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减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内在关联性:基于休闲哲学之维度 ——202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纪要 马惠娣 (2024年5月26日) 以“减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内在关联性”为主题的202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于5月24-26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十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参会者由来自国家智库、高校学者、科研机构、企业管理及文化出版界等不同部门的专家学者构成,涉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公共管理、生态哲学、科技伦理、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等多学科领域,收录论文近四十篇。 (202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集体合影) 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长根院士主持了会议,他指出:党和国家在几年前就制定了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实现目标的战略部署,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们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让我们看到了“减碳”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相关性中的必然性。从学术的视角如何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做出科学且有预见性的分析与判断?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如何唤起公众对“节能减排”和提升劳动者内在创造力的理解和参与行动,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使命和责任。同时,闲,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对于人的成长和对创造性劳动的价值,需要成为休闲哲学的基础问题加以研究。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宣传教育处处长王朝阳,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换届领导小组成员,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向会议致辞,他说:“减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相关性”的主题,体现了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独特的学术视角。他同时希望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各位参会代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关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以不同学科的强大合力等诸多方面,为这项全国性活动做出新成果和新贡献。 杭州萧山区科协副主席傅广实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他说,休闲,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与社会进步有密切的关联。纵观历史,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不是苦哈哈地做出来的。17-18世纪数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那段时期,数学这门学科在贵族休闲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留下了伯努利家族等一大批璀璨的明星。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减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旨在探讨如何在实现“减碳”目标的过程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相信,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一定能够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九十七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老先生,深情地为会议发来书面致辞。他说:“老革命家于光远说休闲学是一门大学问。年轻时不懂!到了老年,就越来越感到它的重要性……请将我的这点认识转休闲年会吧!对于新质生产力,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大量的这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对劳动者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解放的人、自由的人、独立思考的人,以及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些方面,都需要休闲哲学有一个基础性的思考。” 长期关怀与支持休闲研究的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原计划到场,但临时有变,故发来了书面致辞。他指出:“减碳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相关性”是时代需要回答的新命题,引入休闲哲学的视角很重要。从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技艺’和‘手艺’来理解这个主题也很重要,它既可以保持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激发各种创新与灵感的来源。这种带有人性之美的智慧,智能技术是无法替代的。作为新质生产力中的每个生产者都需要这些品格与品质,需要得到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对我们的心性、智性和知性的滋养。” 来自不同领域的八位会议主旨报告人:胡志坚,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前院长、研究员主讲题目:新质生产力演化方向与趋势探讨;王乃粒,上海旅游局原局长,早期生态哲学研究者与外文书籍译著者因正在住院治疗,由上海科协原《科普上海》原主编李乔代为主讲了“接力前行,让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的主题;乔卫兵,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社长主讲题目: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孙洪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主讲题目:乡村休闲情境营造与绿色低碳科技选择;成素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讲题目: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基础;刘晨晔,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讲题目:从两个生产力范畴出场语境看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内在意蕴;刘琦岩,中国科技情报所原副所长主讲题目:颠覆性技术与休闲。 这些报告都紧扣时代与会议主题,既有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学习,也有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阐释与思辨;既有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深度理解,也有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挑战的思考;既有对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预警,也有对人文传统和科技伦理的呼唤;既有当代生态哲学的建构,也有学术传承的精神力量;既有深厚的学术立论支点,也有社会实践的路径探索;既有对生产力经典理论的借鉴,也有对新质生产力的纵深论证;既有对“减碳”与新质生产力二者内在关系的新发现,也有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所进行的探索。为从休闲哲学的视域理解“减碳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相关性”提供了很多原创性的思想方法。 三个小组共29位发言人,许多文章选题新颖、立论坚实、视野开阔、文献广博。一些学者的学术视角独特而有趣,透过多个侧面表达了休闲在塑造人的品质、素质和新质方面的重要功能。从而对我们思考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劳作的本质、创造的本质、社会进步的本质有了休闲哲学的剖面。特别是在技术创新颠覆性的变革中,人类面对喜忧参半的未来,对于如何平衡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如何警惕智能机器人对人性的控制与超越,如何把握好“时间利用”这一高级的历史规律,等等问题都需要休闲哲学提供思想路径。 “减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内在关联性这一主题,在基于休闲哲学维度的讨论中体现了两个鲜明的学术特色:其一,是跨学科与学科交叉,依据实践哲学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探查历史与现代、微观与宏观、抽象与具象、复杂与简单、公德与私德等多重关系中的社会体系与人文体系,明确了“减碳”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性,其核心力量依然是由人所主导,“新质”的提出是对历史传统认知的超越,同时也有继承与发展。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人文关切。大家认为,在当今的历史阶段尤其不能忽略休闲思想、休闲价值和休闲人文属性的研究。休闲本身具有大众化、普适化、共通化,同时又个性化、多样化、多层化等等属性,在塑造高质的人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个体、家庭、学校与全社会的休闲教育的“新质”问题应当成为“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在下述四个方面达成共识:当今,世界正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是气候变化,已直接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做出颠覆性的改变。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每个人在生活方式中的身体力行。 其次,后疫情时代已然给人们带来各种身体的、心理的、情绪的、精神的,以及生活日常中的各种后遗症,引起了社会群体多层面的烦恼与焦虑,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劳动效率和创造力。从深层次上认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性,认识颠覆性技术、和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对人性改变的现实,不仅需要对技术介入边界的限制,更需要全社会增强人文维度的支撑力量。 第三,“美好生活”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们已然从物质生活的富裕向着精神世界的丰盈而过渡。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996”、“白加黑”、“5+2”、“全天候”和“内卷”等劳作模式的挑战;人们陷入被拜物教和消费主义带入休闲生活泥沼中而乏力于审美;各类电子产品对人的诱惑让自由时间变成一地鸡毛;人与自然的割裂,不仅影响了我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认知,也在惯性中使人性与生活能力钝化与弱化。 第四,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挑战人的身体性、本体性、主体性,以及可持续性。一方面,会让“减碳”话题变得沉重而复杂;另一方面,技术迭代的速度对劳动者的知识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智能机器替代人的劳作趋势正在加速,大量的职业将被升级换代,转业、停业、失业抑或成为常态,如何利用闲暇时间的问题愈发变得现实而严峻。休闲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和青少年的休闲教育应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 这四个问题也直接影响“减碳”目标的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也将是休闲哲学迎来的新课题。 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现象与时代之困,不禁让我们想起在二十九年前于光远先生、龚育之先生、成思危先生、朱厚泽先生、陈鲁直先生等等一批学问家们对“休闲作为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深邃思考与远见卓识的阐释。在他们学术影响力的感召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二十年前成立了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我们成为他们思想的受益者和后继者,接棒了他们开创的事业。 “为学术问路、为民生祈福、为社会担道义、为大众启心智”是他们毕生的学术追求;兼备学术情怀与人文关怀是丈量理论与实践合理性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探查疑团,循迹真理”的实践哲学原理,这些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休闲研究的后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年会众多的来稿,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对实践路径的大胆探索,对效力于家国繁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看到一批青年学者的脱颖而出。
附录:发言者与发言题目一览表 ●宋锦洲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视域中的新质生产力” ●李静蕾、周成,南京师范大学 高级经济师:“双碳”政策执行主体何以有机协同? ●刘海春(韩山师范学院教授)赵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哲学之维 ●楚怡佳,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 ●郑小雷,上海依渡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经理:大国工匠精神遇见新质生产力的蜕变重塑 ●吴长旻 南京高端交通装备新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支持条件及其与“双碳”的联系 ●鲍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自然力的科技化及其当代课题 ●于川(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双碳背景下生活方式转变路径思考 ●杨荣发(云南昆明禄劝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碳达峰路径下的休闲 ●周立玮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如何使用休闲思维去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陈兴兵(兰溪市政协副主席):李渔休闲文化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郑 航(江苏开放大学 文化休闲系):绿色休闲的空间实践:花鸟市场的变迁、功能与展望 ●温昕,顾轩竹,周建涛,易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劳节俭与物尽其用 ●万方亮、蔡礼彬(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与副教授):无序时代下工作与休闲的解构与重构 ●司马义•哈力买买提(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司法局原局长):中国塔吉克族的饮食文化与日常休闲 ●吴警兵(浙江省磐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人类综合焦虑危机”的自我解码 ●马惠娣、孙洪武、李凡凡(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庭院种植:可持续设计中的空间生产 ●武强(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路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简单生活:新质生产力内涵的人类生活的价值反思 ●顾轩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科学、哲学、艺术交汇融合:催生新质劳动力的可能性 ●徐晓恩(原金华分社社长、总编辑):从《浙江日报》的新闻标题看“休闲”观念的变化 ●徐萍(树人学院副教授):国内媒体“双碳”报道的回顾与反思 ●徐贤飞(《浙江日报》记者、浙江工商大学休闲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下的工作与生活平衡:避免劳动者“时间贫困”的策略 ●朱炜(湖州文史馆研究员、莫干山文旅集团):山本应多蝴蝶:莫干山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构想 ●任小玫(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审):竹林中的可持续休闲身份构建:基于“中华游圣”徐霞客旅行书写的观察 ●郄艺(牛津大学政策介入专业在读博士、中国儿童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管):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刘海春、潘慧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变趋势——基于25年(1998-2023)CSSCI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李乔(上海科协《科普上海》原主编):科学传播视野中的“低碳生活” ●马惠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奢侈品带给“新质生产力”的启示 ●君特•菲伽尔(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作为研究对象的休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