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与点评

(2024年5月25日-2024年6月24日)

 

【前沿】

1 Nature重磅:大模型的谎言如何“破”?2024-6-23学术头条,原创(点评:本文介绍了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帮助我们快速检测大模型的幻觉——他们尝试量化一个LLM(即:大型语言模型)产生幻觉的程度,从而判断生成的内容有多忠于提供的源内容,从而提高其问答的准确性。该方法能检测“编造”(confabulation)——这是“幻觉”的一个子类别,特指不准确和随意的内容,该研究使用的语义熵方法无需依赖特定的领域知识,预示着在抽象总结等更多应用场景中也能取得类似的进展。此外,将该方法扩展到其他输入变体,如重述或反事实情景,不仅为交叉检查提供了可能,还通过辩论的形式实现了可扩展的监督。这表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语义熵在检测错误方面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LLM在“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方面的潜力,实际上可能比先前研究所揭示的更为出色。然而,语义熵方法主要针对由 LLM 知识不足导致的幻觉,比如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对于其他类型的幻觉,比如由训练数据错误或模型设计缺陷导致的幻觉,可能效果不佳。此外,语义聚类过程依赖于自然语言推理工具,其准确性也会影响语义熵的估计。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索语义熵方法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从而提高 LLM 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识破“胡编乱造”、“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编造的内容大部分看起来都像是真的,让人难辨真假”;限制“作弊”、数据造假、制造假象等等问题的发生。文章介绍者标注了两条文献索引,详细内容得读者自己点击开查看。)

2 废水泥以后别扔了,放在炉中加热后还有用!2024-6-21,科普时报,原创点评:这篇文章介绍了剑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废旧水泥的化学成分与石灰石相似,如果用废旧水泥代替石灰石加入炼铁炉中,产生的炉渣可以制作新的水泥。如此一来,水泥可以回收利用,不仅不用生产那么多新水泥,还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污染。随后在生产中,研究人员验证了这一思路,并首次实现在电弧炉中大规模生产再生水泥。该方法避免了加热石灰石导致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最终可以制造零排放水泥。预计到2050年,这项工艺的应用可以减少数十亿吨的碳排放。这个研究成果的发布,展示了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基础建设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浪费。很棒!)

3 “世界屋脊”的湖泊将扩大50%?水多了不一定是好事……2024-6-15,中国科普博览,机器人 WiFi 青藏高原 嫦娥六号(点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发了一个数据驱动的模型框架,以预测在不同排放场景下青藏高原湖泊的未来变化及所致影响。他们的结果表明,在低排放场景下(SSP1-2.6),到2100年,青藏高原湖泊的总面积相较2020年或增加约50%。这一增长可能导致高原湖泊占地表面积增加20000平方公里,水位上升10米。据估计,随着降水量和冰川融水增加,青藏高原总储水量将增加到四倍,对青藏高原的水文造成深远的影响。该文指出:如果不采取减灾措施,湖泊扩张预计将会淹没超过1000公里的道路、约500处定居点和10000平方公里的各种生态系统。在更高排放场景下,湖泊扩张和所致影响预计会更大。这些发现凸显出适当的缓解和适应策略的重要性,以防止水文变化及其对这一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这篇文章颠覆了人的认知,是一篇很重要的科学传播文章。)

4“地沟油”怎么变身成了国产大飞机的航空燃油?2024-6-11,上海科技馆,航空燃料 可再生原料 HEFA工艺(点评这条消息介绍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是餐饮废油,也就是由我们通常说的“地沟油”提炼而成,并以40%的比例与普通航空燃料调和。据介绍:“从地沟油变成生物航空燃油,全流程下来成本不低,大概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多,但是碳排放量却可以减少一半以上。打个比方,去年我国航空燃油的消费量如果全部用生物航空燃油替代的话,预计每年可以减排5500万吨,这相当于植树近5亿棵。这样一看,这笔“生态账”还是非常值得的。”而且这项自主研发技术生产,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获得亚洲首张全球RSB生物质航空燃料认证证书。这条消息令人振奋!)

5需要电池哪些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才能快充?丨世界环境日,2024-6-5中国科普博览原创电池 动力电池 铅酸电池(点评对于电动汽车时代的来临,这项技术的研发相当重要。本文作者在梳理出若干篇文章后,主要回答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有啥特点?安全吗?”、“新能源汽车怎么实现十几分钟充满电?”、“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寿命长吗?”、“电池报废后会污染环境吗?”等问题,值得一读。

6遨游太空前,先学个种菜技能傍身?2024-5-29,中国科学技术馆,微重力 航天育种 太空种植(点评:“航天育种是指带一些种子去太空遨游,接受宇宙特殊环境的洗礼,产生一些诱变,返回地球之后再种植、培育、优选。例如将普通的植物种子放在卫星舱内,随着卫星在距地200-400千米的太空飞行,被强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影响一番,产生一些基因变化,可能会培育出个头超大的南瓜、甜椒等。其目的,是通过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因为变异往往是随机的,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差的,选育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几代的种植培育,要到多个地方去试种,以确保某种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和表现,比如长得矮、抗倒伏,穗大、多产等。而航天育种的终极目标,恐怕也不只是着眼于地球,将来要建设会飞的农场!”我曾经被人赠予一盆“太空鲜花”,见证了鲜花成长的奇迹。这篇文章讲解通俗、寓意深刻,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不错!)

 

【智农】:

1)水果残渣都去了哪里?变废为宝的再利用之路,2024-6-23,林业和草原机械,原创,环境保护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 水果营养(点评:不错!贴近生活,易引起人的好奇心。是的,我们吃的,诸如:甘蔗、菠萝、木薯、椰子等残渣多的蔬果,如果不能变废为宝,那么既浪费人力,也污染环境。本文介绍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这些残渣的变废为宝,还开辟了新的资源利用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植物纤维提取机械设备已被成功研制。但是,目前还存在着效率、质量较低的问题,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可持续材料需求的增加,这些残渣的利用前景广阔。未来的研究和开发将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实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2) 北方极端高温仍在持续,夏收夏种如何推进?2024-6-17,科普中国,原创,干旱 高温 极端天气 夏收(点评:题目挺吸引人,但文章主要讲了北方极端高温仍在持续,以及高温持续的原因。那么,如何推进夏收夏种?防范什么?应对什么?基本没有涉及到。最后结尾是:“各地气象部门加强针对性服务,精细化服务产品同步跟进。”如果我是农民或农技站的人,觉得此文的知识点、关注点移位了。文章审读把关环节薄弱了。)

3)只粘害虫,不粘益虫?神奇黏液植物“造”!2024-6-14,科普时报,原创杀虫剂 植物 害虫(点评:本文转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的名为“使用黏性球体在植物中模仿自然威慑策略”的学术文章,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托马斯·科德格为代表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一些植物上带有黏性捕虫毛。这种毛被称为腺毛体。圣女果可能是具有腺毛的植物中最典型的例子,但许多其他植物也有这种腺毛,以抵御食草害虫。“喷洒式诱捕器的工作原理与长期以来用于捕捉植物害虫的黏纸或胶水诱捕器相同,都是通过物理方式诱捕害虫。喷洒式诱捕器的优点在于这种喷剂是从植物中提取,不会粘到更大的昆虫,比如蜜蜂、食蚜蝇等益虫。”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相当惊人,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有效“治虫”,遏制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确保食物安全。这项研究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荷兰为什么总是在这些技术领域走在前面?对中国科研人员有何启迪?想来,读过此文,也会激发我们的创新灵感,但愿如此。)

4)农田“数字”纪元,谁让害虫“无所遁形”?|数字素养,2024-6-6科普中国原创动物 昆虫 害虫 纪元(点评:数字技术,是通过虫脸识别、智能物联网监测预警和虫害精准防控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害虫的精准识别和有效防控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有理由相信害虫防治工作将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环保化。利用智能物联网监测预警,实现害虫防治的“天眼”,科学家曾利用多旋翼无人机构建了赤眼蜂胶囊的智能投放系统,实现了天敌100%覆盖率的惊人效果。我们喜见这一成果的问世。但愿在更广大的区域实施这一技术。此文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科研成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期总体评价:

“前沿”栏目发表了多篇前沿性的科学文章,虽然文章专业性很强,但还是吸引了挺多的读者。看来科技前沿问题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智农”栏目中,5月25日-6月25日,其中三分之一是关于苹果栽培、保果等技术性问题,仍局限于技术性和专业性的问题上。几乎没什么读者。农业之重要不言而喻,尤其在气候变化和不确定的当下与未来,应加强这一栏目文章的重点遴选。在过去的一年多中,这个栏目始终薄弱,不知是啥原因?

此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在“前沿”栏目中有改善和提升。但是,科普中国的“高端化”建设目标,仍不能忽视科学传播中的基本范式——用大众理解的语言,让科学技术走向公众。而科普的风格仍需兼容并蓄、文理交融、语言生动、思想性强,作为努力方向仍需精细、精致与精准的设计方案、实施团队、人才队伍和组织管理。

(马惠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