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全家福”中的乡愁

——读钱江先生的《一次别离》

马惠娣

(2021年4月8日)

 

清明之际,收到长沙“拓荒书屋”主人钱江先生寄来的一包书,看得出都是经过钱先生慧眼的精挑细选,都是我喜欢的书。其中一册封面素朴的书,书名《一次别离:我的父亲、母亲》吸引了我。

这是一本以图片为主、辅佐与文字说明的家庭传记,辑录了钱江先生家庭的百年史。钱江先生整理了家族谱图,口述了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书中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家庭照片,其时间跨越近百年,既涵括钱江父亲与母亲的一生,也见证了这个家族枝叶纵横、根深叶茂的历程。

据钱江先生介绍,当年拍摄一张全家福照片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根据一份老长沙照相馆的资料显示:“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沙照相四寸、半身照光洋一元,全身照八角。新中国之初,寸照0.38元,2寸0.72元,3寸1.38元。”而钱家第一张全家福,父母和第一个孩子的照片则摄于上世纪30年代末,照一张照片的资费相当于买一栋房子的千分之一。而后,每一个孩子出生,每一年家庭团聚,几乎都要去照相馆拍张全家福。在长沙的庐山照相馆、大同照相馆、云芳照相馆、凯旋门等处都留下了他家的印迹。

钱江先生说,父母爱照相也许是出于喜悦,也许是对生活与生命仪式感的追求,也许是想要留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瞬间记忆。在所有被展示的照片中,一家人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站在一起。时光荏苒,当父母离去后,那些美妙的瞬间还能被打开、被讲述、被铭记,仍然可照鉴出可触摸的、多彩的,也是沧桑的历史。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家庭始终没有一张完整的全家福——父亲、母亲和七个孩子在一起的照片总是缺少年轻的钱江。个中原因令人嘘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作为长子的钱江,因为一场未经批准的冒险国外求学之旅,被判刑、劳改。长达十几年与家人分离。后来他虽出狱,一家人却无心再入照相馆留下“全家福”合影。两年后,母亲离世,枝叶繁盛的家族,终究无法在一张照片上完成重聚。2007年,父亲以98岁高龄谢世。可谓“一次别离”,竟成“全家福”的永远憾事。

书中的照片以年代为轴,让渐行渐远的父母、兄弟姊妹跃出画面。曾经的历史、曾经的年代、曾经的生活、曾经的成长萦绕于脑际。让你看得出神入化。

最早的一幅照片是父母于1938年在长沙的结婚照;后来父亲有幸被举荐到顾毓琇(1902年-2002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家做工。因为钱父出色的工作,几年后被推荐到交通部上海工务局技术人员训练所进修。此间钱父学习了德语与英语。

有一页记述了钱江父亲于1943年被当时的“交通部川湘联运处”的“委派令”原件复印版,记录了“父亲被任命为川湘联运处泸溪检修所所长,月薪180元”。父亲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半年内跑了九趟,没有运过一次私货”。由此可见钱家之父人品端正、清风两袖。父亲的勤勉与勤奋,于七十多年前为他的家庭购置了“钱家公馆”。

钱江先生现在的夙愿是在父亲当年购置的地产界内将自己的“拓荒书屋”面积扩大,以父亲的名字建造一座图书馆,让珍藏的好书服务于社会。尽管钱江先生如今已是八秩之年,却依然带着狂狷之气,营造书香芬芳的“拓荒书屋”,以福荫子孙后代、街坊邻居、学人同道,让他居住的老街区更有文化品位,让下一代记得自己成长的家园,留下更值得思念的乡愁。

这册《一次别离:我的父亲、母亲》制作相当用心,每帧照片都有文字旁白,述说背后的史实与故事。难能可贵的是,有多幅当年的“文件”、“票据”、“信件”、“当年记载的文字”等等被复制下来,作为每一幅照片的“注释”,这些照片生动起来。乡愁,令人肺腑起波澜。

我好生羡慕钱江先生竟把家族照片搜集得如此完整。可是在过去的百年间,每一个家庭都经历了无数个多舛的国家命运,哪一家不是把这些“罪证”先先后后毁掉了。钱江父亲和钱江肯定都是处惊不乱、思想缜密的人,因此留住了这些宝贵的史料。

钱江先生说,还要感谢长沙的“家谱图工作室”,他们专事“口述传记”、“照片修复”、“手工相册”等等业务,助力每个家庭留住个人史、家庭史、家族史,汇聚成中华民族的大历史。是呀,大历史都是由涓涓细流的个体、家庭、家族史汇聚而成,由此更见这册《一次别离》出版的意义。

钱江先生有一儿子,钱小博,多年前赴法国巴黎读艺术学科,现就职于“卢浮宫”做讲解员,出色的专业成就,让小博收获了许多法国荣誉。这是家传的力量,是中华文化的个体延展,是钱江先生的最好“作品”。

我是在几年前参加长沙的一项活动过程中而偶识钱江先生。尽管,那次在“拓荒书屋”停留不到十分钟,钱江先生却领我参观了他的“书库”,看到了钱江先生经年付出,而收藏了大量的古旧书籍,那套完整的《新华文摘》,不知出版社自己是否还拿得出来?钱江先生知道我是人文学者,时常把珍贵的、亲自淘来的、闪着“思想光芒”的“精神食粮”寄给我。翻开每一卷书,我都在心里慨叹:钱江先生好眼力!什么根基铸就了他对文字有这般的品位与格调?

当我看过这册《一次别离》之后,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钱江先生既有父亲的身影,也有家传的力量,更有钱江一生未尽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