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百名北大学子为孙小礼老师庆贺九十华诞

(2022年7月10日)

“敬贺孙小礼老师九十华诞”近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孙老师的近百名弟子和门生通过线上和线下表达了对孙小礼老师九十华诞的庆贺。

 

(2022年7月10日上午中国科技会堂206会议室)

 

每个人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用质朴、动情、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一件件过往的故事。高度评价了孙小礼老师对自然辩证法、科学思想史、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等诸多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倾一生殚精竭虑于“科学与社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度评价了孙老师治学严谨、文理兼容、学科交叉、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教学风范。高度评价孙老师一生追求科学和革命,在学术上和精神上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传播科学、求实创新、正直做人、学识广博、情趣高雅,以及对后学们所产生的影响。大家都特别动情于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孙老师所给予的各种关照,来自学业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心理创伤上的、缺医少药上的、财务支出困难上的,在等等方面,大家做了深情的回忆。

孙小礼老师历来为人为事低调、平和、淡然,早在十年前的八十大寿,便被她拒绝。这次大家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孙老师才勉强同意举办一个简约的仪式。每个弟子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孙老师的祝福之情。

 

(孙老师即席发言对大家表示谢意和祝福)

 

我与孙老师亦师亦友亦母长达四十四年,其情难以用语言表达。特意制作了“影册”简要地介绍了孙老师人格魅力、顶流学问和她的书籍对我成长进步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可谓往事历历,难掩心潮起伏,最是动情之时,偶得几句小诗,聊表知遇和精神养育之恩。

 

為孫小禮老師九十芳華習作小詩

素心不曾泯,

師恩駐胸襟。

秉燭照夜明,

樹高翠成蔭。

 

化雨潤綠葉,

蒼松佇清芬。

千枝桃李處,

落英滿園馨。

 

馬惠娣

(2022年6月6日)

(我祝福孙老师“芳华永驻”)

 

 

附录:孙小礼老师简历和主要学术著作

1932年,孙小礼出生于沙滩——老北大一院(红楼)与三院(法学院)之间的北沿河42号,她沿袭了父亲的姓,母亲的名。他们一家三代都与北大有着不解的缘分。外祖父顾栋臣曾参与创办京师译学馆,并先后担任译学馆、京师大学堂教习,主持过庚子赔款的留美考试。父亲孙百英十四岁时考入译学馆,二十岁时成为北大法律门第一届学生。姨夫陈翰笙,北大教授。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孙小礼又跟随家人从南京逃难到武汉,再从武汉逃到重庆。

1939年,母亲给她报名柏溪小学一年级。

1953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留校,先后在数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和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任教。1958年10月到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学习,1960年10月回北京大学为理科五、六年级开设自然辩证法课.1961年任北大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组长,为哲学系学生和马列主义夜大学的理科教师讲自然辩证法课.1977年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编写高等院校自然辩证法教材.1986年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数学文化、科学方法论、科学与哲学、科学与社会等方面取得诸多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为学术带头人。

孙老师主要学术著作

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科学与社会”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

主要代表作:

《自然辩证法讲义》(主持编写)、《数学·科学·哲学》(1988)、

《科学方法论史纲》(1988)、《人·自然·社会》(主编,1988)、

《数学与文化》(合编,1990)、

《方法的比较--研究自然与研究社会》(主编之一,1991)、

《方法论》(主编,1993)、

《超越时代--哲人科学家莱布尼茨》(合著,1997)、

《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主编,1995)、

《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主编,1997)、

《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主编之一,2000)

主持编写的《自然辩证法讲义》(1979)创设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基本学科构架;

主编的《自然辩证法通论》(1992-1999)对我国20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成果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主持编撰的《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丛书》(14种,1987-)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