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绿色生活方式的哲学思考与践行设计

——“2017-中国:第十五届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综述

王道林/整理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最新研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第一次被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大目标之一。

休闲作为现代生活方式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中国,尤其彰显其独特魅力,健康用闲,文明休闲,成为新时代的强烈呼唤。中华民族祖先向来崇尚“天人合一”,并在这种理念下探讨“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这样的生活旨趣与今天所倡导的绿色生活观念可谓是不谋而合,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绿色生活观念,不仅要融入生产劳动活动,也要融入休闲游娱活动,这恰恰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十五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于2017年10月28日至31日在美丽的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人民政协报·休闲周刊》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政协科教文体委员会协办和承办。

此次大会以“绿色生活方式的哲学思考与践行设计”为主题,并就“中国人生活智慧和生活设计的历史考”、“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当代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当代生活设计的文化欣赏与批判”、“当代生活方式制度性缺失的反省”等相关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

会议共有26篇论文(其中几篇为摘要)参与了大会讨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冯长根教授,发表书面致辞,指出:休闲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所以休闲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休闲问题也涉及生活实践的设计问题,这其中包括公共服务、城市规划、社区生活、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个人情趣等多个方面。因此冯先生希望我们的学术研究上,既强调理论创新,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人与社会通过休闲生活和活动释放正能量、提高生活品质、增进身心健康,与国家一道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尚智丛教授书面致辞,尚教授认为,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方略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重要意义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必然联系;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必然联系。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大课题。这个大课题也必然与人民大众绿色日常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哲学思考和践行设计提出了更广阔的理论平台和创新天地。

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就会议的相关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们都精心准备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这其中多篇文章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众所周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郊居民休闲运动空间被侵占与压缩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晨晔教授,以大连市湾家社区居民休闲运动场地的开发侵占与自助拓建为例,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社区居民休闲意识的觉醒及其带来的相关启示。刘教授首先以自己亲自拍摄的大量有关湾家社区居民休闲运动空间被挤占和自主拓建的照片为据,讲述了四个极具代表性的发生在湾家社区的实例,陈述了居民休闲运动场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侵占的事实,并对此加以分析,提出是由于官方随意性大,各部门缺乏沟通;房地产开发商受利益驱使以及公共资源的国家垄断这样的三个原因加剧了此现象的发生。但湾家社区的居民对此却采取了沉默应对,自建自救的方式,上演了一曲现代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新乐章。但是这种缺乏科学指导的,以自发性、分散性为主的休闲活动背后也暗含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一些自发的、人为的改造活动其实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破坏。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捷。最后,通过对发生在湾家社区实例的分析,刘教授呼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大众休闲运动意识已经觉醒,到了把城市居民人均休闲运动空间和休闲设施拥有量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的时候了。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晨晔教授发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王景全研究员,就当代人类生存境遇与休闲哲学的关系这一命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现代人类生存困境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出现全面而深刻的危机。三重危机也造成了两大生存困境的产生,其一是“不得闲”即过度劳动,其二是“闲不得”即异化休闲。王景全研究员认为若想对这两大困境有所突破,休闲哲学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休闲哲学恰恰是以休闲之道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休闲之道既包括“得闲”之道,也包括“消闲”之道,因此休闲哲学的任务自然便会为这两大困境的破解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这其中既包括将人类从片面的过度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得闲”之道,也包括通过对异化休闲的批判,实现明智用闲的“消闲”之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王景全发言

来自厦门大学哲学系的陈玲教授通过对中国古代谱录类文献的研究对其中的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做了系统的陈述。除此之外,陈教授还就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经典——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结合闽南茶文化与休闲生活方式饶有兴趣做了阐述,其中许多观点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厦门大学哲学系的陈玲教授发言

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方青教授与其研究生郑航为大会提供了关于当代居民游憩空间的内涵、价值与冲突的相关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游憩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游憩空间在协调空间秩序、管控闲暇时间、提升个体认同、增加互动交往、发扬文化元素、宣传健康理念等诸多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受到商业、资源分配、政策施行等因素的影响,当代游憩空间的失序、冲突、发展的困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重塑和谐人文的居民游憩空间,发挥其作为提升居民休闲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便显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来所倡导的绿色生活理念对公共文化的发展起了哪些推动作用?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黄金葵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绿色生活方式对公共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消费实践和价值观念。在消费实践上主要表现为,随着共享单车、光盘行动、新能源公交等实践活动的普及,一种更加大众、简约、开放的绿色消费方式被人们所认同。在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一种与传统的在封闭人造景观空间内游憩的观念完全不同的新诉求,是一种旨在回归自然山水风光,以背包客、自驾游等形式主导的“全域旅游”。在最后,黄金葵老师总结,当今在绿色生活观念的影响下,公共文化系统内部正在重塑出一套以安全保障为前提的相对自由的时空体系。

来自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邢继伟尝试对绿色发展理念从四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解读。首先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绿色发展观的维度进行理论解读,试图以此挖掘出其深层次的理论根源;其次是从绿色经济与绿色思维方式的实践维度进行现实解读,并通过对这两大维度的探讨引申出绿色生产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问题;最后则是尝试从绿色政治生态的维度出发,解读绿色发展理念对党建工作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自身不仅具有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性,而且在实践发展中也具有与时俱进性。因此,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不仅要坚持在理论层面解读,同时也要考虑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只有从多角度拓展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才能真正完整准确地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真谛,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针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一股股“特色小镇”建设热的新潮流,人民政协报休闲版主编李寅峰与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研究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对什么是特色小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小镇是什么样?现代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并以杭州莫干山镇、南京桠溪镇、徽州六县等特色小镇为实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应一哄而上、急功近利、大搞拿来主义。同时指出未来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既要不忘历史,又要充分借鉴国内成功的优秀案例,并且还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以建设真正有特色的“特色小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休闲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显然传统休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但是现代社会休闲系统中异化现象的不断滋生,使得休闲系统本身的内在本性和发展逻辑受到严重的扭曲,原本完整的个体变得支离破碎。针对这一现象,来自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杜立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休闲与审美都是以自由精神为前提,而且以此二者作为理想的人生始终是以追求生命完整性为目标,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完整的人生”,同时通过对休闲美系统的构建,使人性自由最终从幻想变为现实。尤其是中国化的休闲美更是在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化发展、提升公民休闲情感的审美旨趣以及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上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7-中国:第十五届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会场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思潮已经从物质匮乏等生计问题转为对物欲的强烈诉求,在生活方式领域内发生了诸多异化的情况并形成了“生活方式危机”。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郭子健尝试从社会理论出发,通过对休闲发展的时间协调、空间转向以及消费文化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集中阐释了休闲模式是什么、现代休闲模式的危机等问题。通过理清休闲、休闲空间、休闲方式的基本概念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对休闲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并剖析了当代休闲生活中的异化现象,希望能以此促进和谐的休闲文化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日益走向富裕,奢侈品消费兴起,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李昭昕基于对德国学者桑巴特所著《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关于法国宫廷奢侈消费向全社会扩散逻辑的研究,对我国当下公民奢侈消费现象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当下中国奢侈消费产生主要有三大根源:暴富公民、文体明星与政府官员,这三部分人都是具有很高社会示范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并由这个大根源扩散到全社会。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从法制建设抓起,而且在精神领域也要有所举措。尽管制度方面的设计是区分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最有效手段,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单单要从外部的制度层面去思考,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才是奢侈消费的主体,所以该问题的解决,不可避免的需要从人的内部精神世界重塑的角度去考虑。而休闲研究也为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最后,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王道林基于对莱布尼茨单子论哲学的研究,试图从本体论角度对绿色和谐的生活方式给出相应的论证。认为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对主体性的过度张扬,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开始泛滥,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哲学在理论性形而上学方面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的超越,真正的完成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这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同时在实践性形而上学方面又通过一套前定和谐体系,限制了可能因主体性泛滥而造成的风险。以此作为借鉴与启发,思考如何破解出现在现代社会的,令我们理性颇为伤神的“两大迷宫”——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会的最后一天,与会的专家学者在锡林郭勒盟政协科教文体委员会的组织下,参观了锡林浩特当地的贝子庙与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与锡林郭勒盟领导就锡林郭勒盟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规划议题开展了座谈交流。与会代表无一不被深秋时节塞北草原那壮阔与雄美英姿所征服,在了解了当地极具特色草原休闲文化及休闲产业发展的情况下,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锡林郭勒盟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客观的意见与建议。

在会议闭幕式上,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刘晨晔教授形象的将本次年会的特点总结为“四个暖”,尤其是锡林郭勒盟政协作为本次年会的承办方以严谨高效、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此次年会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让每一位参会的专家学者在初冬塞上感受到了江南暮春般的温暖。

本届休闲年会可谓是成果颇丰。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整个年会一直都保持着较高水准的学术交流与问题研讨。

会上还表决:刘海春(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刘晨晔(辽宁师范大学)、鲍金(上海交通大学)为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为学会组织做义工。

最后,大会收到的青年学者(45岁以下)的参会论文进行了评选,经过论文评审组认真商议和投票表决,其中七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两篇,优秀奖一篇。

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研究员为获奖的青年学者颁奖并合影。

 

青年学者获奖名单

一等奖:

鲍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悖论及其应对”

陈玲(厦门大学哲学系)“谱录类文献中的生活哲学”

二等奖:

郑航(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当代城市游憩空间的变迁、功能与冲突”

王道林(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绿色和谐生活方式的本体论证明

三等奖:

黄金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基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公共文化变迁”

李昭昕(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国宫廷奢侈消费向全社会扩散逻辑的研究”

优秀奖:

曹瑞冬(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江南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