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癸卯清明话生死

马惠娣/随笔

202345日)

    关于生命——

先说“生”。生的含义很丰富,诸如:生机盎然、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生机勃勃、谈笑风生……这是“生命”的底色,是生命存在的价值。  

再说“命”,含义很多,基本的意思是“生命”与“天命”。我理解“命”就是人的身体(肉体),是物质载体;“天命”则是顺其自然,非人事哉。而“命”如果不与“生”结合在一起,生命就是“行尸走肉”或“酒饭皮囊”。

再谈“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全过程,死亡是人生的重要组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一例万寿无疆者。死亡,意味着生命终结,物质灭了、了了;但精神财富仍可存在,影响后世与后人。所以先辈和先贤更在意生命中的精神力量。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即生命存在时,生龙活虎地活着,并能遵循和创造真理,那么死而无憾。正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老百姓常说:“不要混吃等死”、“不要醉生梦死”、“不要做绣花枕头”。既是对生命意义的期待,也是生发“向死而生”的恬淡与勇气,更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生与死,历来两相依,有生必有死;生命绚烂,才能笑看死亡,从容向死。

我已逾古稀,依然喜欢“生机盎然、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生机勃勃、谈笑风生”来定义生命。如果“生机、生动、生气、生长”不存在了,命就可以终止。知“天命”,致“天命”,坦然向死亡。生命到世“呱呱坠地”;死亡光临“息声谢客”,不亦乐乎!

面对“死亡”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寻求安乐死”(建议国家尽快纳入立法程序)、“捐献遗体或器官”、“不再占领方寸土地”、“坚持生命末端不实施插管术”、“拒绝倾家荡产去做无意义的抢救”等,作为生命谢幕时的自我歌咏。(我将对我上述选择立下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我的生命我做主!)

我不喜欢“养生”,特别是用“外力”(医疗、保健品、他人护理、用道德绑架儿女照料等)维系不可救药的生命,既违背“天命”,也浪费国家资源和给家庭带来苦难。如若重疾不愈且苟延残喘有违我的意志,是对我生命尊严的冒犯。

我乜斜“没有生命质量的长寿”、“以医技起死回生”的医学研究,因为,这是怂恿人性的贪婪。

庄子的死亡美学值得铭记——“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辛劳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面对发妻之死,庄子“鼓盆而歌”;在对待自己将亡之时,“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殉葬”,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尽管生存、生命与生活品质不那么高,但是“恐死”心理相当普遍,“好死不如赖活着”也颇为流行。这一现象有违当代文明,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补语:清明作为一个物候的到来,寓意新的生长、播撒,万物生机盎然!一个新的轮回开始,生生不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