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是劳动,还是休闲?

 

——五一劳动节断想

 

马惠娣

2023年4月30日晚十时

 

明天,即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我突然在思考一个问题:“劳动节究竟是强调劳动,还是休闲?”

人们似乎都在大谈劳动,诸如勤劳工作、踔厉奋发之类的话。

我却认为,劳动节,要特别谈休闲。

首先了解“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怎么争取来的,以及它的原意——

劳动节起源于美国。19世纪8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用各种手段迫使工人每天从事长达12-16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劳动。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拒绝任人宰割,必须进行斗争。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娱乐”等诉求。后通过国家立法,设立了“劳动节”。继美国之后,欧洲北美各国纷纷效仿。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一同接纳。

不得不深究一下,究竟是“劳动节”,还是“劳工权益日(节)”。看一下英文:May Day, also called Workers’Day or International Workers’Day。国际工人节是对劳动人民的庆祝,是劳工们奋争体面工作和公平薪酬的日子,是从日常劳动中休息的日子,也是一个争取劳工权利、声援其他劳动人民和庆祝世界各地劳工成就的机会。(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is a celebration of working people and a day when people campaign for decent work and fair pay……Workers' Day is a day for working people to have a rest from their usual labour.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campaign for workers' rights, show solidarity with other working people and to celebrate the achievements of workers all over the world.)参见:https://learnenglish.britishcouncil.org/general-english/magazine-zone/international-workers-dayby British Council

显而易见,“劳动节”应当是“劳工权益节(日)”,既是对12-16小时非人道工作制的抗争和剥削性劳动的反抗,也是对劳工身心健康的维护。“劳工权益节”的设立,是铭记这个来之不易的“时刻”,纪念劳动者伟大的抗争精神,同时向全世界宣告,劳动者在创造财富过程中更需要得到休假和休闲的滋养。因此,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欧美等许多国家陆续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

按照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共同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休闲;没有劳动,就没有休闲;没有休闲,人类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劳作形式。劳动,既有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以保障我们生活之所需;还能体现生命与生活的多重意义:第一,劳动是生存的第一权利,并对人生价值做出肯定与认可;其次,劳动过程不仅创造了物质产品,也为自己创造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并获得精神自由;第三,人的进化由多方面“劳动对象”所共同推进,需要休闲状态给予足智多谋的想象与创造。由此,形成劳作与休闲相辅相成、互为补益的关系。

休闲在“三重”劳动价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好奇心、想象力、闲情雅趣,既快乐劳动,也激发与哲学、科学、艺术、信仰和情趣的广泛联系,使人性丰富与高尚,达到从内在方面提升劳动者的素养,以更高的审美情趣,推动物质和精神的文明与进步。劳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休闲;休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劳作;而是在人生中构成一个平衡系统——有弹力、有张力、有恒力、有魅力,这才符合人这个类的本质属性。

如今,人类正处于重大的社会生产变革期,可以说其中的劳动者、劳作形态、劳动方式、劳动要素、劳动过程、劳动对象等等都将被重新定义,尤其在“996”、“白加黑”、“社畜”严酷的劳作时代,更需要建构休闲伦理。

如此看来,劳动节谈劳动,特别是片面谈劳动,有违这一节日的初衷,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学说。劳动与休闲之于人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偏废哪一个,其后果都不堪设想。

“劳动节”应当被纠正为“劳工权益日(节)”,否则断章取义了。当然,对“劳工权益日”的设计,无论是政策或商家设计,还是自我设计,都应体现劳工的体面与尊严,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基本权益。实现“以逸待劳”、“休养生息”、“张弛有序”的生命节奏,是人们朴素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智慧,也是传承优秀文化之根基所在。

毋庸置疑,凡是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体制、系统和管理模式都体现出劳作与休闲平衡的原则;同时,也是一个成熟的治政者、管理者和社会体系不可偏废的领域。

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经典,依然是照亮“美好人生”那束色彩斑斓的光。

……

“善良与快乐的生活离不开休闲,也是塑造优秀个体和优秀政体的同一目标……休闲是劳作的目的。因为有益的闲暇和消遣的东西,既包括人在闲暇时,也包括在辛勤劳作时所修养的德性。”——亚里斯多德

“所有的人都会有6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应当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等。”——马克思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大雅•民劳》)。

……

下面两张2023年“工人权益日”期间某两地游人如织的图片(这仅仅是“人众人”场景之一),让我一时语塞。不禁想起思想大家的隽语——

“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人们的消费是为了补偿异化劳动中感受到的不自由与不幸福,但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不自由、缺乏审美能力的消费主体只能在消费中收获更多的不自由与痛苦迷茫。”—— 本•阿格尔

“消费主义具有两个欺骗性,其一,它貌似提供一种普遍的幸福,进入消费主义的市场,就将得到幸福。其二,消费主义设立了一个虚假命题:一旦提供了消费,你就完全解决了消费者的自由问题。”——齐格蒙特·鲍曼

(喔喔哦!思想家就是深刻、洞察与犀利)

 

 

 

(感谢孙天胜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