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2022年我的阅读书单——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如何先安顿好自己

 

作者:张志勇

 

原创 老志勇 大象读书会 2022-12-29 21:37 发表于北京

 

(编发按: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大象读书会”张志勇的文章。全文近两万字,我一气呵成。我共情于作者对2022年的感受与体悟,在很多方面是我要说的话。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在一年内读的44本书,主要是人文思想方面的。这些书有些读过,有些熟悉,有些听说,有些不知,借此一饱眼福。作者涉猎广泛,所读书籍既广又博,很符合我的读书习惯。每本书有简单的评语和心得,作者所表达出的人性、心性、德性、知性、智性、情性与趣性,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了“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的意境和境界。我是从1210号读微信公众号他的文章,那时,他已染病。是职业和使命的惯性,即使发着烧,也通过笔和镜头记录“疫情中北京街头即景”。我在留言中写道:微观记录是宏大历史的基础和真相。不仅需要“方方”,也需要“圆圆”,不让自己的使命担当有遗憾。其中写于1225日的那篇“张志勇:数据说话”,我一看就收藏了。昨天他告知,此文已被删除,他自己也没存留底稿。征得张志勇的同意,本文在本网站转发。马惠娣20221230日)

 

文章有点长,但我相信你会喜欢读完

 

还有2天,2022年,就将离我们而去。

在很多人看来,2022年,可能是他人生中所经历的最坏的一年。但在我看来,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任何年份,其实没有什么最好的一年和最坏一年这样的说法。疫情三年,人类历史大变局正在加剧,但在历史长河中,其实都是一瞬,什么都不是。是好,是坏,其实你都得接着,你都得过,你都得挨着。所有走过的路,都是我们必要走过的,无需对2022年不堪回首,无需急着逃离2022年,无需去谩骂2022年的所有无奈。对我而言,我反而感激上天让我所经历的这一切,无论是好的是坏的,我都愿意接着,我都将去拥抱。

在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一种看似煎熬的时候,我们焦虑的是,我们都共同深陷在更加不确定的时代里,但在这样的无奈中,其实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先安顿好自己。对外界,对自然界,其实人是最无能为力的,面对诸多来自外面的无力,人如能向内,安顿好自己,以求得一种适应。疫情仍在肆虐,病毒仍在变异,不是送走2022年,就能送走病毒。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进化,其实靠的就是变异,不断地变异,只有变异才和过去不一样。不是靠的是遗传,如果是遗传,我们至今可能还只是个小虫子。接受变异,接受不同,接受不确定性,接受所有的未知,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眼下,还是未来,无论是什么,我都愿张开双臂去拥抱,因为你能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难得的,都是你需要拥抱和感激的。常怀敬畏之心。不惊、不怖、不畏。拥抱明天。

每年到年终岁尾,我都要对一年来的阅读,有所梳理。而2022年,我更加感到正是那些让我们能慢慢读下来的书,既安顿了我,也同样让我去慢慢地去经历日常的一切。心安,安心,仿佛比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实际。

 

1月份

1,《战后日本经济史》,野口悠纪雄著

1945年到2015年,70年,日本经济发展的大致走向,高速发展然后的泡沫,低迷不振持续寻求新路径,摆脱低迷。这样的过程,我总感觉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一点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国40年改革开放,无论如何已成为一个完结的阶段,以后40年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符号。野口悠纪雄在提及泡沫经济时写道:只有泡沫崩溃了之后,人们才能知道它是泡沫。我想这正是经过泡沫之后的痛之感悟。

2,《诗的写作:意象的帝国》

诗歌的写作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可以实现的,是可教,可学的。是有技法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有方法的,其实即使是打油诗,也是有韵律的。打油诗也是诗,不是顺口溜。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说的也是上面的道理。此书共分四个部分,只有第一部分写得还好。但远不及另一本书,《诗的八堂课》,所以在此我推荐大家看另一本书《诗的八堂课》,因为远比这本书要好。《诗的八堂课》是我前年看过的书。

3,《国家的视角》

管理者自以为聪明,哪知其实愚蠢至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此书里提及的法国的门窗税,它是在督政府时期设立,在1917年取消。最初的设计者肯定认为房屋门窗的数量与房屋的大小有关系。这样估税官无须进入房屋去测量,只要数数门窗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有效的办法,但是它带来了另外的后果。农民在设计或重新装修住所时就尽可能少留门窗。尽管财政损失可以通过增加每个门窗的纳税额来补偿,但是对农村人口健康的影响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世界就是这样的荒唐,这就是100多年前发生在法国的事。门窗税的起源是显得多么聪明,但谁知,人们减少房屋的门窗,其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实在是可笑,可怕。大规模的被干预和被控制,被统治者时时刻刻地被留意、被监督、被侦查,被控制、被教化、被灌输………。这些过去没有刻意留意和看待这些问题,而现如今,尤其是疫情以来,不知为什么如此强烈的在经历这些,但这些现象,早在19世纪中期就曾经已经达到顶峰,但我想,历史就是这样不断的在重复,不知是今日比昨日更甚,还是今不如昔。一本好的著作,最重要的是具有启发性,也可能没有完整的答案,也可能不能给你提供完整的全部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有些地方不一定都能看的明白,但阅读之后,能给你提供另外一个视角,一个你可能过去从没有过的质疑、怀疑或思考,其实这有着特殊的价值,要不然,我们的思维是单一的线性的,这就很麻烦。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哪怕是杂草丛生,其实也都有着互相依赖的道理,不能完全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中或设计之中。书中有句特不中听的话:据说一切都在党的领导下。蟹和鱼是没有人管理的,但它们都自由地活着。

4,《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本是600多页的小说,一本是500多页的论著。两本书交叉阅读,这样会解决我有时阅读上的疲惫感。我经常是两本书交叉阅读。本应,小说更好看些,但这本小说读的并不轻松,如是对每一个人灵魂的拷问,明知很多地方是人为设计的,痕迹很明确,但仍不能自拔,进入到小说里,随着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深处跌宕起伏,同样被人物的命运所裹挟。这本有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字一样臭长的小说,30年前读过,但当时一定没有读完,我想最多也就读了100来页,可能100页都没有,但都不知想要去读完这本书有多少次了,但都没读完,近两年,我有意识地想把过去始终要读的,或是不能不读的一些名著,争取找来都读了,这还主要都是我过去买过的书,不然我真是只买不读了。《罪与罚》被鲁迅先生称为,可以和《资本论》相提并论的书,我想这主要是此书写于1866年,这对之后的文学有着特殊的先导性。这样的文学作品,我想现在读的人不会太多,但我要说的是,如要读书的话,就即使是读小说,同样还是要读经典名著,读后,会使自己换了一个人一样。小说的尾声部分,作者一定是要把读者带到另一个更加主观,更加理想化的情景里,我深知会是这样的,所以我有意把这最后的华彩乐章放到早上来读,好让自己和主人公一样经受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这本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可以说是另一本深陷苦难的圣经,这种阅读,也是一种救赎。

 

2月份

5,《马上沉思录》

近两千年前一个人写的东西,两千年后仍然还有人在读它,这本身让我感到两千年既很远,但又很近,两千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就r如翻一页纸一样。压缩,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抽空认识。人类历史到底有多少年,我们说华夏有5000年历史,但目前靠谱的也就3000年,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有种说法大概有8000年,而有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或是说生存下来,大概应该有3万年左右。我对这些数字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些大的历史和人类发展数据,其实会给当下的很多认识提供另一种思考。我们今天思考的很多问题,尤其一些所谓的终极问题,其实两千年前的人们早就思考了,而这种沉思比我们今天的思考要高级多了,也深刻和透彻多了。

我常常在想,我们是比几千年更聪明了,还是其实我们还不如几年前的人们,我这主要是指,我们的思想,我们思考的很多问题,还是千年来始终都萦绕着我们,在思考明白或没有思考明白中,仍还在思考。我不知道,但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始终都是在努力遵从自然而生祜,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自然和本性其实是两个层面。我们今天所重复的思考,可能在两千年前就已思考过了的这不是我的悲观,更悲观的是,我们完全有可能还不如两千年前的思考。

6,《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

一个美国学者,去研究北宋时期士大夫的审美思想,这本身就非常令人不解。但这种研究非常好看,其关键就是研究者没有框框,完全是出于自己本身的兴趣和好玩,这其实就是价值所在。也可能有些地方过于主观,但符合很多内在的逻辑我们的研究最缺的就是有趣和有意思。我始终有一个观点,中国人写的书尽量少看,尤其是49年以来中国作家写的书,基本都是瞎耽误功夫。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一定是由具体的文化潮流,哪怕看似是一个“点”,不断放大之后而形成的。而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鲜明特质是什么?艺术品的鉴赏和收藏,这主要体现在北宋所收集的大量石刻拓片,尤其是书法作品的法帖。这是今天我们能看到大量的书法古迹,应该主要是北宋的贡献。体现北宋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的还有诗话,对古人诗词的研究;花谱,是对花种植培育嫁接等等的研究,洛阳牡丹品种比今天不知还要多多少;当然宋词的成绩,更自由,更很好地表达内心,表达自己。北宋从上到下,主要是皇帝对艺术的迷恋,可以说是历代所没有的,由此有葬送了半壁江山的说法。我不这么看,江山不稳,和迷恋艺术无关。还有种说法,皇帝对艺术的沉迷让人想起了其他那些因耽好女色而亡国的皇帝,二者对象不同,但性质一样,而后者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正是北宋士大夫对美的追求如此热烈,那种从宫廷到日常生活的唯美,北宋由此开辟全新的艺术高水准的创造,从多方面,都是后人很难超越的,同时我还想说,包括对之后的日本在审美上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难怪有人说,如生活在北宋一定是一个快慰的时代,即使是像苏东坡那样一贬再贬,但仍创造不减。可见北宋那一批大家的产生,尤其是书法绘画宋词收藏等大家,创造了另一个高峰。

7,《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重读此书,完全是由于昨日正值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忌日。

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作时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葬于圣彼得堡。享年60岁。我刚刚读完他的《罪与罚》,我始终在想,这样的经典还有多少人去读。又读了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其中有篇文章是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49年12月22日,在刑场上正要被执行枪决的那一刻,正待开枪之际,沙皇下圣谕,给他罪减一等,免除死刑。茨威格就是选择这样一个把人推到极致的瞬间,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波澜激荡内心世界,在他看来,只有在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之后,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长诗《英雄的瞬间》,更好地表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特殊的瞬间

8,《流浪的老狗》,张洁

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就是去读她的作品

一个已75岁的老人

独来独往四处游荡

其实这很被人羡慕

一本小册子很好读

只有精神上的富有

才是真正意义富有

看这一流浪的老狗。

9,《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

这本书读的时间比较长,用了有20多天的时间,当然这期间还看了别的书籍。今年以来,我连续读了两本俄罗斯作家的书,先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然后读了这本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两个同时代的作家,但陀爷的作品比车的作品强的太多了。《怎么办》就如书名一样,太爱讲道理了,太想灌输了。同时我感到,在那个时代,人们没什么事情做,也就只好在很多问题上绕来绕去。今天的人们面对诸多做不完的事情,面对诸多诱惑,我想人们对这样的事情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3月份

10,《小于一》,布罗斯基

对于一个职业的阅读者来说,我始终认为,总有一本书在那等着我去读它,有的书使我感到那本书只有我能读出作者的内心,这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理解,而仿佛是一种共谋,就如惠特曼所说:“必须有伟大的读者,才可能有伟大的诗歌。我就是那本书的伟大读者,我通过阅读成为作者无需见面的朋友和知己,这也不能不说是我阅读的快乐,和我喜欢与书厮守一起的原因。总有一本需要我读的书在那等着我。其实在那等着我去阅读的书,只要我打开,只读上一页,或只读上一段,或有的只读上一句话,我就是知道这本书是不是需要我去读它。有的书看不到两行,我就知道我已放不下了,而且始终处处洋溢着智慧和振聋发聩警醒,令我拍案叫绝。《小于一》就是这样一本散文随笔集,约瑟夫·布罗斯基,俄罗斯犹太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于1987年以诗歌获得诺奖,他(出生于列宁格勒)被俄国誉为继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但我仍还是喜欢他的散文和随笔,但他的文字显然是只有诗人才会有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独一无二的思考。拥抱痛苦吧,所有的拥抱都将以松手结束。生活的苦闷与痛苦或许终将无法逃避,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虚无与绝望。相反,去直面它们,拥抱它们,相信它们,生命的意义会从中而来——选自《悲伤与理智》布罗斯基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思想的浓郁的诗意。布罗斯基的诗已是一座高峰了,但他仍还是用散文和随笔表达他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反思。《小于一》更全面地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展现出他从前苏联到落户于美国的思想上解放,其实他的思想早就是放开的,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而在我看来更是作者的精神和思想及思考能力和结果的自传。

11,《启功口述历史》

启功姓启名功,不是一些人说的姓爱新觉罗名启功,更不是有人说的爱新是女真语,作为姓,按意译是,应叫金启功,这些坊间和一些故意装明白人的说法,都被启功先生自己否了。启功先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这里我要说的是,我的身份证和个人档案里虽然都写的是汉族,但我其实是真正的满族人后裔。这是因为我母亲是满族人,但文革前都被汉化了,所以我其实是被汉化的汉人。我母亲姓,属镶黄旗,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富尔察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氏,金国时期为女真蒲察部,以部为氏,满语为Fuc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人改汉姓为富氏。本人格外喜欢启功先生的字,我想这也和我流着满族人的血液有着特殊的关系。但在很多常人看来,启功先生只是一个书法家,其实不尽然,启功先生更高的成就应该是画,他的绘画事业,从十几岁就开始,先后正式拜贾羲先生、吴镜汀生学画,并得到溥心畲先生、张大千先生,溥雪斋先生、齐白石先生的指点与熏陶,可以说,启功先生的画在当时是得到当时这些最著名画家的真传。但事与愿违,无意专攻书法的启功,却在书法界名扬天下。

其实在我看来,是由于绘画界人才太多,如启功进去,恐怕很多人都没饭吃,故把启功先生挤到书法界的。而我们更不知的是,启功先生才学过人,我们今天普遍读的《红楼梦》,1953年版本和1957年版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红楼梦》的注释,就是启功先生注释,我十几岁时读的《红楼梦》,就是启功先生注释的。同时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也是启功先生注释。仅凭这些,启功先生已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高峰,但此人平易近人,从不装腔作势,不顾弄玄虚,不以大师自居,这样的真人越来越少了。启功生于1912年,卒于2005年。今年正是启功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12,《胆巴碑》

习帖,先读帖,并反复读。今年是赵孟頫逝世700周年。尤其是对喜欢书法的女士而言,如用当今的网络语言,赵孟頫是女士书迷的男神。

从今年1月2日起至2月27日,日本为纪念赵孟頫700周年,特为之举办专题书展。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其书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此外,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赵孟頫生于湖州,而今湖州的湖笔名扬四海,尤其得日本人的青睐,每年有大量的湖笔出口日本,湖州生产的毛笔70%出口日本,这不知是否和日本人喜欢赵孟頫的书法有关。历史中赵孟頫还在易县停留过,而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少年时代,曾在易县生活学习过,不知启功先生是否少年时代就沾上了赵孟頫的仙气。由于喜欢,我个人手中几乎拥有赵孟頫所有的书帖,但始终不敢上手,时而读帖。只是从今年元月一日开始,每日临习赵孟頫的《胆巴碑》至今,自认为刚刚临出点样来。

13,《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是怎样的?我们的直系祖先到大约400万年基本上能直立,然后在大约250万年前身体开始长高,相对脑容量开始增大,人类在100万年前才在欧亚大陆定居,而非洲在这之前很久就有人定居了。而我们今天所形成自身这个样子,包括基本的体貌特征及智慧,大概在上一次冰期结束后的13000年间,基本形成。把人类社会的命运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实的一切以及冲突和努力,真是一瞬,而每一个体就是历史中的尘埃。但即使是这样的话,人类仍需要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是完全自然力量,还是有其独有的力量?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由谁谱写的,是人的力量,还是自然本身的力量?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畜牧出现在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对植物和一些动物都完全是靠有意识驯化的吗?在上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枪炮、病菌与钢铁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可能和目前世界大变局有关,在阅读中,我对粮食问题和疫情、病菌等问题更感兴趣。如疫情和病菌,在上万年人类发展史中,基本形成这样一个逻辑链条:那就是,有些传染病经常光顾人口拥挤的欧亚大陆社会,而许多欧亚大陆人因而逐步形成了免疫力或遗传抵抗力。这些传染病包括历史上所有最致命的疾病;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瘟疫、肺结核、斑疹伤寒、霍乱、疟疾和其他疾病同时还有一个结论,在历史的漫长征服过程中,被征服的可能靠的不是枪炮,不是人海战术的杀戮,而是靠病菌和疫情实现了对一个地区和区域的征服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都在推动着社会,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14,《佛说八大人觉经十讲》,星云法师著

1,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之谓。

2,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

3,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

4,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

5,古往今来的时间是,上下四维的空间是

6、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

7,知道了世间,也就知道了无常,无常,这就是世间的真实。

世间无常

 

4月份

15,《战争哀歌》,越,保宁

“血肉滋润着密林,草木拥抱着白骨。”能写出这样句子的作家,只有从战场上中爬出来的人。把战争写成完全个人化的东西,这是不多见的,而来自越南作家的小说,看到的是战争中个人化的情感的存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不是死多少人和各种灾难,更可怕的是给活着的人那来自灵魂深处永远也抹不掉伤痛显然读这样一本小说,和眼下的俄乌战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人们对战争的淡忘太快了,不然为什么战争隔一段就要重新燃起,可怕的战争。

16,《活出生命的意义》[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哲学家告诉我们: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同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与这句话对立的观点的终结者——向死而生。有多少人真正的理解向死而生,其实向死而生要表达的是去追求人生的意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同时他认为,人活着就是要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人在活着的过程中在不断寻找生命意义的本身就是意义这本书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对生命的认识。

17,《与时俱进的民营经济》,胡德平著

像德平那样敢于、勇于为民企大声疾呼的领导干部不多。

他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有理论,有悲悯之心,总能发出时代的声音,新书虽然是10年来的合集,但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胡德平先生的新书,有些文章过去看过,但通读全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德平同志有一颗赤诚之心,这颗赤诚之心就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大众的爱。共产党都应该有这样的悲悯之心。胡德平和那些专家学者或受过专业经济学训练的人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胡德平是勇于发自己思考之言,这是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研究最大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他如一个骑士,或是一个思想的骑士,在非公经济领域、在民营企业家群体中自由往来、大声疾呼、奔走呼号、洁身自好。

细想来胡德平先生是1942年生人,今年都80岁了,岁月不饶人,真是时间都去哪了。

18,《悲伤与理智》[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有些书可以快读,有些书你想快读都快不了,就得慢慢的读,而且还得一页一页的读,想跳开一页都很难,同时不用脑袋读都很难,这样的文字魅力是小说实现不了的,只有那些有着独特思想的随笔,才能有如此的磁性。

怎么也没想到会连续读了两本布罗茨基的随笔散文集。完全可以重读。

 

5月份

19,《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说到法国,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浪漫,仿佛浪漫是法国的代名词。而《包法利夫人》正是对浪漫主义的清算和控诉,年轻的时候怎么也无法读出这样独特对浪漫主义的清算,而今读此书看到的是满纸荒唐言福楼拜是莫泊桑的老师,显然莫泊桑的《羊脂球》和《项链》不能不说是受其老师的影响,年轻时读这些小说,看到的仿佛只是女人为了虚荣而产生的悲剧,其实这只是最表面上表层,而其本质是法国的国民性。女人喜欢浪漫,渴望制造浪漫,男人其实也喜欢,但本质上害怕浪漫。没有浪漫,实在无趣;有了浪漫,不易驾驭。对浪漫的反应迟钝,又是多么不解风情。现实没有浪漫不行,过度浪漫乐极生悲。读《包法利夫人》的新发现,男人和女人的最大区别:女人到最后是知道自己怎么死的。而男人是真不知道自己到最后是怎么死的。

20,《托尔斯泰忏悔录》

在我看来,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忏悔录。托翁在全书中,只是努力想回答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样的问题其实始终都在令思想者们思考,但没有答案。在托翁看来,有了宗教信仰就有了活着的意义,当他没有宗教信仰,对宗教,基督教,东正教,佛教等产生怀疑和完全不信上帝的存在,他感到活着就失去了意义,他曾想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没有走向极端,去自杀,而是在不断思考中,没有答案。他的答案,在我来,托翁羡慕那些什么也不想的人,每日正常吃饭、干活,更不去想类似活着有没有意义这样的问题。

21,卡夫卡《意志改变世界》

我敢武断地说,知道卡夫卡的人很多,但真正读卡夫卡的书的人应该不会很多。其关键是卡夫卡书难读。小说相对好看些。而他的随笔,是实在有些晦涩难懂,而他的文字本身还显得格外隐晦,真是不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脑子,才会产生这样的文字。人的大脑是有区别的,我们常人正常看到的都是表层,最多也就能看到事物的第二层或第三层,这在我看来已很了不起了,可卡夫卡的大脑一下就可以看到事物的第五层或第六层面以上,他的文字真是需要在阅读中慢慢反应一下才能接着读,不然是一片茫然。难道这就是犹太人的大脑吗?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都是特殊的大脑。三十年前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而他的随笔,在我看来是更加的绝妙。不知我的大脑是怎么了,在我的记忆中始终都认为卡夫卡大学毕业后是一直在银行做职员工作。谁知我的记忆是完全错的,其实卡夫卡是一直在劳工工伤保险公司供职,难道是我本身就记错了,还是记忆张冠李戴了。都有可能,都说不清了。但读了此本书,我搞清了很多问题。

 

6月份

22,《破译疾病密码》

这是柯云路12年前出版的书。我估计不会有什么人还会记得有这么一本书。不久前我是无意中得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了解读了这本书。应该说柯云路的生命科学研究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关于生命科学的提法,一度引起很多人的极大热情。在这之前,柯云路所写的气功大师等作品,以及他的生命科学研究都有很广泛的读者,后来主要是胡万林的事件,柯云路于是受到打压,就此他的很多作品也受到打压。关于破译疾病密码一书,柯云路主要表达的是潜意识对疾病正反的影响。主要是他提出: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应该说这样的提出不是没有一些道理,但只是作为一种思路提出无可非议。人对自身的了解远远不够,但对潜意识的研究,也只是最初浅的,因为很多无法通过实验来实现。两年前,我看过一本美国医学科学家写的一本书,书中还特意提到关于臆想,在他看来,他承认意念臆想的存在,尤其是疾病上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他特别强调,为什么没有详细地写到书中,他说,就怕更多的人过于迷信臆想和意念,反而适得其反,科学需要的是严谨。在中国很多本应该正常问题,弄来弄去,就弄到神乎其神和完全进入迷信色彩上去了,把本应该深入下去的东西最后偏离了正确方向,然后被扼杀,很多都是这样的命运。

23,《疯癫与文明》,福柯著

这是我2022年,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本想围绕此书给经济观察报写篇书品,但我怕很多东西写完发不出来,于是就没动笔,但即使没有动笔,其实整个书都刻入我脑子里,我知道,我们其实都是“愚人船”的一员,都在这条船上。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

2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这是此前在读另一本书的时候,定下来一定要把恩格斯这本书找来好好读读的想法,书中的某些具体理论,对当今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之后百年来不知多少研究者的重要理论。恩格斯探讨了家庭形式、婚姻状态的历史性转变问题,分工问题,私有制与政治制度变革等诸多问题。其中,恩格斯关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男女家庭地位及社会角色的历史性变化的研究,对于当今女性问题的探讨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恩格斯从氏族制度中共产制与母权制间的内在关联,母权制的解体、母权制向父权制的演变,以及父权制与私有制间的本质关联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家庭内部男女关系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制度间的历史性关系。恩格斯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中,解析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他强调,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前提,劳动个体化的趋势是决定性因素,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普遍化。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私有制和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历史范畴。

老老实实读,使我感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真是可以老老实实地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而今,人们早就没有这样的热情了,更何况这能挣几个钱。不能挣钱的事情,现在可以说,几乎没人去做,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去这些这些,而且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并投入极大的热情。而今没人做这种傻事

25,《生死疲劳》莫言

 

7月份

26,《酒国》,莫言

通篇胡言乱语,从头到尾全是云山雾罩的酒话。而且是写于30年前,如真是酒话的话,那就迎合了中国那句老话:酒后吐真言。据莫言自己说,这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尤其小说的结构,是一次全面的创新。此前真是忽略了这本。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莫言有意把这本小说写得不像小说的小说,看似刻意又不刻意,看似不刻意的,又非常刻意的写出来。

27,《苦练》,法国,尤瑟纳尔著

法国有才华的女作家很多,尤其是那些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但尤瑟纳尔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读。她有两部重要作品,其一是《哈德良回忆录》,其二就是《苦炼》。目前只能买到《苦炼》,所以只好读了这一部。这是近年来我读得最慢的一部书,读了20天,也不敢说就能看明白。有可能正是没怎么全看明白,才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我想,当下不会有什么人去看这本没有什么故事性小说。

 

8月被封控10天后,去书店。

 

8月份

28,《傅山的交往和应酬》

“即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此书五年前读过,几日前看到傅山的书法,于是再次有再读此书的欲望,这又再读一遍。突然感到,此书之所以被推崇,在我看来是通过此书的阅读,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心画,如面。一个前朝的旧官,还眷恋着前朝,新时代已来临了,皇上都上吊死了,但自己不想接受,也不想融入,还期盼着能反清复明,傅山就是这样一个人,可想而知,这样一个人活得多不知趣,也可想而知活得是多累。典型的明遗民。这样的遗民,还有年底读的《柳如是别传》,钱牧斋,柳如是。

29,《斯通纳》

没想到,这是一本难得好看的小说。看似平淡简单,但一种古典的悲剧力量,不知是怎样被埋在书中。写斯通纳的一生,是写了人的所有无奈吗?19岁上大学,然后大学毕业留校做大学老师,然后结婚,生子,教学,婚外恋,学校里教学上的冲突和矛盾,孩子的叛逆,不幸,夫妻之间的平淡,乏味,衰老,退休,死亡。唯一显得有着绚烂的婚外恋,由于外界的多方干预,最后嘎然而止,对死亡的描写,对衰老的认识都有神来之笔。据说此小说在1965年出版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反而是过了60年以后,人们再次发现这部小说蕴含的伟大。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在经历了这样相同的人生之后,而被小说斯通纳所打动。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掩卷后仍难以平息,阅读过程中显得平静,而阅读后反而波涛滚滚。一次少有的阅读体验。

30,《我的千岁寒》

十五年前读过此书,当时基本没看明白,不知王朔要说啥。今重读,应该说看明白了,但仍是一碗大杂烩,或是说乱炖,可能是想做珍珠翡翠白玉汤,但不是,其实也是为了换钱花。近日热炒王朔新作《初起》,读了前两页,看不下去,不抱啥希望。别人先看着,等没人看的时候,我再考虑是否读他的新书。

31,《小说之家》

这其实是一本学术著作,但研究的对象又有着极强的传奇色彩,这就有着好看的内核,研究了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这样一个写作的家庭。

应该说对这样一个家庭,没有多少人知道,即使两个儿子写了一些小说,但也不是名扬天下的大家,对这样一个个案的研究,可以窥视那一个时代的变化。我们过往太注重宏大史实的叙事,而不屑那些犄角旮旯的有趣有意思的人和事,在我们一些学者看来,那些没什么意义和无用的研究,太不划算。但在西方的学者中看来,正是那些无用的研究,可能更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我们和西方在学问上认识上的距离。我们太功利,西方更重视好玩有趣,回到本来。此书是一熟悉的女士翻译的,她从广州特意给我递来很多她编辑的书,其中就有这本她翻译的书。

32,《傅聪,望七了!》

这是多年前买的书,一直没读。2020年12月28日傅聪在英国死于新冠肺炎,当时我曾想要读这本书,后来却没读。最近听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想到了傅聪,才又找出这本书来读。细细想来,这两年多来,因新冠肺炎而死的人其实很多了,尤其是一些有声望的人,虽然他们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但在疫情下死去的人,在我看来,仿佛人们对死去的人都不屑一顾了,对死去的人,很快就淡忘,或都不曾想起,难道是人们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麻木了,还是人们都为忙于自己的生计或每日沉没在疫情中,全然不顾周围的人了?我不知我这样的感觉其他人是否也有,疫情以来,人们仿佛对一起都习以为常,麻木的很。所以在这样一个全球大背景下,傅聪的死,也就仿佛这个人就这样销声匿迹了。读了《傅聪,望七了》。这本书,是傅聪在快到七十岁前由其弟傅敏先生编著的,这本书主要是傅聪先生的访谈和他的讲课录。读了此书,重要的是对年少时读的《傅雷家书》有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全新的理解。尤其是对傅雷这样一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成长起来的,同时他在完全接受西方教育之后这样一个旧知识分子,我理解了什么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赤诚之心,而是更行更远

 

9月份

33,《时间与俘虏》,奥莉嘉·伊文斯卡娅

这本书读到三分之二时,我几乎无法再看下去了,其原因,我是完全被作者带入到一种情绪和氛围中,那种冰冷的,残酷的现实,那种内心深处充满爱,但完全又被压抑的状态,那种痛苦的,无能为力的忧伤……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少有的回忆录,此前读过大量回忆录,但没有像这样一本把心都掏出来的感觉,即使对那些无法忍耐的人和事,作者也显得是那样冷静,在看似平白的直叙的白描中,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放了10天后,让我的情绪得到些舒缓,我才把余下的三分之一读完。说来也巧,去年3月,我读了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人与事》。帕斯捷尔纳克被前苏联称为继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读的不多,只是对他的《日瓦戈医生》偏爱有加。而今读由他的情人奥莉嘉·伊文斯卡娅写的与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的回忆录,更是动人心魄。在感情生活上她没有名份,只有爱和彼此的情投意合,他是帕斯捷尔纳克的编辑,她却先后为帕斯捷尔纳克坐过两次牢,时间长达8年,在帕斯捷尔纳克的葬礼上,她只能站在棺木前,看着被鲜花包围的自己心爱的人,而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这套《和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的岁月》共分上下两册,下册是由奥莉嘉·伊文斯卡娅的女儿写的。母女两人共同完成的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回忆录,此前这套回忆录一直是禁书,是去年在我国公开出版的。看了第一部《时间的俘虏》,开始看第二部《波塔波夫胡同传奇》。上下两册,七百多页的《和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的岁月》看完了。母女两人合著的对一个人的回忆录,可能也就仅此这一部,反正在我的阅读的视野里,没见过这样一部由母女共同完成的对一个人的回忆录。下部这本《波塔波夫胡同传奇》出自帕斯捷尔纳克情人伊文斯卡娅的女儿叶梅利亚诺娃之手。她从她9岁时的记忆写起,写她在波塔波夫胡同第一次见到帕斯捷尔纳克,写自己的母亲与一个已婚男人的恋爱。之后帕斯捷尔纳克几乎成为她和母亲的家庭成员。她写出这样一个没有正式名誉的父亲的父亲,在她作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她所得到的父爱;写出她的母亲在与这样一个有家庭、有妻儿的男人的尴尬,细节,情感都非常准确。尤其是在她成年后,她所写的关于帕斯捷尔纳克的最后岁月,以及在帕斯捷尔纳克与疾病,及在她眼里看到死亡,都非常难得,写她母亲的困难、痛苦、无奈和对帕斯捷尔纳克的爱。从常理讲,这是一部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一部回忆录,但它的真实和视角的独特,非常难得,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一部回忆录。

34,《浮士德》上下

这是我20岁时买的书,当时也就看了有十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也不知这书到底要说什么,即看不懂,也看不明白,更是看不下去。后曾试图再读,也没能读下去。那时的年龄也就能读懂《少年维特的烦恼》,而这部《浮士德》完全成为我装点门面的经典,放在我的书架里。我一直信奉着:你要读的下一本书,其实就在你眼下读的这本书里。正是这样,在我读上一本书,《时间的俘虏》时,该回忆录写到帕斯捷尔纳克翻译《浮士德》的细节,对帕斯捷尔纳克的了解中,在阅读中,就明确一定要把《浮士德》读了。《浮士德》没有完整的故事,完全是一个疯人的胡思乱想,和妖魔的对话,是对一切的个人思考和自言自语。只是通过诗剧的形式来表达浮士德的内人世界。《浮士德》上下两册,共12111行。读完上册,开始读下册。

35,《帝京景物略》

北京今天的绝大多数地名,早在明朝就确定了,尤其是那些重点的建筑和寺庙的名称。而且对很多具体的把握和认识,其实远在今天的我们之上,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但绝不能说今天就比昨日就好,在某些方面可能,完全可能我们今日还不如从前。看到这样如此凝练、简洁的两句对丁香的描写:紫繁于白,白香于紫。我脑海里立即都是法源寺那开满整个院子里的丁香花。我们现在写不出这样充满着诗意的句子了。

 

10月份

36,《揭秘死亡》

这是我从佛顶寺带回来的书,此书是《西藏生死书》译本,好在是1945年前的。(我对今天人诠释的书,我实在有些不敢恭维,其原由,当下的人太势利)。多年前有人曾问我是否看过《西藏生死书》,我回曰:没看过,不刻意,随缘吧。在中国文化中,对死几乎都是忌讳不谈,甚至包括数字4都忌讳,无外乎4的发音相近。中国人是不谈死的,还有说这不吉利,这种文化,反而使很多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同时回避死,而对生没有敬畏。

对死,我们更多采取的是自欺欺人,或视而不见,或醉生梦死,不想它,随它去。我想如人面对死,如真能有一种随它去,那也很好,那也是造化,本心就是这样的,那也是有福之人,有真佛性的人。但对绝大多数俗人和凡人来说,不敢正视死就永远不能理解生。有生,就有死,认识死,其实是为了更好理解生。更好认识我们活在当下,把握今天精进修行。人们需要不断地获得智慧的启发,对于生者来说,这种对于死亡的思考与探讨也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生。生与死,谁也逃脱不了,只有那些不敬畏生死的人。死亡是谁都无法逃脱的,死亡是正常的过程,能提早认识,就会更使你在当下尽享此生,理解活在当下,放下那些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所有无用的东西,没任何意义和价值东西,影响你不快乐烦乱琐事,赶紧摆脱,由此广聚善缘,心存善念,拥有今日,把握今日。虽然今日转瞬即逝,但却可以被我们及时把握。10月6日,是杨小凯先生的生日,虽然杨小凯先生已去世18年了,人们纪念他,是他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我在这里之所以提及杨小凯先生,我是想说,在杨小凯深知自己来日不多时,他在美国接受教会的洗礼,使他对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他从哈耶克那里获得,宗教不是一个理性的东西,但世界发展的很多重要的东西都不是理性的。所以按照哈耶克的讲法,如果迷信理性和唯物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浅薄,成为永远长不大的社会,要认识到宗教和非理性的东西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杨小凯看来,是基督教成功的秘诀。如果用实践去证明死人可以复活,你怎么去证明?但信的人他在个人的灵上会经验到。据说洗礼后的杨小凯,祷告时他是流了泪,同时他愉快地面对了死亡。这里我想说的是,宗教信仰中,有很多都是相通的,尤其在生死问题上。透过禅定,修行者将证悟到万物皆是由心所生,而心的本质就是空性,因而万物的本质也是空的。世间的一切事物、悲喜的情感,甚至生与死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都是空性的一部分,生与死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差别。如能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在生前获得解脱,这显然是对有所悟的人而言。杨小凯从基督教中对”的理解,而如从佛学中对的认识,在我看来,几乎是如出一辙。而佛祖说的净土,对我们来说,也存在一个的问题,领悟慈悲净土,进而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与人的差距,就看谁先认识生死。死亡是谁都无法逃脱的,死亡是正常的过程,能提早认识,就会更使你在当下尽享此生,更好地理解活在当下,放下那些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所有无用的东西,没任何意义和价值东西,影响你不快乐烦乱琐事,赶紧摆脱,由此广聚善缘,心存善念,拥有今日,把握今日

37,《浮士德》下

顺利看完,当然在读这本书的同时,还读了另外一本书。《浮士德》这样的文字巨著,实在有些读不懂,但被评论家誉为这是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说老实话,我读完《浮士德》上下后,基本是似懂非懂,但看完书后题解,可以说是基本看懂、看明白了,但还有很多不清楚之处。这就是我们对西方历史文化的很多人和事知之甚少。应该说是老老实实看完《浮士德》之后,再读题解,才明白的,但如只看题解,不读全书,一定对全书还是不懂。在阅读中,为了更好的理解《浮士德》,我在阅读过程中,还做了一些功课,如还看了对德国作家歌德的全面介绍,我还详细了解了此书的译者,翻译家钱春绮,还有一些相应的资料。这才顺利读这一文学巨著。我不记得是哪位大师说过这样的话:如能读还是先读了再说,即使当时看不懂,也要读完,只有读完才能考虑是否看得懂的问题。此书受教了。

38,《悠悠岁月》[法]安妮·埃尔塔

10月6日得知2022年诺奖文学奖获得者,颁发给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塔,这个名字从没听说过,也从未读过此作家的书。当得知去年人民出版社出过她的一本小说,可能是国内仅出过此作家的唯一的一本小说。我于是第一时间在网上去赶紧订阅。 没想到的是,没出一周,12日我就收到此书。收到此书,我特意看了一下版权页,此书印数是8000本,是2021年6月第一次印刷的,很显然,我现在拿到手的这本书,就是去年出版的这8000本书中的一本,可以说我是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清仓做贡献了。显然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加印此书,据说今年底或明年年初还会出版另外两部安妮埃尔塔的小说。这是本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回忆录,但是一本无人称自传,总体上看是用第三人称,但其实整部作品时而用他,或她,她们,或他们,我们。在我个人看来,安妮埃尔塔是近十年来诺奖获得者当中,小说写得最好看的小说家,其最主要的是,在这十年中,有好几位获奖者的作品都很难看懂,但安妮埃尔塔的小说虽然很前卫,但非常有情感,可能正是这样一位有情感的女作家,在充满人性的笔下,使得这样一本不像小说的小说非常好看。而且这本书是作者在快70岁的时候完成,实在是一本天才之作。谁都知道,法国女作家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那些为人所熟知的乔治·桑、波伏瓦、萨冈和杜拉斯,哪个人的作品和经历是白板一块?《悠悠岁月》作者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这个法国老太更不一般,70岁了,职业是教师,已经出版过十五本书,还身患癌症,可在她那岁月磨洗出来的沧桑面容上,看不出一点久病之后的体虚。说到自传,一个人要活到什么份上才可以写自传?换句话说,自传人人可以写,并非某个达官显贵的专利,问题的关键是,自传要写到什么份上才能吸引人、招人爱看,引得读者共鸣?

39,《癌症患者的疾病故事:基于一所肿瘤医院的现象学研究》作者涂炯

这本书是基于作者5年前在一所肿瘤医院的田野调查。主要是从医学社会学的视角来观察、研究癌症患者的切身体验,从而启发更多癌症患者应对疾病,也有助于对现行医疗服务的改善,以及对更多患者的人文关怀。客观地说,这样科普读物,国内不多。其实这样的读物对每一个正常健康的人都是非常有益的。只是现实中,更多的人愿意自我麻醉,更多的是自欺欺人。仿佛不了解这些,不知道这些,众病之王——癌症和肿瘤就和自己无关,就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似的。应该说这和我们长期没有科普文化,或者说不注重医疗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包括始终不断的医患矛盾、冲突及恶性事件,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不懂科学,不讲科学。在国外类似这样的科普读物很多,同时还有一思想家对疾病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如最典型的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完全上升到哲学的,社会的,人类自身等多方面的思考。对自身的了解,应该说我们远远不够,如何向内所求,我想可能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新冠疫情三年来,人们会由此展开对自身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这个地球上大概有四十万年多的进化,而我们形成今天这个样子,大概是在一万三千年左右形成的,而冰川时代之后,整个地球,人类进入一个大的格局,而人类社会发展最快,尤其是对科技的进步对人类贡献,其实也就只有250年。但人们更多的力量更多的是对外的探寻,而对自身的探寻远远不够,有可能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还不足90%,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宇宙,太需要的是认知了。

 

11月份

40,《胭脂与焉支》,郑张尚芳著

读此书,才知什么是学问。

41,《柳如是别传》上

看一本需慢慢看的书。终于明白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我想只有这样能使阅读慢下来,同时更体现中国汉文化。很多符号在阅读中有先入为主的引导。另,各种符号的运用,其实都是舶来品,中国传统汉文化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没有符号,主要靠语感,来断句。在我个人的写作过程中,我坚决不用感叹号,即使是问号,能不用都不用。在报社我值夜班的过程中,凡是版面上出现感叹号,只要是让我看到的,我一定删掉。即使遇到问号,我都要多问一下当班的编辑,那问号能删掉不?要用语感来体现问号。

42,《荜路维艰》作者 萧冬连

此书有几个朋友向我推荐,最后是魏加宁先生又特意和我说起此书,我特意查了一下,此书是2014年出版的,从出版周期来看,作者应该是写于中共十八大之前,或也就是写于2013年前后。总的来说可以看,这主要是近几年出版检查很严格,很多东西都出不来,在这一问题上,我是深有感触的。我出的书被删了又删。此书还算好看,当然也是很多东西没说透,但作者所遵循的他自己的一套逻辑,有他自己的解读,这也正是此书可以一读的价值所在。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在作者的一套逻辑里,就可以很好地去理解我们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是一路怎么走过来的,之间的摇摆,不确定性,党内的斗争,文革等等,关键是到目前为止,是否都看清楚了,我想这是关键所在。其实看清也没啥用,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自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只是看如何顺应了。

 

12月份

43,《柳如是别传》下

44,《魏晋南北朝》,川胜义雄著

全年共读45本书,能慢读,我都慢读,我不求快读,把读书的速度降下来,我不去赶着什么,只是想让读书占有我。面对就要到来的2023年,我仍以拥抱的心态去面对,我喜欢拥抱一切,无论是好是坏。借此,祝你新年快乐。新的一年,有更多的书等着我们去读。

 

图片摄于2022年12月29日,这是我中阳20天后,转阴第7日后,第一次去书店。

 

张志勇:资深媒体人,资深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