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
忧心教育,不仅于此! ——兼及“第三届未来全球教育峰会”(GES)参后感 (2019年12月12日) 马惠娣
最近有幸应邀参加了第三届“未来全球教育峰会”(GES)。主办方很权威,有北京名牌大学、有国家主管教育的学会、基金会等。主讲嘉宾有大学校长、学会理事长等,也邀请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计划合作与协调局局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等等。约千人出席大会,可谓盛况空前。大会声称以新的洞察与思想共鸣,探讨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以应对影响未来前景的全球教育挑战。
“未来全球教育峰会”(GES)大会现场
一 两天的会议,“教育产业”的各路神仙们才是主角,多家教育企业赞助了会议。各类培训机构、新的课业设计、“万物联网”等等蜂拥而至。每一个演讲、每一串数据、每一段视频都告诉你5G之神可以促进教育均衡、平等、公正、开放。消费教育吧! 我长期研究和关注休闲教育,不能不对当下的教育投以更多的关注,当然,也希望了解当代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在会上,知道了5G不是4G+1G,而是技术的升级换代——5G等于比之前是马路宽了十倍,时延是以往的十倍,下载速度快了十倍,达到“万物互联”(IoT),一百万个场景都可以连在一起,无限可能呈现出来,比如校园、老师、学生、家长可以同时被覆盖,并在AR和VR技术下真实呈现,每个学生的足球、衣服、鞋子等等都可以安装芯片,学生的手腕都可以佩戴5G手环,即时采集得到各类信息,等等。知道了5G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将会发挥的作用,对传统教育形式、学习科目、教学手段、课堂场景等等将带来强大的冲击;未来职业人才市场的变化等等。特别是在保障“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终生学习”、“开放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些听起来都生动美好!也惊异于未来教育将与5G绑定在一起。 无疑,人类社会正处于技术大变革的时代,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5G还未全覆盖呢,6G已经上路了,是否还有7G、8G?!人追逐技术的热情越来越高昂,人正在变成制造技术的魔王。但是,前面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似乎是杞人忧天!
二 我缺少理工知识背景,面对铺天盖地的5G将产生的技术后果与社会后果不无担忧。 人文学者当然忧虑人与人性在科技面前的“两难”与迷茫,比如,现代文明——希望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欣赏美的能力更强、与自然的关系更友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劳作与休闲的平衡关系更有张力、教育手段更符合人性。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很糟糕——严重缺乏自由时间甚至压缩睡眠时间是普遍现象,从胎教、早教、幼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惨烈竞争到“高考搏杀”,致使各类商业培训、辅导班、培训班、兴趣班、学前班、“亲子教育”等迅速崛起,满大街“为了下一代”的广告铺天盖地,既掏空了家长们的“钱袋子”,也让繁忙不堪的他们每日都处于焦虑之中。 “分分分,孩子的命根”不仅被美其名曰为“最公平的竞争”,也成为当今“人才标准”、“创双一流”和“教育业绩”的试金石。为了提高分数,绝大多数家长(中产阶级家长是主力,普通阶层也勒紧裤腰带)不得不选择“一对一”(一个老师辅导一个孩子,收费少则几百/一课时,多则上千/一课时)。孩子、家长,甚至整个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包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情感成本、健康成本、人性成本。 据说,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选择“一对一”的企业去就职,各学校优秀老师都被“商业教育”高薪挖走。甚至教课的老师在课堂不讲核心知识点,而是鼓励学生们去补习班。 过去二十年,国家虽然为孩子们“减负”制定了许多“指导意见”,结果却是孩子们的功课负担越减越重。是教育部门失效、方法失当、制度不利、结构有害、标准失调、价值误导?这些问题得好好研究,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 据透露,有关教育部门正在规划或布局未来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模态化、系统化等等,以实现未来教育的均衡、公平、包容与开放。但不知是否考虑到了“差异化”、“公共性”、“隐私性”、“技术伦理与人性伦理”、“兴趣多元”、“人才结构多元”、“教育究竟是依托于人,还是依托于技术”等等问题。关键问题是,5G真的能在均衡、公平、包容发挥作用?教育的核心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之业,高超的技术能代替吗? 三 “教育忧虑症”导致许多家庭不得不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多数孩子最后都变成“香蕉人”(即两种文化无法融合)。过去他们是“海归”,现在变成了“海待”。 当然,中国传统中“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后世影响很大,每个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可是哪个社会也不可能仅仅由龙、凤组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界,既要有大树,也要有灌木乔木;既要有鲜花,也要有小草;这既是生态多样性,也是符合主客观进化的规律。对此,我们的社会氛围依然传统、守旧、固步自封,背离教育“读书育人”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天性、开发趣性、培养个性、完善人性、增强知性、确立独立人格,让不同材质都成“才”或“材”。怎么能“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怎么能“都早教”?怎么能“都上独木桥”?整个社会极尽苦力!哀伤在大家争先恐后地“揠苗助长”中,壮大了商业(商家)在教育中的地盘! 教育是顺其自然的,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材施教”、“有类无教”、“教学相长”等等理念与路径。教师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园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者,传道解惑授业”。所以“尊师重教”育化了“礼仪之邦”。而如今,教育群体的变异将是多么可怕!有人说:“教育管理官僚化,大学教育迷茫化,中学教育功利化,小学教育超前化,老师授课金钱化。”不是现实吗? 教育产业在中国大行其道,需要拷问教育主管部门的作为,拷问教师的职业操守,拷问家长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当然,也要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局面? 教育产业的大佬们当然不希望这种局面的改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未来人的前景真是岌岌可危。
四 如今,科技正成为社会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区块链”、“大数据”、“万物联网”、“智能社会”编织的技术织网中犹如“笼中之雀”,难以插翅飞翔——人被科技的海洋淹没了,人性也被异化了。强大的技术控制了人,人的危机正在来临! 西方思想家提出“教育应是以人的休闲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的轴心”的形而上学学说,是对英语Leisure(休闲)文化内核的传承。至今欧美国家仍坚持快乐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虽与之有所不同,但还是主张“寓教于乐”、“乐教乐学”、“劳逸结合”,知道“在玩中学”的极其必要性。总结出了“揠苗助长”、“急功近利”、“欲速不达”的教训。 5G来临,意味着手机将以“更高、更快、更强、更酷”吸引人的眼球。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手机拥有量1.12部,总计有15亿个手机。而“手机控”、“手机依赖症”、“手机全天候”正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威胁,正把人带入“娱乐至死”的境地而不自知。 一个个“抖音”、“快手”、“直播”、“微视”、“微信”、“专家直播”花样翻新地出现,以技术手段裹挟着不完全喑事的孩子们沉浸其中,不仅夺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休闲生活,而且远离了接受大自然抚慰的空间。 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当他们高中毕业时,百分之八十都带上了“眼镜”,有相当多的孩子成了手机或网络的“依赖症患者”、“社交恐惧症者”、“焦虑症者”、“拖延症者”、“剁手党”。近些年青少年抑郁症的患者激增,而且患者年龄越来越小。不仅如此,许多成年人也成为手机的“俘虏”。 5G来临,将带来新一轮更换手机的高潮,也就意味将制造大量的“电子垃圾”,由此对环境的破坏怵目惊心!资料显示,中国人更换手机的频率为8-12个月,也就是说每年都会有近8000万部旧手机被淘汰。然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无污染地拆解和处理手机,大量的废旧手机混在普通垃圾中,或被掩埋,或被焚烧,其释放出的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和土壤,对环境危害极大。科学家说,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都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等特性,可在环境中长期存留和不断向四处扩散,沿着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链传递并富集,最终可导致癌症、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受损等问题,这些危害一旦出现,很难逆转。“一部手机的更新”将带来连锁的环境灾难,包括人自身的灾难。 5G来临,“人-机大战”中,看到了阶层的分化、强化;劳作方式的差别越来越大、劳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劳工的时长越来越大、教育壁垒越来越大、人才模式越来越固化、人的心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技术的“双刃剑”正悬在我们的头上!
五 “休闲教育”已经鼓吹了近二十年,收效甚微。不过,我依然坚持这个理念。 休闲与教育一脉相承,我们可以从英文休闲(Leisure)一词的演化中看到这样的思想脉络。英文“Leisur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希腊语中“休闲”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具有“休闲”和“教育”两方面的意思。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表明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即依靠知识、教养、品行、美德、智慧、勇敢给人以内在力量。 休闲教育的目标是:①培养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②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③决定个体目标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④合理运用闲暇时间的能力”。 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4-6岁的幼儿多玩耍,可以聆听童话、儿歌、神话、学音乐等。6—13岁青少年儿童学会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还要通过音乐、游戏、仪表、宗教和跳舞等活动控制他们的粗野和不守规矩。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进入社会做劳动者。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必修课,20岁至30岁的人需要哲学。所有教育内容,都应体现在“勇敢、快乐、智慧、道德“四德合一”的人格中。这个传统在西方延续至今。 在当今国外兴起的“隔年学”(gap year)实际上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创造,更符合现代人成长的需要。很多高中毕业的孩子对此做出选择,他们认为,通过一年的社会学习(旅行兼做社会志愿者),可以了解更多,然后再确定未来的学业方向,带着兴趣和问题学,其效果会更好。在德国等一些国家教育体系中设立专门“奖学金”,鼓励“隔年学”。我在多个国家中遇到过多个这样的孩子。
六 不过,这次会议还有些话题值得回味。 俞敏洪、张邦鑫同台交流,大概是最为精彩的一场,硕大的会场被爆棚。两位教育产业的先行“巨豹”声名显赫,的确在过去托举了众多莘莘学子。“好未来”之前的名字是“学而思”,以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一对一”辅导而“功勋卓著”;俞敏洪创建的“新东方”专攻外语培训。笔者二十年前就曾“就读”那里。说句老实话,效果不错,费用不菲! 俞敏洪说,张邦鑫是后浪拍击前浪,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富“好未来”已超过“新东方”。他俩同是北大校友,一个学文,一个学理。乃是“文理兼备、独步天下”。令人欣慰的是,俩巨头各捐500万,共一千万设立了“教育基金会”,目前已有10万贫困地区孩童受益。他们的目标是争取有200万个孩子有此福祉。会场上呼吁有能力的产业集团伸出援手,壮大基金会。听到这儿,还是感受到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但心里也嘀咕“还不是发了孩子们的财”。也凸显了公共服务在教育领域的严重缺位与失能。 还有一组数据令人唏嘘。数据显示,我国农村0-6岁的儿童约1600万,他们绝大多是留守儿童,或单亲、或隔辈抚养、或有身心障碍,其状悲凉。有机构推动政府每年增加500亿经费,以期改变这些幼孩的状况。据说已呼吁了多年,但未有实效。那么,5G来了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改变生存与成长状况吗?有关部门能叫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公正吗? 什么是均衡、公正的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全面自由发展身心的需求,人人都有从小学到老的必要性,人人都应学会平衡学习、工作、社交和休闲的能力,等等。因此,政府必须用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福利抑制教育商业化和产业化。同时也意味着个体意识的觉醒。 教育的本质:发现天性、开发趣性、培养个性、完善人性、增强知性、确立独立人格。仅靠“分、分、分”,会把孩子带入歧途,把社会带入歧途。
(完稿于2019年12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