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古风依旧,太极悠然——谈谈台湾的太极拳

朱效民

北京大学哲学系 /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201712月至201812月,我第二次访问台湾大学,期间有幸对台湾的太极拳进行了一些实际的了解和具体的交流。

 

“你怎么知道人家里面是咋走的?”

台大体育馆里有很多太极拳培训班,学员主要是本校教职工,同时也对校外人员开放。一学期交1000台币(约合220元人民币)就可以任意参加大部分培训班的太极拳课,但高级班是按月收1000台币。我同时参加过台大3个班的学习:两个普通班偏于套路、基本功练习,一般由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打拳和练功;高级班侧重推手、发劲训练,老师多数时候挨个儿给每个人进行指导。

培训班上的学员多的有二、三十位,少的有十来个,上课时气氛融洽,老师都很平易近人,一堂课中间总会询问几次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候到操场草地上练习,学员或两两组合推手打轮,或独自站桩、盘拳,或三五成群交流一下练拳体会,老师也不时讲一些太极拳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那氛围更是轻松愉悦,青草依依,微风习习,其乐融融。

看杨澄甫先生的拳照,手掌直立竖起与小臂几乎成了直角,而他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郑曼青在台湾却又独创性地提出“美人手”的概念,即手掌沿着小臂方向自然伸出,要非常放松,不许手背上的血管暴露出来,从而达到气血通畅之目的——这也成为郑子(郑曼青)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有一次,我特地问老师,根据美人手的要求,杨澄甫竖起的手掌岂不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老师淡淡地答曰:“你怎么知道人家里面是咋走的?”

这让我颇有点醍醐灌顶之感,是啊,太极拳大动不如小动、外动不如内动,不管是以外带内,还是以内催外,重要的是内部的通畅顺遂、神满气足,高手更是举手投足皆太极,无须斤斤计较外在的形式。我在台北科技大学还参加过一个时中学社的郑子太极拳班,该班的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低,不重要;沉,才重要。”意能中和,形自超逸,行为悦目,神为赏心,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大师的风范啊。

 

“你学这么杂,怎么能学好我的太极拳!”

高级班的师傅年逾七旬,十分健谈,经常和我交流两岸的历史、文化、军事等话题。一次聊起太极拳,告知他暑假期间我同时参加了4个太极拳班的学习。本以为会得到一句表扬之类的话,诸如“挺热爱我们台湾太极拳的嘛”,没想到老爷子把脸一板:“你学这么杂,怎么能学好我的太极拳!”——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他话中的“我的” 二字,这太极拳果然是法无定法、“十人十太极”啊。

另一回上课前,老师傅挺神秘地招手把我叫到一旁,说要传给我一句秘诀,我受宠若惊,赶紧抓过纸笔一字一句认真记录下来,此处不敢藏私,公布出来与广大太极爱好者共享:

“所谓发劲者,即非发劲,是名发劲,我若做是念,我在发劲,即不名发劲。”

听的我一头雾水,问师何意?答曰,此话仿自《金刚经》,具体意思他也说不太清楚,自己练拳慢慢领悟即可。“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太极之道非强求可得也,还是随缘吧。

该高级班在台北一所中学还有一个专门的推手发劲训练场地,承蒙师傅及学员的美意,我去观摩了3次。推手场地设有几个可以调整角度的“门板”一样的设备,前面铺有厚垫子,可以在不同的距离上把人发放到“门板”上,发劲时冷脆刚猛,并以声助威,颇使人震撼。这类推手训练设施我在北京多个传统太极拳场地从未曾见过,可见台湾对推手技击的重视,该高级班学员私下也挺自豪的告诉我,他们是台湾“最能打的”太极拳。

 

太极拳乎?太极操乎?

2018年秋季,我还观赏了一场在台北小巨蛋举办的“第七届世界杯太极拳锦标赛”,偌大的体育馆里分出了6个比赛场地,我围着场地转圈看了一下午的比赛。该时段都是套路比赛,还有不少外国选手参加,不出所料,基本上和大陆的太极拳比赛类似,即动作幅度越大、难度越高则得分也越靠前。冠军者均是分脚过头、蹬脚上肩,期间还有一些高难度的跳跃动作,确有西式体操“更高、更快、更强” 之美,但显然有违传统太极拳“起脚不过腰”的攻防兼备的技术规范,也与中正平和、守中用中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回来问在台大教太极拳课的一位教授:“不是说台湾很好地保留了中华传统吗?怎么你们的太极拳表演也同样是体操的路子?”教授笑呵呵地答道:“这都是跟你们大陆学的啊,1990年北京亚运会以后就逐渐变成这个样子了。”

 

“温和是一种力量”

相对于西方体操崇尚不断挑战动作的高难度,给人以“刀尖上跳舞”的惊险与刺激,太极拳给我们带来的则是中正安舒之享受:如沉稳内敛、静如山岳;随形就势、虽缓则圆;外柔内刚、中和含蓄等等。2018年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我看到一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柔和、安详的面容和目光却透露出坚毅、不屈的形象和品格,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与洗礼,画像下的解说词画龙点睛般地描述出了孙中山先生的领袖魅力:“温和是一种力量”。

是的,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之人类极限运动相比较,传统太极拳的沉稳、缓慢、柔和何尝不同样是一种美、一种力量。太极拳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的动作;纯任自然、周身一家的气质;日久出天然、随意见天真的神态;阴阳相济、柔中克刚的中庸之道,无不尽显大雅风规,给人带来轻灵超逸、一片神行的中和之美及精神享受。

 

台北社区也练24式太极拳

访台期间还应朋友的热情邀约,参观了一个台北社区太极拳的晨练活动。与北京公园里的健身太极拳活动比较相似,参加者多是上了年纪的退休老者、并以女性居多。先是热身准备活动、然后练几个套路、再后太极刀、剑、棍依次登场,真有点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高手果然在民间的场景。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太极拳套路练习中除了郑子37式以外,居然还有大陆版的简化24式,可见24式太极拳的传播真可谓深入人心、无远弗届。我好奇地问他们既然会打37式了,为什么还要练简化了的24式,答曰:大家都挺喜欢24式的,就不妨一起练一练——听上去颇有些“技多不压身”的意味儿。

 

    “我需要重新认识太极拳了”

20196月,在台湾大学开设太极拳课的方教授专程来北京考察民间太极拳,我和朋友带他分别参观了紫竹院公园、元大都芍药居、陈式太极拳馆、北京武协、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几个传统太极拳的练功点。通过实际的推手切磋,方教授有了不少新的切实体验和感悟。

对于芍药居的太极揉手方教授印象尤其深刻,民间师傅“手极轻而彼不得动焉”的真实功夫令其心悦诚服,也颠覆了他对太极拳的以往认知。在随后的聚餐聊天中,方教授很认真地说:“我需要重新认识太极拳了”——这无疑也反映出当今学院派太极拳与民间太极拳相互之间存在的隔阂与鸿沟。这位台大教授能够走进民间太极拳深入交流、虚心请教,其开放、谦逊、真诚的心态令人敬佩。

 

“倒干净,坐下去,享受生活”

    这三句话是一位台北的太极拳师傅送我的临别赠言,他曾略作过解释,当时印象并不深刻。随着我练习太极拳的深入和感悟,慢慢也有了一些体会。

“倒干净”:太极拳也被誉为“文人拳”“哲人拳”,理解太极拳需要一个文化范式的转换才能进入太极独特的思维和习练范式,生搬硬套一些所谓现代、前沿的科学理论解释太极拳可能反而会画蛇添足、缘木求鱼。“静则能感,虚则能受”,学太极拳者,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抛弃以往的惯性思维,以澄明、虚静之心接纳太极拳。

 “坐下去”:俗话说太极拳要坐着打,上面要立身中正,下盘要沉稳灵活,通过“坐”使上下贯通,腰胯成为全身运动的中心,达到周身协调成一家的目的。从而实现一动而无有不动,太极不用手,却浑身皆是手的既整体和谐、又处处灵动的效果。

“享受生活”:太极源于生活,许多太极拳的动作源自日常生活,太极拳并不推崇“更高、更快、更强”的极限之挑战,而是走中庸、自然的平和之路。“日久出天然,随意见天真”,练到高处,生活无处不太极,太极之理,圆融无碍,“举手投足皆太极”, 修身养性在其间,道亦寓其中矣。

没有想到的是,回来后约一年,居然传来这位师傅因患急病而突然去世的消息,惊愕悲痛之余,谨以自己对该师傅这三句话如其人、大道至简的临别赠言之实践感悟作心香一柱,权为纪念吧。

 

    传统太极拳师傅参加博士论文开题

我参加的台大3个班的太极拳师傅相互之间是师兄弟、师徒的关系,一位是物理系教授、一位是体育系老师、一位是退休的企业员工。体育系的老师正在写博士论文,主题即是太极拳,按照台湾大学体育系的要求,博士论文开题需要一位相关主题的实践技术方面的专家。他申请自己的太极拳师傅,即那位校外退休老师傅参加开题报告会。但后者因为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学术职称,按照程序规定,需要再额外请3位相关专家写专门的推荐信,以证明其专业技术(即太极拳)的水平。

该体育系老师邀请我写一封推荐信,我在惊讶之余,不免感叹台湾大学的学术殿堂居然还保留有传统太极拳的一席之地。我随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经历和切身体验,尽可能认真客观地写了这封推荐信。部分内容如下:

因缘际会,2018年暑假开始,我同时参加了台大校内外4个太极拳培训班的学习, 主要包括杨式和郑子太极拳。让我惊喜的是,台湾传统太极拳相对更加纯正,而且较少受现代教育制度的制约。

如果说大陆与台湾太极拳有什么共同的缺点的话,那就是传统太极拳大多是小圈子里纵向师徒之间的切磋,普遍缺乏横向、外在的交流。本人在北大也曾试图请传统太极拳师傅来做讲座,在申请场地、演讲费用时被相关行政部门以演讲者没有“学历”、“职称”而一口拒绝,毫无商量的余地,让人不仅扼腕叹惜:我中华自己的优秀传统竟被所谓现代教研体系拒之门外。

台湾大学如果能够聘请XX老师以运动实践技术专家的身份参与学术活动(当然这同样需要严格的程序审查和同行评议),我想意义十分重大: 一则,促进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学术的平等交流,使两者互通互惠;二则更具标志性意义,那就是敦促现代教研制度对自己文化的传统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保留一些“温情和敬意”(钱穆语)。这也将对太极拳的两岸交流、走向世界、甚至纠正现代科学文明的一些极端性具有标杆意义。

 

古风依旧,太极悠然

时中学社的郑子太极拳班每周六上课前,都由大师姐领着学员排好队一起向老师鞠躬并齐声喊:“老师早”, 结束时再带着大家一起鞠躬说“谢谢老师”,老师每次也鞠躬还礼。台大的高级推手班,每位学员进来后都一定会先走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问安,然后才放下背包,开始练拳。在其他班,学员提问前都同样会先礼貌地请示老师,得到允许后再阐释自己的问题。师生之间颇有在大陆已经较少看到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

4个班的老师几乎都对老庄、佛经、中医等与太极拳在哲理上的相通之处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在教拳过程中一些源自上述经典的文言文经常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使深奥的太极拳理不仅与悠远的古老传统合璧,而且常常取得令听者耳目一新、境界全开的效果。

在台北徒步,无论是在城中的社区墙上、还是山里的景区石壁上,以及各种纪念馆展览的书法条幅中,时常都可以看见《心经》《金刚经》《道德经》等相关内容,其中不少名言佳句均是太极拳老师们时常引用的。台北庙观甚多,一些对联常常空灵清逸,引人神往。比如一次登观音山的硬汉岭,下山到巴里途中经过一座无极宫,大殿柱子上有幅对联:“无为大道守纲常,极致玄功开觉路”。当时似有所感悟,赶快抄录了下来。这般古韵悠悠、大雅风规的环境,从世俗生活、到自然美景、到宗教圣境似乎皆与太极拳之随时修身、悠然养性、本自圆成相通相融也。

 

返京前,台湾拳友有的送我郑子太极拳书籍,有的特地把他们练习的杨式太极拳拳谱打印相赠,并嘱我继续好好练拳。我把台湾的拳谱复印给了北京一位杨式汪(永泉)脉的师傅,他看后说道:“与我们打的杨式大架85式没什么两样,只是文字是繁体字而已。”

 

致谢:本文作者访问台湾大学及本文写作得到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

 

    注:本文发表在《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