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自产食蔬’田野工作调查第一期培训班”

先后在贵州与桂林举行

马惠娣

2019年4月6日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准立项,并由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负责完成的“自产食蔬”(home grown food)国际合作项目第一期田野工作调查培训班,于2019321-27日先后在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管理学院成功举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到会并致辞,他通过“自由落体”的实验与假设原理,说明了“自产食蔬”国际合作所需的社会支持条件、人财物条件等。对于这一新的学科领域应得到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以十分的学术热诚推动项目的进程。

课题组成员,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沈爱民因临时有事未能亲临培训现场,不过写来了两份热情洋溢的书面致辞,并对课题提出两点建议:1.做实事,接地气。不要高大上,不要玩概念。2.要符合国际规范,也要符合国情。

贵州师范学院副校长郭文、桂林旅游学院副校长林伯明均到会致辞,对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贵州师范学院副校长郭文(前排左四)会见参加活动的中外学者并参加研讨

 

在培训班上,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托马斯·科斯特莱基教授(Tomas Kostelecky)主讲了:利用定量方法研究食品的自我供应——捷克共和国为例(Doing research about food self-provisioning with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experience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和“中产阶级食品消费的经验和伦理问题”(The Middle Class’s Food Consumption and Ethical Issues);英国开放大学皮特尔·杰立卡教授(Dr. Petr Jehlicka)主讲了:“自产食蔬”:日常环境伦理与悄然的可持续(Home grown food, environmental ethics of everyday life and quiet sustainability)和“论农民市场与粮食体制的转型”(On farmersmarket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od system);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马惠娣研究员主讲了:“于光远‘旅游词典纲要’的释义及启示”(The Explan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Yu Guangyuan's "Outline of Tourism Dictionary)和“乡村文明的价值基础——兼及古代中国自然观”(Value Basis of Rural Civilization: Ancient Chinese View of Nature);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刘耳教授主讲了“关于减少SPSS数据录入误差的程序及用法”(Procedure and Usage of Reducing Input Error of SPSS Data)和“详解‘自产食蔬’问卷调查表的填答问题”(Explain the Questionnaire of "Home Grown Food");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朱守亮高级农艺师主讲了:“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刘耳教授全程翻译了两位外宾的讲座,其专业性、准确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使培训效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训现场

 

     在交流过程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刘晨晔,都介绍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两位国外学者的共鸣与共识。

这些讲座让学员们耳目一新。尤其两位国外学者将“自产食蔬”与科学实证、人文阐释、理论建构与解构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张力中,让人们看到了“自产食蔬”现象背后,隐喻的建构天人关系、提升生活品质、价值观念转型、改善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当然,也包括建构新型的环境伦理、重新认识后现代对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等领域。

将“自产时蔬”(home grown food)这一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学科对象加以研究在欧洲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已在波兰、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国开展国际合作,共同调查与研究这一新的社会人类学现象,并相继提出了“悄然的可持续性”(quiet sustainability)、“日常物质环境主义”(everyday material environmentalism)等理念。托马斯·科斯特莱基教授和皮特尔·杰立卡博士是欧洲学者研究这个领域的先驱,提出了较为成熟的调查研究模式与方法,并从跨学科的视角对自然哲学、生态伦理、环境伦理、人文地理学、现代人类学、后现代性等学术思想做出了新的探索,对欧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皮特尔博士说:中国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正在回归人的生活,并努力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同时,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参与这个项目的国际合作,有助于西方世界对当代中国人民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环境意识等多方面问题的了解。他愿意为今后中国学者课题研究的成果向世界传播做积极的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府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关系到人民福祉,民族未来。“自产食蔬”则体现了公众对国家战略部署的呼应与践行。实际上,这两者的理念完全一致,都主张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犹如江河与溪流的关系,“小中见大”、“大中蕴小”。保护环境需要有宏观思维,也需要落在实处,融入日常生活。同时,“自产食蔬”也很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是中国农耕文明社会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

当今,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全民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需要技术进步,和环境意识,也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的身体力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不仅依靠发展经济,运用法律手段,而且需要民众的伦理信念。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与自然、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伦理关系。

多年前,在欧美国家兴起的“悄然的可持续性”、“日常生活环境伦理”,通过自产食蔬、素食、食物革命、垃圾分类、水循环利用、园艺小品、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使用塑料袋、骑车出行等行为方式承担起“小我中的内在价值”,让主观偏好靠近客观义务。不仅悄然改变着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小我环境伦理”系统。

人类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道德属性的物种,除了人际伦理之外,建立起日常生活环境伦理是目前最需要,也是最紧迫的课题。遗憾的是,在我国至今基本处于理论空白。

在贵州师院校园菜地

 

 “‘自产食蔬’田野工作调查培训班”是中国学者与英国开放大学、捷克社会科学院联合进行的一项科研工作。问卷调查表由英国方面提供,问卷调查涉及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半结构化访谈(Part I  Questions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n food self-provisioning)第二部分:农事(农艺、园艺)方面的调查(Part II „The next block of questions concerns gardening.)第三部分:常规性问题(Part III Standard questions)。目前,中国有六所大学参与问卷调查工作。

调查范围涉及中国东、西、南、北、中七个区域,包括中国西南部(贵州、广西)、成都(作为正在崛起的超大城市)、山东威海(中部地区)、辽宁大连、长春(中国的北部区域)、北京、上海、香港(作为超大城市)。样本数量1000份。调查对象为成年人,在不同性别、区域、人群中随机并配比抽取。

培训期间大家分别“走访田野工作现场”、“专题讨论”、“学术沙龙”、考察了多个“自产食蔬”家庭。大家对“自产食蔬”的内涵与外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在田间考察

 

培训期间,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管理学院的领导全程参加了项目培训,并对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调查与研究充满期待。两个承办单位在短时间内高速、高效、高质地组织了培训班的运行。得到了与会中外嘉宾的高度赞许。

两个学校接受培训的同学们与国内外学者共同进行了学术沙龙和“头脑风暴”的讨论。展示了同学们开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活跃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科学素养、积极的参与姿态、严谨的论辩能力。令中外学者刮目相看!

与桂旅休闲文化研究会同学合影

 

人民政协报·休闲版主编李寅峰,作为课题组成员全程参加,并即时发出了相关报道及学术评论。其他参与单位均派员出席,并认真参加培训和反馈各种意见与建议,为下一阶段工作献计献策。

作为国际合作,双方达成初步协议,下一轮培训将在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举行。该项目将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欢迎各位有志于此学科研究的学者、同仁共同参与。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与贵州师范学院部分师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