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人与动物怎一个情字了得!

——回应孙教授“请有资格的马老师批判”

 

尊敬的孙教授:

承蒙赋予我“有资格的人”评论“别样的寄托”一文,我有点诚惶诚恐。不过,我还是十分愿意就此发表“评论”。

的确,我对宠物、动物、万物有爱怜之心,看到有人以爱之情写“他/她们”,内心总是充满感激。所以,感谢孙教授在经年的笔耕中将宠物纳入笔端,并以“别样的寄托”为题,在曼妙的文字中娓娓地叙述宠物与人的关系。可是,作为您文章的阅读粉丝,此文却未打动我。以我之见,“此文”非您的上乘之作,其文字情感缺少以往的动人与动容。我的理由是:

一、孙教授自己没有伺养宠物的经历,难以真正理解“人与宠物的深层关系”。我个人认为,有些事是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得出某些结论。但是,宠物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直接的主观体验和自我体悟,得出了的结论常常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或者说是片面和肤浅。本文就有此种之嫌。虽然立意“众生平等”之美好,但折射出的情感却僵硬和牵强。

二、宠物是一个含有多类种的“集合概念”,通常除了狗之外,还有猫、马、牛、山羊、禽鸟、鱼虫之类的较小型的动物,甚至也有啮齿类的动物、大型爬行动物等等,后两种不具有普遍性。宠物是动物中的一个分类,属于动物的家族,(事实上,人类也是广义动物家族中的成员,只不过是处于生物链的顶端,强势的作用力掩饰和忘却了动物的本性)。由于他/她们在数万年与人亲密相伴过程中,在很多习性、秉性、成长性等方面与人类有了共情和相互的共生性,进而助力人类的进化与发展。

三、孙教授可能对人与动物的历史与现实,也包括文学艺术作品了解得不足够多。人与动物是自然界中不同的“类”,属于在进化中相互依傍的关系。人类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其他“类”做出的贡献,并在进化中,他/她们成为人类的亲人、朋友或助手。在这个过程中,狗、猫、马、牛、山羊对人类的帮助最大,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常常被看作是“家庭成员”。他/她们与人的亲密关系体现在多重的相互交织的情感之中,人类文明史上记录了许多这种情感的感人故事。

人类早期的“图腾”表达了人类与动物的亲属关系和精神指向。在西方早期的画作中(中国亦然),有关“宫廷”或“家庭”或“宴饮”或“劳作”或“自然场景”都有他/她们相伴的身影。文艺复兴之后,人与宠物同框的画作更具有普遍性。

工业社会之前,宫廷或者上流社会豢养宠物是普遍现象,更多的是与娱乐或休闲生活相联系;黎民百姓的家里也有猫猫狗狗、鸡鸭成群,或看家护院、或捕获硕鼠、或为餐桌之美味,呈现一派闲适而安详的生活场景。

在近现代,宠物在多元方面发挥了作用。近日看到英国首相府唐宁街十号的“首席捕鼠官”拉比猫的新闻,竟然介入了政治家的生活,“他开设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发表了对权力交接的见解”,吸引了全世界数亿的“粉丝”。拉比猫的尽职尽责不仅治愈了多少人因疫情而败坏了的情绪,而且他的忠于职守又励志了数不尽的人。宠物(动物)也是政治家们表达人性和政治宣言的组成部分。

我还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美国大片,在大难临头之际,中年女妇人见那只狗被洪水冲走的瞬间,毫不犹豫地跳下逃难的“诺亚方舟”去救“爱犬”。灾难面前,不仅表现了人的大爱,对“弱小”的不离不弃,而且也书写了人性之伟大!

根据英国故事而拍摄的影片《战马》,因为一匹战马出现在双方交战的战场上,而为了不伤害参战的马匹,双方都停止了炮火,战事被中止。影片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沉的爱,以及马匹对“化干戈为玉帛”的特殊作用。记得首映式时(2011年初)我正在伦敦,便去观看。影片感动了所有观影人,后来感动了全世界。这部影片的编者、导演和演员,以及影片中英俊而帅气的马匹共同演绎了电影史上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

还有家喻户晓的《猫与老鼠》、《唐老鸭和米老鼠》久演不衰,风趣、幽默、诙谐的动物们吸引了几代孩童们的眼球,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了生动而真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平权教育。

多年前,我在宠物诊所看到一对年轻的男孩救助的一只流浪狗,因血液病已生命垂危,正在为他实施“安乐死”。我问两个男孩,是因为没钱而准备放弃他的生命吗?男孩说,“不是。医生说,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尽管他很年轻。”我们面面相觑,共同把手搭在了狗的身上。狗儿,努力地睁开他的眼睛,眼神中有遗憾、有不舍、有感激。后来医生告诉我,俩男孩捡拾了这条狗,就不断地来医院为他诊治,但他的病无法治愈,提出“安乐死”的医学建议。这两个年轻男孩的义举在我眼里就是两个英雄。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丢失时,我和女儿情绪失控,嚎啕大哭,几天里不断地在家附加街区贴出“寻猫启事”,期待奇迹发生。走失的不是一只猫,那是我的家庭成员。

我的邻家女孩,十几年前入住这里,接棒养护院子里几只流浪猫的吃住。她风雨无阻,十几年如一日,上班前和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永远是照料那群“毛孩儿”。在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爱心人士,他们是默默无闻地为这个社会做出不凡业绩的群体之一,足以告慰神灵或心灵。人与宠物类似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了......

孙教授,在您的文中对朋友为丢狗而失态的描述:“我没有养过宠物,对她的心情谨表示‘理解之同情’,但总觉得不应该失态到那种地步。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世界那么大,人生比此更重要的事情应该多的是吧?”显然,你没有与宠物相识、相聚、相爱的体验与体悟。用曾国藩“每临大事有静气”之句,既不合时宜、不合事宜,也与此句的原意有违和之感,甚至会引起“铲屎官”们的哀怨。

宠物,不仅给人类以情感慰藉,他/她们还改变了人性中之恶习,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属性、形而上之原则、历史演进中的关节点,也成为检验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尺。当今我们对宠物、动物、万物理解的失察、失聪、失智,是如今人类遭到来自整个大自然界报复的因素之一。(即使用1000倍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微生物,人类也别瞧不起它们,它们同样具有强大的反击力。)

如果我写“人类史”或“农史”,他/她们一定是我最想“记录历史”的对象之一。

以上,为一孔之见。谢谢孙教授嘱我“批判”的美意,也谢谢孙教授海涵。

马惠娣

2022728

 

补记:孙教授看到“评论”后,不仅海涵,而且还要酒肉招待我一次。还嘱我把他的文章连同“评论”(他称是批判)文字一并发表。遵命了!

孙老师学识渊博、思想深邃、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且文字优美。发表的散文、随笔、游记、人物速写之类的文章令人赏心悦目,遂成为欣赏他的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概因我们私交好、共识很多,这个“批判”带有私人性质,也有我即兴的情绪,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我的思考很本位、很主观,苛责了孙老师,毕竟他没有与宠物密接的经历。孙老师的度量和涵养增添了我俩交往的又一段佳话。

我的一位老领导看过后,写了这样的评语:“你说的言之有理;孙教授也从谏如流。都好!”

 

附录孙老师的文章

 

别样的寄托

原创 孙天胜 兰陵散人 2022-07-26 15:29 发表于上海

这样一个题目十分朦胧,我原本是想写“养宠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但又怕用词敏感引起异议,权且起了这样一个别致点的名字。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门打开,西方人饲养宠物的习俗也跟着传了进来。这倒不是说以前国人没有宠物饲养,而是之前的饲养无论从数量种类还是从饲养者的社会阶层来看,都远远无法与今日相提并论。习俗渐染,星火燎原,现在全国在世的宠物恐怕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只是除了一些大城市要求登记比较严格之外,广大的中小城市,大面积的农村乡镇,根本无法统计也无人统计。

现在的宠物饲养,占优势地位的无疑是犬类,其它的种群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这里不去计较它千千万万的品种,只想讨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养宠物呢?

我想,恐怕不会“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说法”,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且让我这个从不养宠物的人来分析分析,也许比他们更清醒。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宠物饲养者的心态大致有这样一些:

一是精神的慰藉。家中人口稀少,老来少人做伴,养一只宠物狗,有一个活的生命在自己身边转悠,跟它作些彼此或听得懂或听不懂的“对话”,花一些时间带他遛弯散步,花一些精力伺候它的吃喝拉撒,来寻求些孤独时的安慰。这样的人群,能占到百分之二十么?

二是借养狗促进自己的健身锻炼。平日里比较懒散,但又知道筋骨需要活动,那就养一只宠物犬吧!早晚都要出去遛遛,让它借机去方便方便,到外边去见见世面,省得老在家里瞎汪汪。自己则也借此活动活动身子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样的朋友能占个百分之十?

三是许多年轻人很喜欢宠物。有的觉得猫猫狗狗可爱,有的觉得跟宠物建立情感关系比跟人简单,还单纯。畜生道比较执着,不像人三心二意的,在人看来这是个优点。宠物眼里基本就你一个,主人在它心里非常重要,然后你就全心全意对待它就行了。有的宠物活那么多年,眼里基本就三件事:主人,吃的,和追逐猫咪或小蝴蝶。

四是为了给孩子做个伴。独生子女家庭,大人工作忙得手脚朝天,孩子却缠着你讲故事做游戏,养一只宠物犬吧!分散一下注意力,孩子又多喜欢小动物。

最后一类,是有些控制欲,在当今的社会中无法也无处实现,便借养犬来寄托,满足自己控制世界的欲望。小的时候被父母管着,上学后被老师校长管着,上班了被单位领导管着,下班回家被老婆孩子管着,缺乏身心的自由,缺乏管控他人的条件和能力,那就养个宠物狗吧!没钱养个便宜的,有钱就养个名贵种,既能排遣被他人管控的郁闷,又能释放不自由的心灵——这部分人又该是占了多少?不知有没有社会学者愿意就此做点研究。

至于有人说,我养宠物的目的都不在你说的范围之内,这个我肯定相信,你就算是那百分之五怎么样?

从前农村养狗,都是为了实用,用来看家护院。人说越穷越怕偷,狗的听觉比较灵,对主人又忠诚,每遇大事,它会一马当先。现在还有一些土豪,养了一些烈性犬,也是这一目的。不过绝大多数人,已经超越了实用的层面,进入了精神需求的层次,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吗?

人生在世,只要精神健全,总会有些寄托。曾见一河北学者写的一本厚厚的学术专著,书名就一个字:《寄》。有人寄情山水,有人流连风月,有人寄情功名,有人热衷利禄,这个世界因而显得丰富多彩。如果大家都像法国哲学家萨特那样,连诺贝尔奖那样世界知名的奖项都拒绝去领,世界未必这么好看。我当然不是说萨特的坏话,相反我对他十分崇敬,其实萨特的拒领也是另一种“寄”,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希望这个世界上芸芸众生的“寄”越多越好,只要你不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安宁。

曾经有一个朋友的朋友,与朋友一起到外地游玩,正在兴头之上,忽接家中丈夫电话:宠物犬不见了!只见她顿时花容失色,一边数落丈夫的不是,一边催促他赶紧寻找,同时几近痛不欲生,对大家的劝慰充耳不闻,在一众人等面前黯然失态。游玩的心情已是荡然无存,还嚷着立马要坐车回家。好歹在大家的劝说下吃了午饭,到了下午,家中来电,宠物犬回来了!只见她捧着手机,喜极而泣,几近声泪俱下……

我没有养过宠物,对她的心情谨表示“理解之同情”,但总觉得不应该失态到那种地步。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世界那么大,人生比此更重要的事情应该多的是吧?

 

我们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你可以把一个生命当作自己情感的寄托,但同时你也应该“泛爱众”。佛家有“众生平等”的理念,西人有环境伦理学说,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灿烂的辉光,是不是应该普照到每一个众生的头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