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会议纪要

马惠娣

(2024年6月22日)

由西班牙巴斯克大区毕尔巴鄂大学 主办的主题为:气候变化、可持续性及社会生态实践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ocioecos.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ility and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s)国际会议于202466-7日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大学环境教育中心会议厅举行(Bizkaia Aretoa Venue, 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 Bilbao, Basque Country, Spain June 6-7, 2024。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约300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有六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大会演讲,八个分组议题,分别从不同视角、专业和学科做了广泛的发言与讨论。

讨论的目标是: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议题的背景下,社会生态实践将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发生?什么类型的行动者参与这种做法,从中产生什么形式的互动?当代社会生态实践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生态实践的现实、象征和法律效果是什么?在不同领域、学科、专业、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中,社会生态系统对应对气候危机所采取的行动和理念。

八个专题讨论组,分别是:1)生态学家和气候紧急情况的社会运动;2)新的生产和劳作模式的社会生态实践;3)以生活和消费中的社会生态实践应对气候紧急情况;4)重返荒野和自然保护的社会生态实践。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与公民科学素养;5)气候危机中教育和卫生方面的社会生态实践;6)气候紧急情况时代社会生态实践的人的层面:意识、意识、福祉和关怀;7文化、媒体和传播方面的社会生态;8)艺术、技术、设计与气候危机。

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大会讨论的热点:

一是,气候变化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作为环境运动的组成部分,气候变化问题正在不同地方、区域、国家和跨国层面上形成了联盟,大家的共识是:工业化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主因,形成了非地质学意义上的“人类世”。这意味着,人类作为地球供养的生物,在由智人向智神演进的过程中,颠倒了人与地球的主客体关系,人这个类只是万物中的之一,是地球的客体。但,当人类主宰了地球后,便是无止境的索取、开发与破坏。气候与环境的急剧变化,既是对地球本体的蚕食,也是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警告。进而出现了,诸如:气候正义、环保主义/穷人生态学等概念被用来指向全球替代方案。

与此同时,分裂态势也正在形成:有异样的声音——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是地球自身运动的结果,因此人类的行为不应当受到质疑和限制。这个认知,正在为人类的行为寻找借口和误导,挑战了主流环保主义的战略,制造了全球南方与北方认知中的差异化与对立化,各种形式的争论此起彼伏。毋庸置疑,如果这种论调得不到遏制,国际社会的《气候公约》、《生态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计划》等等都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二是,社会学想象力不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想象中,将全球化描述为一种大规模的现代化,一种将生活从特定的地方和与地方联系中剥离出来不可阻挡的过程,以及人类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抽象系统”日益依赖的过程。如今,世界正以全球规模的危机形式面临其后果。面对这种情况,人类的生活重新融入我们的“地方”,即整体性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它将帮助我们阐明星球危机的复杂性,并通过生命项目提供一种应对这些复杂性的方法,探索可能需要什么才能被安置。这一概念的嵌入引起了知识界的共鸣,但也预示在重新嵌入中依然存在各种棘手问题。气候变化具有以人类为中心,并植根于生产和消费实践的某种逻辑所导致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应植根于更广泛的社会要素中,如经济、技术、文化和治理体系,以及社会价值观、理想和对物质利益的限制。

三是,人类看待自己与世界关系方式的局限性。气候变化注定嵌入社会生活之中,尤以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性损失正构成一个新的世界关系。人们试图把自然力的破坏性用技术创新方式获得某些补偿,然而,有些损失是不能被补偿的,是不可逆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在接受和面对自然威力带来的挑战,AI也是无能为力的。人类试图抵制、哀叹,甚至期望将损失挽回来。从美国洪水保险到英国遗产保护等不同地点和案例中,说明了损失与价值、限制和记忆之间形成新的“损失交叉点”。这些认知上的局限性,忽略了跨学科的行动。

四是,社区在社会生态实践中的作用被低估。多位发言者认为,气候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强调将人与生活嵌入“地方”,意味着社区的重要性,以及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改善社会生态环境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宏大的理论往往忽略对社区的关照与关注。社区既是独立个体而形成的文化精神共同体,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傍的生活载体。社区的属性是自然化、自愿化、自主化、人性化,同时象征着美善。社区的意义多元、丰富而复杂,比如,它会与“地方”的政府、公司、学校、信仰场所、移民和各种服务机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社区背景和环境,并决定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社区是检验实证性实践和实质性理论的重要舞台。遗憾的是,人们对社区是什么?对社会生态的实践和行动的意义,以及对生活的作用等等问题理解肤浅,导致了许多善意“社区”的努力遭到失败。

通过不同的演讲和讨论,这四个问题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和关注。

 

本次会议的特点:其一,大会主题贴近全球性的紧迫问题与共性问题,反思、质疑、批判和建构,既有社会学的瞭望,也有哲学的洞察。其二,会议看到了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局限性、人类的主观意志性;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性。其三,大会演讲者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都有独自的见解,分析的视角有理论创新,它瞄准了现实与当下,同时弥漫着哲学与艺术的氛围。其四,大会组织者精心筹备,论文遴选严谨(经两轮组委会评审)。

作为参会者,最强的感受是大会气氛的热烈。一个普通大学主办的开放性国际会议何以吸引如此多的人?是疫情之后的“反弹”,还是会议主题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当然还有更多其他因素。无论如何欧洲人的学术热情点燃了奔腾的思想火花,大家把这里看作是积蓄力量、产生灵感的地方。据我的观察,绝大多数学者来自欧洲,但北美和南美的学者也有,亚洲人面孔只见到四位,来自中国的两位,另一位来自日本,还有一位来自印度。

我在十一年前曾被毕尔巴鄂大学休闲系邀请做一个学期的合作研究项目,却因家务未协调好,而丧失了机会。这次会议虽然与休闲系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来,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事。

我们提交的论文题目是:Courtyard Planting: Sustainable Design for Both of Material and Unmaterial Space ,参与了专题组讨论。中国苏州“绿色光年”项目发起人倪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李凡凡共同关注了这一话题。

特别值得感谢的是:大会组委会亲自帮助将文本按照哈佛格式做了修改和编辑。可见会议组织者的精细、严谨与亲切友好。另外,他们还通过网络查到了我和倪欢详细的学术生涯和业绩资料。Super & Great!

202474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