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休闲农业:始自远古的一朵野花》正式出版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产食蔬”调查研究国际合作项目)
内容简介
何为休闲农业?她的起源在哪里?“远古中的一朵野花”意味着什么?与自然、生命、生活和传统农业是一种什么关系?古人眼中的文明是什么?休闲农业在生命背景中的意义有多重要?休闲与农业在人与自然的建构中如何相互影响?我们试图在人文逻辑链条中去寻找这些被人类长期忽略了的问题,从还原历史的视角,探究古人日常生活的实践与经验,并将研究对象投射到现代知识的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结构中,去理解与发现她们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休闲农业作为农耕文明时期的业态与形态,既养育人类的繁衍生息,又以深厚的人文属性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中的第一个“轴心时代”,伴随人类走过了近一万年;而工业文明仅仅二百余年,地球已千疮百孔,生态焦虑与食物焦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首要的困扰因素。从历史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保有“自然”、“休闲”、“人文”三要素是它长久的生命力;从现实的角度看,她在促进人的审美、意义、情感、关爱等方面具有无形的力量;从未来的角度看,她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休闲农业:始自远古的一朵野花》,全书分为八个篇章,从跨学科休闲研究的视角考证农耕文明的历史——农业的起源;农业与自然的关系;休闲与农业的关系;休闲农业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以及农耕文明给人类留下的遗产。我们的研究对象被置放在人类知识大系统的框架之中,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去发现它们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本书体味休闲农业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忧虑人的现代性生存不能没有田园陪伴的遗憾;反思当代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割裂带来的痛楚;劝导人性向抱朴守拙的回归,实现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这让我们对建构一个全新的休闲农业理论框架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书从跨学科休闲研究的视角“穿越”历史,关照现实,瞩望未来。
封底文字 很多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农业和休闲同时作为人类本体存在的重要现象,常常把农耕文明中的劳作方式描述为狩猎采集、刀耕火种,隐涉人的慵懒,排斥了自然、休闲和人性之间的互补关系。这部作品却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研究论述了“远古的一朵野花”,呈现出人类文化与文明发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彰显了人们在种植、土地照料和播种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养料,而且体验到了自然与休闲中的奇迹——它们是丰满人性与灵性的源泉。 ——米勒·马乔里(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
确保餐桌上的食物,从来都是民生的第一要务。然而,人和耕植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看到的复杂而深远:从追溯一朵远古的花,阐释休闲和农业的进化史,进而让我们看到了自然、农业、耕种、休闲和人性交织在一起的文明史。这本书以令人信服的中国视角和创新性研究方法,为人类实现可持续世界所需之假设,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意味着我们不必祈求现代技术“王牌”的出现。 ——马吕斯·科什内斯(欧盟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中国肉奶充足性消费适中路线研究“项目主持人)
目 录
序 言 (孙洪武) 导 言 (马惠娣)
第一章 休闲农业:始自远古的一朵野花(马惠娣) 农业是人类文化的原始形式 词源学中的“休闲”与“农业” 农业的革命 走出“农业革命”的骗局 休闲+农业:人类文化共同的遗产 现代休闲农业: 走向物质与精神融合 第二章 农耕文明中的“双重基因”(马惠娣) “自然基因”与“文化基因” 生活与心灵的“庇护所” 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双重基因”在现代社会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大地的记忆与民间信仰(易能) 大地的记忆 自然的馈赠 农技与农艺 民俗及民间信仰 第四章 地理谱系中的食物与人文(孙天胜) 谱系地理中的食物 食物与人文 食物与经济地理 文化传承与变革 第五章 日常生活环境伦理(魏兰君) 花园即家、家即花园 厨余垃圾中的文明色调 农贸市场的文化隐喻 农事体验:物质与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 第六章 自然的尺度:阳台种菜的多重逻辑(王程韡) 阳台之变:自然、社交与道德之间的张力 缘何种菜:阳台农夫的多重动机 可持续中的道德复归 留在家里的一方田园 第七章 瞻望休闲农业的新未来(孙洪武、易能) 中国智慧 中国大地 中国种子 中国饭碗 瞻望休闲农业的新未来 第八章 尾声:休闲农业历史的启迪(马惠娣) 我食,故我在:身体中哲学的原点 休闲农业无法回避的深层问题 “人类世”一个难以预测的未来 重植那朵“远古的野花”
编委会: 孙洪武 马惠娣 易 能 孙天胜 王程韡 魏兰君 刘 耳 丹溪草 周鸿承 李凡凡 宁泽群 刘晨晔 杨德云 纪娟丽 李寅峰 李 享 Petr Jehlička(捷克) Tomáš Kostelecký(捷克) Joe Smith(英国) Marias Korsnes(挪威) Miller Marjorie(美国)
参与写作者: 孙洪武:管理学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农业绿色科技政策等研究工作。现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联盟副主席,江苏省农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 马惠娣:人文学者,长期关注科技与社会互动中的哲学问题,自1995年始聚焦于跨学科休闲研究;2006年作为首位亚洲学者当选美国休闲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特聘主任、研究员。“自产食蔬”中国-欧洲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 易 能:理学博士,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利用和精准设计研究工作,目前重点关注休闲农业绿色发展,科技人文与跨学科思维相关课题。现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办主任、休闲农业设计创新团队助理。 孙天胜: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读大学前有多年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体验。讲授和研究人文地理学三十多年,一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休闲和旅游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数百篇散文随笔,及多部相关专业著述。 魏兰君:城市园艺专业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自幼爱好园艺及文艺创作,拥有丰富的花园设计、社区农园营建、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等经验。现就职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致力于在城市和乡村中应用可持续理念营造生态花园和景观,同时开展自然科普、自然手绘、文创设计等相关工作。 王程韡: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者,目前关注重组社会的限度及其可能等议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