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懂休闲 才健康 ——2018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综述

文/人民政协报记者 纪娟丽
2018-11-30期10版

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休闲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日常压力等,人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拥有健康体魄、提升生活品质,成为促进休闲旅游与全民健康的内在动力。日前,2018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在广西桂林举办,其关注的主题正是"休闲旅游与全民健康"。

树立正确休闲观

休闲是什么,你懂休闲吗?年会上,学者们从休闲的内涵、外延出发,期望让更多人树立正确的休闲观。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成素梅提出了"休闲六观"。她说,目前,人们对休闲的认识主要存在六种观点:第一,休闲是人的存在状态,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第二,休闲是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象征,是拥有物质财富的标志;第三,休闲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第四,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内所从事的非劳动性的活动;第五,休闲是人们拥有的一种放松而快乐的心态,强调活动本身带给人的满足感;第六,休闲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追求有意义活动的前提。

"休闲看起来令人向往,但实则让不少人困惑。"成素梅表示,人们对休闲的理解并不统一,一些人甚至不知道如何面对休闲。如果我们没有休闲的能力,没有为迎接休闲社会的到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那么,休闲就很容易被异化。

休闲异化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教授刘海春关注已久。他注意到,当前,娱乐化、消费化、效率化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休闲选择。他举例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休闲等同于娱乐,休闲生活娱乐化,使人们把闲暇时间都用在了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欲求中,单纯追求身体放松、感官享受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常态"。实质上,"娱乐"与"休闲"有很大的不同,"与休闲相比,娱乐的意义非常具体而有限,但休闲的意义却比娱乐深远得多,它的本质在于思想的纯净与宁静。"然而,人们休闲生活的"常态"却忽略了精神追求。另外,消费化的休闲方式之下,人们的物质消费被大大激发,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鲍金基于马克思资本理论,从强制逻辑及其资本根源的角度对"自愿加班现象"做了分析。他认为,"自愿加班"源于其背后始终存在的资本增殖逻辑,即资本出于无止境的增殖逻辑对劳动者生活时间的支配和控制,时间愈发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刘海春与鲍金的文章互为表里地说明了休闲在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智能文明时代,休闲何处去?

"互联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给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便捷和更多可能,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了干扰。

"现在,许多休闲旅游产品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智能机器人即将会普及,这些对休闲旅游将会带来哪些益处与风险?产业如何介入?管理如何介入?老百姓如何消费它们?"作为一名科学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冯长根提出一连串问题,他认为,科技创新、科技发明能给人带来的舒适、便利、安全的休闲旅游生活,促进国民健康,但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崔伟奇说,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文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自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之后,现代休闲的第三次飞跃式发展时代的来临。一方面,随着机械性的工作日益被智能化工具取代,为现代休闲的全方位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各种"网络依赖"的负效应所带来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与交往的压迫性与日俱增,也为休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通过克服虚、实空间的矛盾,重建"亲近大自然"的博物学传统,确立总体性文化的再创造,将确保休闲对于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技术带来的风险,是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张明国此次关注"技术与休闲"的主要视角。他说,技术发明创造了新的休闲方式和物质条件,技术转移带来休闲方式的传播,技术创新推动休闲的社会化。同时,休闲的需要推动了技术发明、转移和创新。然而,技术发明、转移和创新都具有风险的属性,它所支撑的休闲也就具有风险性。为了确保有质量的休闲,需要培养公民的"风险素质"。

懂休闲,才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起来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春雨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旅游活动的增加,但人们在国内外旅游中的文化缺失,以及出现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担忧。他提出,如何借助于国内传统文人的雅文化,借鉴国外成熟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丰富我们对休闲的内涵的理解和追求,引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做一个"有趣"的人,是新时代提出的挑战。

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旅游是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是对异地或异国的民俗风情的了解和体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宁泽群说,旅游者在旅途中与人们的生活互动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情境,这种特有的游走生活方式,构建出旅游者的自文化———旅游者的根文化以及个体的文明教养背景,培育旅游活动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模式。这不仅提供一个评估旅游发展的新视角,也对目的地综合管理提供新模式。

"人们的需要多种多样,其全面发展需要追求协同满足物,因为协同满足物在满足一种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其他需要。"中山大学教授王宁提出"协同满足物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路,他以智利经济学家麦克夫·尼夫的系统需要理论为据,阐释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人的需要不止马斯洛所说的五种,而是九种,分别是:生存、保护、情感、理解、参与、闲适、创造、认同和自由。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满足不是马斯洛所说的线性方式,先满足生存需要,然后再逐级上升。"需求的多样性需要追求协同满足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的共同理想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或称之为"美好生活"。台湾游憩学会副会长李明宗以"休闲之乐与美好人生"为题,通过他在台湾开展的休闲与健康的实践提出,就个人而言,使身体、心理、性灵维持健康与平衡是幸福人生的金钥匙,而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皆维持和谐关系,乃是生命意义的源泉。

会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惠娣透露,该委员会即将启动对"自产时蔬"(homegrowthfood)文化现象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将在生态哲学、环境伦理以及生活美学等方面展开学术对话、交流与合作。

■相关背景:

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创办于2002年,至今已举办16届。2018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桂林旅游学院共同主办,桂林旅游学院休闲旅游与管理学院承办。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来自不同院校的15位博士生导师携一批青年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对"休闲旅游与全民健康"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理论探讨。还有部分论文关注了"休闲旅游需求与供给""休闲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经济转型与公共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