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马惠娣:回顾于光远旅游思想

——在“2019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观音山研讨会上的发言

观音云顶/整理

2019331

 

在中央发布“关于粤港澳发展规划纲要”四十天之后,我们在东莞观音山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研讨会”。这既是群英汇聚的一次思想碰撞,又是一次粤港澳大湾区面临重新洗牌的一次寻求新思路的尝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世界不稳定、不确定的时代对旅游来说,机遇、挑战与风险同在。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在2020年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国家发展目标已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所做出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公共服务提升、供给侧改革等等,旅游正成为人的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因此,各种服务、产业布局、规划设计都要以人为本。这就涉及到如何从本质上认识旅游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我来这儿之前,有两个背景:一是《中国旅游报》创刊四十年,邀我写“我与《中国旅游报》的故事”;二是听说旅游学界正在讨论和反思“我们这个学科为什么一直是在二级,到不了一级”。因为这两个缘故,我觉得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应反思,温故而知新。对持续发展旅游、包括大湾区的旅游都是有好处的。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于光远‘旅游词典纲要’的释义及启示”这个主题。虽然,这篇文章不是为这次会议专门准备的,但不意味着和这次会议的主题没关系。

我在为我与中国旅游报社40撰文时,一下子40年旅游史就在脑子里面浮现出来了,其中想到了开拓中国旅游事业的一些前辈,包括我的老师于光远,我是于光远的入室弟子,正是在他的带领与指导下,我从1995年开始了休闲文化的研究。旅游是我接触得最早的一个领域。我们旅游学界有一个前辈南开大学申宝嘉教授早在20年前跟我讲过,他认为,中国旅游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实用层面,而缺少对旅游本质的认知,因此很难形成学科体系。这个话我一直深深记在心里。可是现在我们还在讨论旅游学科究竟关注什么,应该做什么。回过头来,我就想我们应当从于光远旅游思想那里得到启发。

于光远是最早推动中国旅游事业的一个关键人物,自1978年始,他就多次发表文章,主张和倡导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国家第一任旅游局局长韩克华,也是我的老朋友,他就跟我讲,他说他出任第一任国家旅游局长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邓小平,很伟大,当时中国百业待兴,提出发展旅游经济的问题,看到了对发展经济的积极影响。再一个是于光远,他是个哲学家,想得很深很远。

在这里我提及这段历史和这几个人物,是想问问现在搞旅游教育的人有谁记得他们,在你们的教科书上谁来介绍他们的思想和贡献,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于光远旅游词典纲要”是在2003612日,我俩出席一个会议的时候,在中午餐桌上,于老用一个烟盒纸背面上写下了“旅游词典纲要”的内容。

于光远作为一个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双重学科的学者,为旅游提出了经典的论句:“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事实上,四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与经济效应中是不平衡的。旅游学的研究对其本质也是没有足够清楚的认知。旅游业和旅游者缺文化素养是不争的事实!

于光远先生在《旅游词典纲要》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的文化价值、旅游的经济价值。而把“旅游主体”看作是大自然、天然的自然,这让我们不可思议!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于光远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译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多次在重要的场合阐述《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他将“自然”看作旅游的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回应。的确,人类是自然中的沧海一粟。而自然所展示其多维价值——生命支撑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审美价值、文化象征价值等等使人被赋予了灵性,同时也赋予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毋庸置疑的是: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也膨胀了人的欲望,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中人类试图将自己变成主体,并去征服自然,为此,人类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光远是多么的了不起,把自然与人的关系,以主、客体的方式建构了旅游的基本意识。我们应当接受这种意识,否则,未来的旅游仍会对大自然造成伤害,到头来,损害的是人类自己。

客体是谁?于老把“旅游者”看作是客体,中国人有“客随主便”、“入乡随俗”的文化传统。作为“客体”的游客理当对自然给予高度的尊重,并在大自然面前放规矩些,不能反客为主!所以,他对旅游者的基本条件、动机、体验、精神生活、安全保护、特殊需求、旅游者的禁忌等等都列出了词条。

 于光远的“旅游文化现象说”与整个社会和文化等众多活动密切相关。他认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应包括自然资源,而且包括人文资源、文化资源,能将它们转化为各种类型的服务和产品,并达到“寓教于乐”,提升人的内在品质。他认为:“旅游中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与现实,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饮食、衣着服饰、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情风俗……。旅游属于休闲生活方式这个范畴。作为休闲生活方式有它的特殊规定性——时空的位移、地理信息的多变等等,这对人的身心适应性都有不同的要求。旅游者的目的一般是“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的回忆”。旅游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意义,由于它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可以培养人的社会态度、社会责任和人的感情。

于光远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早在1978年就参与了国家经济学科发展规划的讨论。那时,他就将“旅游经济学”的问题提了出来。他认为: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涉猎和关注的方面比较多,比如说,如何明确旅游业的特点?如何理解旅游这一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旅游业与商业、旅馆业、餐饮业、娱乐业、交通业等部门的关系?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关系等等问题。他说:旅游经济学不仅研究旅游业与商业、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的关系,还要研究与环保(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等部门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许这后一个关系,更值得我们关注。

这些是“于光远旅游词典纲要”的基本思想。于光远先生作古已五周年,但是他的学术与思想,不应随着他的离去而被遗忘。当旅游在我们的文化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的今天,这份“旅游词典纲要”应唤起我们更多的学术责任,重新审视统御我们四十年的旅游理论。至少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文化效应”及“旅游经济”这些基本问题做跨学科的思考。

我们要认识到现在时代的特征,这个时代特征给旅游提出了很多很多的挑战,这个挑战不是一般的挑战,中国人旅游喜欢有规划、要统一、能复制,也许这些将变成“老黄历”。“于光远旅游词典纲要”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启示,特别是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如何结合,这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在座者大多是学者、专家,对于那些传统的、陈旧的、过时的、惯性的思维方式应当抛弃。

当然,我讲这个主题的时候,心里面有深深的愧疚,老师在20年前就提出来这个词条纲要,而我至今没有能力来完成,是我的遗憾。但是我不希望成为我们旅游业和旅游学者研究的遗憾。

以此缅怀中国旅游学界、旅游业界的前辈,再次向他们致敬!

(根据发言整理内容又做了些许的修改与补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