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访英杂记

马惠娣

2019819-93日)

 

2019819日至93日在英国呆了两周,先是在曼彻斯特参加了欧洲社会学大会,之后又走马观花了利物浦、谢菲尔德、牛津、巴斯、布里斯托尔、伦敦。有很多的感受,伴随所见,有所得、所思、所望。

 

一、欧洲社会学大会

 

一如既往,欧洲社会学大会总会吸引大批欧洲学者的到来。今年会议主题:

“欧洲及欧洲之外:边界、障碍与归属”。在单边主义、种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白人至上主义、英国脱欧、欧洲极右势力崛起,世界正被撕裂之际,大会选择这个主题表明了欧洲学者们面对世界风云变幻所具有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欧洲及欧洲之外的学者、旅行者、实践者约3500人之多参加了会议。

大会聚焦:全球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移民问题及环境问题;宗旨:在于鼓励演讲人和其他与会者超越欧洲思考问题,不仅从欧洲和欧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虑当代的发展、进程、做法和主体性,而且也着眼于未来的世界。

“边界和边界的划分”(包括需要和选择的社区,通过亲密、自我转变和对家庭的理解、虚拟网络与社区出现对传统和社会思维的挑战等等);

“不平等”(包括阶层、性别、年龄、财富、教育、福利等等);

“障碍”(包括:行动障碍、寻求庇护者、移徙者、工作人员或教育障碍、反思和理解障碍、改善生活条件的障碍、合作与同情障碍、通过政治和政治手段建立的障碍等);

“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环境卫生、水管理、与环境的市场关系、社会运动、可再生能源、人畜关系、空气和土壤污染、环境风险、流动性、科学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等)。

大会鼓励学者们寻找全球社会学的可能性,当然这种社会学也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狭隘与教条的。

大会邀请了全球多个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有非著名的年轻学者)为大会奉献不同主题的演讲。有600余个专业小组会议的学术讨论。

我参加了“环境与社会”的讨论,并在小组发言中论及“环境意识在中国:历史、现在与未来”。介绍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现代环境意识崛起的背景、中国为改善环境正在做出的努力、未来环境问题依然任重道远等问题。原本打算介绍我正与英国、捷克进行的以“自产食蔬与日常生活伦理”为主题的国际合作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但,在临走前并未按计划完成相关数据的处理,不得已将演讲题目做了修改。

我也专门听取了几个“生活方式“小组的发言和讨论。显然,与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当代科技发展太快了,特别是智能社会、数字社会对生活方式的挑战前所未有,并由此带来的生活意识、生活概念、生活样式、休闲生活方式选择、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责任、社会责任(国际责任)、宽容理解、包容融合、生命价值平权,也特别关注了弱势群体、行为障碍群体、性别意识等等问题,更突出了研究生活方式的特殊意义。毕竟,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一切改变,都与人密切相连。

会议规模太大,分身乏术,只能选择性地听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演讲。比如,由法国和德国学者共同演讲的一场,主题“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未来都必须具有计算机、统计学、数据分析的技能,否则将失业。我提出的质疑是:社会科学家的独立性是否受到挑战?社会科学家是否会走向技术(数据)依赖?社会科学家是否将成为技术时代的奴隶?社会科学家的数据分析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等问题。

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托马斯用数据介绍了东、西欧在过去几十年在相互融合中依然存在的差距。我边听,边走神——欧洲融合的不易,更何谈全球的融合,加剧了我的悲观主义情绪。

每次参加完这样的会议,总是收获满满——了解欧洲学者在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为什么如此思考,新方法在哪里,新视野在哪里,反思与批判的维度在哪里等等。也见证了欧洲学者在“乱世”之时,敢于发声、敢于批判、敢于质询不良政府。不枉学术良知!

曼彻斯特会议闭幕式

 

二、城市观览

 

曼彻斯特

曼彻斯特不仅因为“曼联”球队而闻名,更因为170年前恩格斯在这儿进行社会调查而让我印象深刻——恩格斯描述了“普通的工人住宅”和“生活环境”:“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城市中这些地区的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由于很多人住在这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所以这些工人区的空气如何,是容易想象的。”他走访贫民窟,考察童工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超负荷工作的赤贫劳动力等社会问题。这些考察成就了《英格兰工人阶级的状况》(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一书的完成。现在有多少社会学家能像恩格斯那样做如此细致与体恤的社会调查?

如今的曼彻斯特已旧貌换新颜,这里从多年前起就进行了旧城改造。过去的许多旧厂房、车间、桥洞、民居、贫民窟都做了现代化的改造。尽管如此,有些许城市街角破败的痕迹依稀可见,比如市内的“牛津火车站”,比如许多街角、桥洞。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并不在市内,而是位于“索尔福城”的区域。

印象深刻的是,曼彻斯特市中心的图书馆,建于19世纪初叶,是一幢白色石筑圆形建筑,是曼城最重要的历史地标建筑之一。每天去会场的路上经过时总是在想,英国人对图书馆是多么地偏爱与厚爱,在当年“无产阶级为反抗他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时,市中心建起了这座硕大的图书馆。我寻思着,是这所图书馆给恩格斯的社会调查提供了条件——查阅资料与思考写作的场所;而恩格斯的思想也在这里传播到整个英国、欧洲,乃至于全世界。也由于图书馆,很快唤醒了苦难的人们,他们用真理、知识、理性、科学技术、人文思想去改变城市、生活、劳作与人生。难怪英国是世界上拥有图书馆最多的国家,难怪英国人仅凭45万平方公里的“英伦三岛”就在18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如今的曼城很包容。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是星期六,曼城有一个盛大的文化庆典——“同志大聚会”,有几十万人,既有英国的,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都穿着独具个性的服饰,脸上涂抹上亮彩,与他(她)们相爱的“同志”狂欢。

曼城公共服务有特色,在“皮卡迪利火车站”前有两条免费公交车,运营在市内,非常便利,平均10分钟一趟。

 

利物浦

利物浦距曼城只有一个小时的火车车程,往返车费约20镑,处于曼城的西部。火车沿途两侧是密集的住宅区,红色的房子一栋挨一栋,房顶是一排排民居烟囱。情不自禁地遥想当年曼彻斯特的工人住宅区。

利物浦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是运河码头区。如今利物浦大学和利物浦球队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标识。印象深刻的是,利物浦火车站出口处,迎面一个约有500米长的人工瀑布墙,水沿着墙体欢快地流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引人驻足。旁边还环绕着一个大公园,看见一对新婚正在这里拍照片。附近便是购物餐饮商业区。游人较多,酒馆、咖啡馆坐满了人。花4.5英镑坐环城大巴车浏览了一圈,只能走马观花。回到车站时,看见一群身穿利物浦大学字样体恤衫的学生们正举着牌子为无家可归者募集钱款。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谢菲尔德

曼城到谢菲尔德也是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往返车费约24镑,处于曼城的东部。火车沿途两侧不同于去往利物浦的路上,空间开阔,绿地、农地、牛羊、马匹都很悠闲;小城、农家看上去都安然自在,多个小站都有游者背着行囊成群结队地下车,去爬山、去郊游、去徒步旅行、去呼吸新鲜空气……路过至少路过两个河道,见有人仍以传统人工方式开闭闸门,古朴且自然。很有趣!

谢菲尔德火车站是一个老建筑,规模挺大。站前区比较安静,来往的旅客不是很多,我选择了一条路并没有什么人,安静得很,人少、车也少。走了一些时辰,居然走到了一条商业街,人比较多,分不出来当地人还是外地人,但是未见中国游客,倒是遇见几个中国留学生。一群学生手持彩色气球有节奏地舞蹈着,像是一个什么活动!?我倒是被一阵充满激情的音乐所吸引,赶过去一看,一个四人乐队正在街头演唱,许多人围观,且送去阵阵掌声。一个打架子鼓、一个吉他、一个贝斯、一位歌者。这位歌者的声音很像中国歌手杨坤的声音,独特而深沉,十分打动人心。在他停下来的时候,他鼓励大家买他的唱碟,10英镑,并誓言:“你们在支持未来的No.1”。观看者纷纷购买,我也买了一张碟,并请四位签名,与他们合影留念!喔塞,我成了粉丝了!好听的音乐真有感染力。

 

牛津

从曼城到牛津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因为没提前预定,又赶上星期天,票价高达88英镑(单程)。英国车票价格不固定,提前预定便宜,周末时贵。

牛津因为牛津大学而为世人所知、所向往。

不去不知道,一去才知道,牛津大学本身就有几十所学院,据说整个牛津城有多达牛津大学之外的数百所学院。事实上,许多人利用牛津的名声,办了根本不属于牛津大学的各类学院,甚至派生出许多“野鸡大学”,都号称“牛津XXX学院”。而被吸引来的多是中国人。所以,来牛津的中国人很多,往往是一家子,中国各地的人都有。家长们焦虑地寻找他们的孩子要入读的学校;有的是未雨绸缪,利用假期给孩子寻找未来读书的地方。所以牛津的主要街道都熙熙攘攘,相当多的中国游客。不经意间就能听到身后传来的声音“这学校靠谱吗?”

牛津,这么神圣的地方,居然遍地的“野鸡”,是教育的沦丧?中国人(严格说是中国家长)是推手?教育GDP在吞噬人性?

我想浏览牛津大学,著名的学院太多。感谢上帝的眷顾,不期而遇了牛津大学神学院和基督教学院。这两所学院都建筑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神性与神圣并存。虽然游客如织,却组织有序,参观线路清晰明了。参观门票约10镑,神学院不收费。但是参观神学院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要6镑,并有规定时间。我的票被排在了11:30分。参观需要大约一个小时,有专门讲解员讲解图书馆的历史、图书种类、阅读规矩等等。每一段时间安排15-20人。神学院图书馆历史悠久,约有700百年历史。那些经历了岁月沧桑的书籍安详地矗立在一排排书架上,至今仍吸引世界优秀的学者和学生们。神学院的学生都可以办理图书证在这里阅读。这里的书,既是书,也是文物,更是历史和杰出人才的见证者。

在游客提问环节,我问讲解员,这些书是否都做了技术保护处理?回答:“是”。我还问:“在那边书架的上面发现了少许新书,是拷贝版,还是购进来的新书?那么,什么样的新书能有资格入住这里?”讲解员回答时,大部分内容没听清,很遗憾。今后有谁去,再问一下这个问题。

从图书馆出来,在神学院的教堂静默了半个小时。然后在教堂的餐馆点了咖啡和沙拉,坐在外边——休息和观西洋景。不时地有三三俩俩的中国女孩,且着装入时、描眉画眼,在各建筑物前尽情地摆出各种姿势照相。及此,心里不免有点担心,千万别把“中国大妈”式照相样子延续到她们身上。但已经在她们身上了!

在我入住的旅舍中,同室一女孩来自德国。通过聊天得知,她刚刚高中毕业,申请了德国教育机构的“隔年学”(gap year)经费,获得了资助,将进行一年的社会学习,然后在下一年再去读书。她说,她也是独生子女,父母很支持她的选择。她说,为了很好地完成“隔年学”,在暑假期间去打零工,并挣得2000欧元。女孩,很节俭,常常啃面包、喝凉水。她住在我的上床,从来都是轻手轻脚。

我多次到过德国,也多次见到类似的孩子们。这就是德国教育的特色优势。

由此不禁想起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科技与社会进步发展论坛”,其中在谈到中国未来的教育时,很多专家推介了当时德国教育模式,建议中国学习德国,让百分之八十的年轻人进入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专门的技工人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为实业立国奠定基础。最终,中国选择了让孩子们都上大学,如今一些博士硕士学衔都成了“敲门砖”,却也难敲开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十分普遍。可是现在急需专门技工人员,现在的苦头我们尝到了。

查韦尔河流经神学院,河水婉转绵长,被牛津大学千百年滋养,自成一格。这条河也孕育了牛津大学划船队,现已近200年历史。这是大自然中一条平常的河,却在文化的滋养下充满了圣洁与圣杰,是文化,是风景,更呈现着“上帝为我披上亮光”的精神气质。如今,游客们乘上牛津河的船,荡漾在河面,穿行在被绿树庇荫的河面上,衬托着岸边各种自然生长的花朵儿和湛绿的草坪,让人的心灵立刻娴静下来。

把照片发给女儿,女儿说,流淌在牛津的这条河,气质就是不一样,甚至,一眼就辨出是牛津的河。不然,怎么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杰出人才。

 

巴斯

巴斯,一座古老的小城,遗留很多英国早期的重要建筑,如: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巴斯大教堂、新月广场、巴斯修道院等等都完整且完好地保存下来。尤以公元前四世纪罗马人建的“罗马浴场”,那真是人间杰作。通过图片看,仅仅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洗澡池”,似乎不过而已。但说它是人间杰作,功夫全在这个“洗澡池”的下面。

令人惊叹,古罗马人在3000年前修造了一个十分考究的“洗浴中心”——中心浴场、旁侧浴室、桑拿房、按摩室、礼拜堂、祭拜场所。而且,我在这里了解到,古代罗马人洗浴是一种休闲生活,那个时候就用精油按摩身体。洗浴完毕,祭拜仪式开始,要洗涤心灵中的龌龊。为休闲作为精神家园留下了西方文化根脉,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样令人惊叹的是英国考古科学家对文物开发与保护所具有的高超与精湛技术,在我们看到的“浴场”下面,考古工作者把像迷宫一样的古罗马洗浴场系统,包括温泉水道、排污水道、当年的更衣室、桑拿室、按摩室、祭拜神像、祭拜场所一一清理出来,古水道、古排污管道依然潺潺水流。并通过影视还原古罗马人洗浴与祭拜的场景,参观线路设计合理,解说器有七种语言的解说功能,重点区域都增强了保护措施。也为残障人士的参观提供了道路便利,在地下一层的参观区内为带婴孩的父母提供了小巧的“母婴室”。游客很多,但却秩序井然。

埃文河穿城而过,沿河两岸僻为城市公园,其中一侧是几公里的步行区域,硕大的树木为河边搭出了林荫道,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声鼎沸,轻盈地走在这段路上,心旷神怡。

我在巴斯住的酒店对面就是皇家剧院,又恰逢有英式幽默剧演出,真是让人喜不自禁。票价最高26英镑,最低10镑。剧目的名字“生活即景”,一个演员在台上说、唱、肢体动作约90分钟(中间有15分钟休息),是一个演员的硬功夫(尽管不是一流水准的演员,属于中等。剧场工作人员告诉我的)。演员在剧中叙述的家庭琐事、人物关系引发的各种“包袱”,引得场内观众笑声连连。我被英国观众会心的笑声所感染,但我没有笑点。后来,我突然想起中国单口相声演员方清平,他的冷幽默或许借鉴了英国人的幽默剧?

皇家剧院内有四层,其中一层是包厢,似乎能容纳千人左右。想当年也曾辉煌过!

在巴斯还遇见两个美国高中生,同样是“间隔年”,他们选择作教会志愿者,被派到巴斯做传教工作两个月,吃住都在巴斯的教会。传播教义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向我说明了情况,并希望我用中文与他们交流,因为他们正在学习汉语。我请他们吃了一顿饭,边吃边聊。我问他们,在我之前遇到几位中国人了?他们说,“三位。一位年岁大一点,一问便说‘不信’,扭头就走了。另外两位是年轻人。问:‘信上帝吗?’答:‘不信’。再问‘有何信仰?’答:‘不需要信仰’。”那一刻,我的脑袋轰的一下。惊呆、错愕、瞠目、心痛,五味杂陈。既不信上帝,也没有信仰,那么,灵魂不是出窍了吗!灵魂出窍的人要么是行尸走肉,要么无恶不作。分别时,我请他们把传教收获反馈给我。

 

布里斯托尔

布里斯托尔在英伦小岛的西南方向,英吉利海峡峡湾边上的城市。布里斯托尔大学坐落在这里。但我想看看英吉利海峡什么样子。从巴斯坐一个半小时长途大巴直达海峡岸边。海边已陆陆续续有游客,绝大多数是带孩子,一眼望去,一座廊桥远远地延伸到江中。廊桥足足有一公里长,花一镑入门费,径直向前走前。原来这里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怪不得都是带孩子来呢!游乐场内很大,布满各种游艺……

我很快就出来,我惊讶,是英吉利海峡怎么没有宏阔的江面,只是汪洋淤泥。我询问了旁边的一位游客。他说,布里斯托尔位于峡湾区,在某一个时刻海水就会铺天盖地涌来,气势十分壮观。需要在这儿等!

我不等了,坐车回巴斯。沿途的自然风光、田园、住宅区、花草、灌木、乔木、绿茵茵的草坪、运动场、孩子们奔跑嬉戏的场所、家家户户门前规整的草坪和点缀的鲜花等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国人创造了那么多的现代运动项目,在许多科目上都是世界一流,得益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伦敦

伦敦是女儿读书地,她的女儿出生在这里。我多次造访伦敦,虽然都是短期居住,每次却都感觉像回家。伦敦是世界上最值得品味的城市,百看不厌。

白金汉宫、皇家大道、飘扬的米字旗、连成片的皇家公园(詹姆士公园、圣约翰公园、海德公园都在伦敦的黄金地段)并与民同享、公园内小河中的鹅群、国会大厦、议会广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大街小巷中的书店、沿街的酒吧、咖啡馆、艺术画廊等等都令人流连忘返。亲切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亲切的老奶奶)优雅而非凡,高贵而亲民,兢兢业业地履行她的承诺“服务于子民”。

参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三十英镑,非常值!这是历代君主安息之地,也是皇家盛大仪式的举办地。当年戴安娜的婚礼就在这里。教堂建于公元960年,后来的几百年一直在扩大,其气势宏大、风格多样、设计精良、辉煌壮丽。

大概在乔治四世时,为了铭记为大英帝国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艺术家、英雄等等,打破先例,将他们的灵位都安放在此。英国人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塔尖”。我们熟知的牛顿、达尔文、法拉第、狄更斯、莎士比亚、丘吉尔等3200余位先贤安卧于此。让人感动的是,“一战”结束后在战场上发现了一具无人认领的士兵遗体,被作为“无名英雄”安放在教堂的中央,供人凭吊。听此介绍,我的热泪流了出来。

八月三十一号,伦敦举行了盛大游行,反对关闭议会、反对脱欧。游行的人手举各种口号与符号的标语牌。人们在国会大楼前呼喊着“约翰逊下台”、“停止政变”等等口号。街头有宣传车时不时地播放音乐,有人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表达他们参与的激情与热情。伦敦的警察严阵以待,但似乎并不紧张,因为,示威人群没有暴力行为。突然,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英国人民,你们用实际行动创造了历史,加油!

我习惯在街区漫步。在我住的那条街,一个不大的书店,看见橱窗内有几本“一带一路”的书,引起我的兴趣,进去翻看。最终在儿童图书书架上看到了太多的儿童图书,给我的外孙、外孙女选了几本:《我与老虎喝下午茶》、《猫咪与鸟儿难道不能成为朋友》、《给你的猫咪测智商》,充满了浅显易懂的爱、博爱。晚上回到酒店,告知女儿。女儿说,这些都是著名的儿童故事书,且《我与老虎喝下午茶》还编成了儿童剧。赞扬她妈真会选。然后,又问我是否看到了新出版的Becoming by Michelle Obama. 我说明天找一个大书店去买。经问询,知道在皮卡迪利大街上有一个书店,规模很大,综合性书店,上下四层楼。在第三层找到了这本书,且买下。书店中央摆放着一圈沙发,供读者读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米歇尔·奥巴马非常了不起,文笔、文风非常好,值得一读。

令人恼怒的是,安静的大厅一个中国学生居然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谈论找房子的事情。那一刻,我都替他无地自容,想钻进地缝。这种无教养的青年人,当是一个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在中国人中并不独有,我在几处遇到,并斥责他们不要把恶习带到国外,丢人!

 

尾声

走马观花了这些城镇,想起了一个不贴切的成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特别是在“脱欧”的背景下,各种不实或片面的报道,以为英国人都在囤积物品、药品、日用品之类的,一定是市场萧条、“民不聊生”。但,事实上,至少在我走过的地方,我所在的期间,英国物质充裕、城乡繁荣、生活安适、安居乐业、发展均衡。据我的考察,超市的物价与十年前相比,基本没有变化,或者说个别物品有极少许的上涨。当然,我在每个城市也都看到了“无家可归者”、“乞讨者”。 

尽管“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在近百年被美国赶超,但,文化基础太厚实(不仅有物质基础的存在与保留,而且在几百年中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影响人类思想的思想家、人文学者)、文化传统太强大(自由、平等、博爱)、清教教义深入骨髓(清教,信奉不论是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提倡勤俭奋进,反对奢华纵欲)、城市建设太人性化(仅举两个例子:一是,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孩子们游戏、运动的场所,而且免费;二是在各大公共区域,如车站、商场都有十分醒目的“洗手间”指示牌)、基础设施太牢固(英国的下水道见证了城市管理者设计者的良心,下水道能行车,下水道工人的工资也最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太和谐(英国式的田园——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镇一体化。自然主义学派首先在英国诞生)、国民民主意识太强大(国民参与意识、人人珍惜手中的民主权利、监督政府不滥用纳税人的钱等)。这些强大也许是“脱欧”的自信基础。

我不是“脱欧”的支持者,但是,我坚信如果英国真的独立于“欧洲”,那么经过一段艰难的时间,英国依然会腾飞。强大的文化力量、强大的信仰力量、强大的民主力量,何愁经济奇迹不发生!

(其实,还有很多奇遇、巧遇,以及感想。篇幅太长了!止笔。)

 

(完稿于北京的家

2019918日)

 

大会演讲

 

大会演讲

 

 

我在小组发言被摄像师随机拍下

 

建于19世纪曼城图书馆

 

皮卡迪利大街上的书店内景

 

谢菲尔德街头歌手演唱

 

牛津大学神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讲解员                   牛津大学神学院教堂

 

牛津大学基督学院

 

牛津基督学院

 

巴斯浴场遗址

 

巴斯浴场遗址发现的祭祀神像

 

                         

         巴斯浴场小浴池                        巴斯浴场地下水道                      巴斯浴场地下水道系统

 

巴斯的河与岸

 

巴斯维多利亚公园儿童游乐场所

 

儿童游乐场

 

布里斯托尔峡湾处

 

布里斯托尔峡湾处

 

反脱欧大游行

 

                    

                   橱窗里的书                                           米歇尔.奥巴马的传记《成为》

 

                                 

    我给外孙买的书                       我给外孙买书                       我给外孙女买的书

 

                           

   街头农贸市场               这个标志牌是名人故居         不同风格的教堂

 

伦敦维多利亚火车站内“洗手间”醒目的标志牌

 

英国的田园

 

伦敦詹姆斯公园内

  

 

    

我的下午茶

 

                                                                  

    秀车技的青年                                                   我与德国小伙(山地自行车骑手)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