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2017欧洲游学杂记

 

马惠娣

(2017年8月28-9月16日)

 

 

行前:患眩晕症

今年年初就决定参加8月份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13届欧洲社会学大会,并开始准备摘要和论文。过去十年一直想去雅典,今年是最好的机会。哪个人文学者不向往去雅典卫城,探寻古希腊文明,以及至今带给人们的神圣感!接着去英国利兹大学参加“国际城市社会学年会”。

本来刚刚完成那本书:Traditional Chinese Leisure Culture and Economy Development,接下来想歇息一段时间。但是,几件事又凑到了一起,脚步没有停下来。

7月中旬从德累斯顿国际暑期班学习回来,北京正值暑热。与以往不同,除了今年北京热的时间长外,还由于德国气候环境与北京的反差,今年北京的热让我感到酷暑难熬! 8月3日凌晨被一阵眩晕致醒。过去三十多年床头必备两种药:眩晕停和安眠药,以备眩晕后服用。这些年,眩晕的次数减少,便放松了警惕。此时我的床头没有眩晕药可用。害得我不得不跑医院急诊,接着拍片、CT、核磁、脑电图、脑超声波、眼速测试等项检查……,最终还是“美尼尔氏综合征”(即大脑前庭平衡出了故障)。医嘱:服药、睡觉、休息。眼看着两个会议的日期临近,可是完整的论文根本无法完成,只好各做了PPT,内心十分焦急。家人担心我的身体,劝我取消此行。临行前五天,又一阵晕,我自己也真担忧在外边晕倒了可怎么办?我又赶紧吃药、睡觉、休息。

法航:全程轮椅

飞机是8月28日凌晨1点,我在27日晚10点得离开家。晚上赶路就是好,一路只用了40分钟就到达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很快办理了行李托运,接着安检、过关。人多、等待、闷热,脑袋“呼”的一下。天哪?说明我的“晕”还没好。若飞机颠簸、噪音等等会不会加重我的“晕”?我想有必要告知该航班值机人员,若真的发生严重的眩晕,请他们帮我升舱至商务舱我会服药睡觉。值机人员听了以后,反复确认我是不是心脏问题,或高血压之类的病症,并建议我改天再走。我说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我自己负责。在登机时,值机人员告知我全程安排了轮椅,每个出机口都有轮椅接我,并有工作人员将我搀扶到我的座位上。那个时刻我很感动。上机后我找乘务员帮我升商务舱。他说,商务舱全满,头等舱还有空位。不过手续费加上票价大约要加2000多欧元。他建议,看看情况,如若特别必要再换。我说,也好。

安坐好后,紧挨着我坐席的是一位姑娘。我告诉她,如我有不适请她帮忙联系乘务人员。姑娘很友善地答应帮忙。

真是上天保佑,飞机起飞后不久我就睡着了,醒来时还有三个小时就到阿姆斯特丹了,精神状况蛮好。出机舱时,看见一个轮椅停在机舱口。突然想起有一部电影的名字《再见,肿瘤君》,我心里也说了一句“不见即散,轮椅君”,谢谢你,我能行!

阿姆斯特丹是法航的中转站机场,我有不下十次在这儿转机,说来也算熟悉。不过这次转机的路上发现了供转机者“免费休息的卧椅”区域——僻静、灯光幽暗,有简单的躺椅可以睡卧。飞机到阿姆斯特丹是当地时间早晨5点半,转乘到雅典的飞机是九点,所以,我有足够的时间在这里休息。虽然只是躺着,便可以让全身的血液循环好一点。后来,我在巴黎戴高乐机场也看到了“旅客免费休息区”。法航与荷航的人性化服务,尤其在意每一个细节,这是我多次体验所感知到的。因此,有时宁可中转,也选择法航。几天后收到法航发来的电子邮件,对服务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并重新发来我的电子机票,标注出每一段都有轮椅服务。我郑重地回复邮件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也写到:“我将永远做你们忠实的乘客!也将鼓励我的亲戚朋友选择乘坐法航。另外,请免去未来行程中的轮椅服务。”

躺在免费休息区,也想到了中国的服务业,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服务业大发展的阶段,且现状也在改善,但是差距还是太大了点!浓烈的商业意识,几乎吞噬了服务业的方方面面,颠覆了服务业应有价值观,包括公共服务在内还是太强差人意。国人不知道什么是服务业,也不知道如何服务得更好,什么样的服务设计和理念更符合人性。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一个“钱”字,是大家向前冲的动机和动力……如是想着,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头晕,未妨碍大脑思考。真是上帝保佑!

化险为夷,安抵雅典

到达雅典是当地时间午后三点,雅典的阳光炽热、炙烤。出机场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打车,然后稀里糊涂地上了一辆奔驰车型的出租车,一路上看着计程表快速地跳动,每跳一下我的心就往嗓子眼提一下。最终62欧元到达目的地。我劝慰自己,“身体状况不佳,这是最佳的选择。不要在乎!”

客栈(青年旅舍)地处雅典最繁华的传统商业区域(近百年来),就在雅典卫城的山脚附近。我被安排在相对安静的一个房间内。说来,这里的条件不够好,主要是不够安静。后悔在不久前取消了很早前预定的一个公寓,而改在这家客栈。当时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这儿离会场(派迪昂大学)较近;二是旅舍常常可以结交年轻朋友,感受他们的活力和吃苦精神。万一头晕严重可以寻到人以帮助。当然,价格也便宜了一些。

显然,头晕与气温有关系。初到雅典的前几天,看书不能超过一小时,也不能写作,总有瞬间的眩晕感。女儿不断地发短信给我,告诫我千万不能大意。注意按时吃药,也幸亏她去日本时给我买回日本生产的“救心”丸剂,质量就是好。此前20多天我一直服用“强力定眩片”和“眩晕停”中成药剂,但似乎效果不好。

我在雅典总共停留六天,其中,一天倒时差,最重要的项目时膜拜雅典卫城。女儿说:“必须取消这些预定,你是学辩证法的,应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这些建议无比正确!

“卫城”山下:与诗人对话

早晨六点半太阳刚露出天际线。透过窗外感受到了早晨与晌午的温差。我决定利用早晨的时间试着去雅典卫城。

这是我心中的圣城,古希腊的先贤都为这座城留下了无以伦比的精神财富,为创建《理想国》、为“认识你自己”、为“人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尺度”、为“不自由毋宁死”留下了后人至今无法超越的智慧山峰。

雅典卫城坐落在雅典市内最高的山峰上,客栈距山脚近在咫尺,大约步行300米就是上山的路。清早,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如何问路?我攀爬着小路,有的路段很窄只能通行一人,紧挨着山脚也有民居。路不陡峭,有石子铺就的阶梯,不算难走。走了一段山路遇一名修路工人,正在用白色的油漆涂石子路。我向他问路,此路可否正确?他明白我的意思,用手指着向上的路。我继续前行。大约又有百八十米,遇见一个看似“拾荒者”坐在路边休息,他的脚下是三袋子捡拾的塑料瓶子。我向他打过招呼,并问此路可否通往山顶?“拾荒者”用地道的美腔英文告诉我:“这个路崎岖不平,但是,可达雅典卫城北侧的入门口。如果往山下走,也可以通往雅典卫城的南门,路走起来容易多了。”“喔,你的英语如此纯正!”我说。他说:“这是我的母语。”“那你从哪里来?”“我来自加利福尼亚,已经十四年了。”“你是为了追寻希腊文化而来?”“大概,嗯,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开始仔细地打量眼前这位“拾荒者”。他看上去有七十开外的年纪,身体修长、脑后扎着一束马尾辫、面容清矍、淡然,气质却与众不同。

“您十四年就住在这里?”“是的,他指着对面的一个破旧的民居”。“您有妻子或孩子与你一起?”答:“只有一条狗。”问:“现在怎么不见它?”答“它刚刚死去。”问:“你感到了孤独?”他没有回答我。问;“您经常回加利福尼亚吗?”答:“十四年我从未回去过。”问:“为什么?”答:“没有为什么,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问:“能告诉我您是做什么的吗?”答:“我是一个诗人,我喜欢浪迹天涯(wandering)。”问:“那你为什么在此一住竟是十四年?希腊文化对你有吸引力,不是吗?”答:“希腊文化?现在的希腊哪儿有文化?希腊文化都安卧在山上。”他用手指向山顶。他接着说:“当代的希腊太愚蠢了、太愚蠢了。你看政治家们把国家搞成了什么样子!”我注意到他用了两个stupid,强调对希腊政府和现状的不满。他又说:“我选择这里静谧与自然的环境,写诗,捡拾垃圾。嗯,这是我的生活。有山上那些死去的人,陪伴在身旁。足矣!你是做什么的?来这里旅游?”我答到:“我到这里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朝拜雅典众神是最主要的目的。”“呃,那么,你是教授、学者之类的吧?可是,这些与我都无干系。”问:“那你准备出版诗文集吗?”他说“没有想这个问题。也许将来会的。”

来自加利福尼亚的诗人

我们俩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诗人的面部表情没有变化,始终深沉,而带着某种哀伤。经诗人的允许,我为他拍了一张照片,也拍了他居住的屋子。我打算第二天的早晨继续来拜访他,他说,已安排了周游计划。

此时,大太阳已经是光芒四射,我感到了炽热。必须立即回客栈休息,躲避骄阳似火。

遇见诗人之后,我的思绪飞得很远。他,究竟是来自加利福尼亚的诗人,是我的导师,还是雅典众神派来的使者?这个偶遇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也想到了三毛、海子、顾城等人。诗人的特质是以燃烧生命,而绽放自由之花。他们不在意存在的物质形式,追求灵魂自由而洒脱地飞翔。

雅典会议:锋利的“解剖刀”

第13届欧洲社会学大会开得很成功(详细内容见另文)。希腊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是惨败者,前几年整个国家经济几乎崩溃,幸有世界银行以及中国等援助,目前正走出重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雅典派迪昂大学主办本次大会,并拿出相当的经费。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我也惊异于希腊的学者们勇于利用社会学这把“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机体与灵魂。他们也试图利用这个机会将“解剖刀”磨砺得更加锐利,以去疗治欧洲的乃至于世界的“病体”、“痼疾”。雅典人似乎没有辜负大家对雅典,对希腊的神性、神秘、神圣探究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把诗神、酒神、歌神、舞神、女神等诸神呈现给大家。大家都知道,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果实是在她的2000多年之后点燃了“文艺复兴”这颗照耀欧洲之路的璀璨明灯。

我对希腊的“资本大佬”们慷慨解囊相助学术和思想交流之举深感敬佩,这样的民族与国家一定能振兴。在欧美文化传统中资助教育和慈善事业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不是吗,哈佛、斯坦福、耶鲁、牛津、剑桥等等,等等,若没有当年“资本大佬”的援手何以成为“一流”人才的集散地!这是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充满温情存在的方式,也是人们创造资本的原动力。这次会议有近希腊20个社会组织、团体、机构、企业、出版商、旅游部门、银行的赞助。而会议手册并无有商业广告。

我也猜想,古希腊的“论辩”(debate)是他们寻找精神方向最好的场所,真理在辩论中才能被发现,不辨不明吗!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国的民主形式!会场常常是人们辩论的地方,也是探索真理的路径。这,大概就是会议(开会)的价值之所在!古希腊先贤创造了debate,后来有了集会、公共演讲、议庭、沙龙、教堂、社区,有了会议等多种公共空间形式。有了“论辩”这把锋利的“解剖刀”。

欧洲社会学大会开幕式

当世界为希腊经济而焦虑,而希腊人却处乱世而不惊,他们依然悠然地生活——饮酒、喝咖啡、聊大天,低工资似乎并未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是不是第奥根尼、伊壁鸠鲁、亚历山大大帝的生活方式和休闲理念一直在影响他们?他们根本就不想成为“被物役”的奴隶?现代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价值标准?值得追求吗?难道不值得重新考量吗!

都说希腊乱,不过我在此六天感受到的是一片祥和,大街上几乎看不到警察,只是在大使馆区零星可见他们的身影;交通、人流、景点、商业街、步行街都人流如梭,却秩序井然。

雅典的沙拉

 

雅典街景

雅典猫咪:上帝的孩子

雅典的猫咪们体现了“不自由毋宁死”之精神。大街小巷你经常会看到自由行走的猫、猫群,它们体态雍容,神情悠然,都是一副“高贵”的范儿。我每天清晨走在街上总会遇上它们三五成群的。很多人家门口摆放着它们的食盒和水罐,供它们衣食无忧的生活。似乎在伺奉“流浪诗人”或“哲学王”?

我因养猫,所到之处,猫只要见到我,都向我亲近。据说,猫是嗅觉最灵敏的动物,即便是远隔千山万水,它们也能通过气味知道谁是它们的朋友。而雅典猫例外,没有一只猫向我打招呼,也不亲近我。我与它们打招呼,它们却熟视无睹,连乜斜的眼神也不给我。哇塞!雅典猫你好牛哇!我不够资格来雅典吗?不够资格被你们亲近吗?我亲爱的雅典猫咪。

卫城山脚下的猫咪们

终于有机会在一个纪念品专卖店向女店主求证这个现象。她告诉我,猫,在雅典并没有神话的传说。不过上帝告诉他们,猫也是上帝的孩子,人类要善待它们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你们的家就是它们的家。所有人都这样做,所有人的家也都是猫咪的家。雅典人几乎不把猫圈养的家中,它们是自由的。喔!原来如此。店主还告诉我,猫头鹰在希腊是智慧的象征,她拿出一枚一欧元硬币,指着其中的一面,其图案设计就是猫头鹰。后来我在利兹市内的一个高大建筑物上及广场上看到猫头鹰的金像集群。

透过对待猫咪的态度可以看出上帝在希腊人心中的位置,看出希腊人心中的善。这在几天的接触中有所感知。比如,旅游商品都是明码标价,各店铺间基本没有价差,贵一点的一定是质量好一点。旅行社大多也如此。一次我在一家酒馆买了一个类似于“土耳其烤肉”的饼,然后,希望买瓶水。店家小伙不是拿出酒水单让我买,而端出一杯免费白水给我。虽然,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却感到了雅典人骨子里的尊与诚,善与良。

观察:希腊移民

我依然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场所观察与了解我所接触到的人与事。客栈,自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客栈的大多服务人员是外来移民。接待处的女孩来自罗马尼亚,她说,她的国家太穷了,学英语的人很难在那里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资也非常低(我记得2013年去罗马尼亚开会时,了解到一般工资收入只有400-600欧元)。我问,这里工资高吗?她答:工资水平也不高,不过要比罗马尼亚的工资高,工资之外不提供食宿等条件,即便是这样工资还是高一点。所以大多雇员来自罗马尼亚、波兰、马其顿等国家。劳动强度还好,不是特别劳累,也不是很轻松。

另一位保洁员要比接待处的女孩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也大。她告诉我,客栈只有四个人,要负责40多间客房100多个床位的打扫工作。她除了做保洁工作,还负责卖客栈的早餐,每天工作4-7小时不等,每年没有一天休息日。她来自波兰,全家三口,有一个女儿上小学,公立学校免学费。她的丈夫做每天四小时的工作,收入很低。工资客栈只给600欧元,其中300欧元租非常小的房子,水、电、交通、通信等各种费用要100欧元,其余的钱勉强维持生计……听了我的心很酸,给了她10块钱。我说,我知道你们的辛苦,所以,在哪儿住店我都不需要打扫房间,一来免去你们的辛劳;二来,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所需洗漱用品全自带。我希望像我这样的旅客、旅友越来越多。

古希腊的先贤认为“至善”和“美德”是最高的价值理念。雅典卫城的众神啊,我相信!中国的圣贤也说:“不以善小而不为”,我努力践行。

希腊:请接受我的虔敬

到了雅典我的心情很激动,有一种信徒般的虔敬在心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他们都不是神,但是他们都有神的力量;他们都已经睡卧在雅典卫城中两千余年,但是他们的思想仍像火炬一样照亮世界,照亮人心。如今,人们在寻找真理时,仍言必称希腊,从中得到精神家园的抚慰、精神导师的引领。正因为如此,雅典需要膜拜。当我行走在山脚下,头始终仰望着他们,我因受到众神的爱抚,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众神知道我流下了热泪,嘱我免去世俗,免去负疚。学学那位你遇到的“加利福尼亚诗人”吧。保持内心的静谧,过着简朴生活……我似乎听到了众神的声音。

每天去会场的路上都仰望"卫城"

雅典、卫城,我一定还会再来,就住你的山脚下。即使我离开了你,我也一定是仰望着你。

十分遗憾,在客栈中遇到一位来自美国的华裔妇女,与我说,“真没趣,我们一家三口来这里只看到了一堆乱石头。”天哪,如此?!我愕然。

众神说:你不必介意。这儿,的确是一堆石头。满足你自己的欣赏足矣。

苏格兰人:古道热肠

从雅典到格拉斯哥将近夜里十一点,六欧元的快线大巴车不过二十分钟就到了。下车时一位儒雅的男士告诉我,转过街角就是格拉斯哥火车站,我的酒店离那儿很近。便利店的一位顾客看过我的酒店地址决定把我送过去,我跟着他走了约三分钟便看见了Hotel的标牌。接待处也很善解人意,看我人困马乏快速安排了房间入住休息。

英国是女儿读书十余年的地方,我的外孙女也出生在这里,因此几次来英国。但是,都在伦敦,而英国北部的城市从未到访过。

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构成英伦三岛。苏格兰也因男士的格裙、风笛、威士忌酒,以及独特的人文风情而被世人所知。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我去美国访问古德尔教授时,他曾驾车带我去距华盛顿一百余英里的饭馆就餐,路过一个苏格兰人聚集的村庄,见到了苏格兰人以传统方式举行庆典的仪式。还有一次是几年前在飞往华沙的飞机上遇见一位日裔英国人,是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教授。她对我说,格拉斯哥是英国最有文化和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尤其格拉斯哥大学校园非常美丽。这两件事给印象深刻,也对苏格兰充满了向往,充满了神秘的想象。

如今终于到达这片土地。我因身体原因,乘坐了“城市观览车”,按照规定的线路看了若干个景点,其中包括格拉斯哥大学。那里真是美极了。教堂式的建筑,大片的绿地和参天大树,与之不远就是格拉斯哥艺术博物馆,艺术馆内展出不同内容的展品。虽然没有大英博物馆震撼,却也展馆设计布局巧妙。苏格兰人近现代的日常生活用品都能亲切地看到,当然还有其他的展馆。

紧挨着博物馆是格拉斯哥大墓地,这儿安放着自六世纪以来开始建造这个城市的英雄们的灵柩。古朴、肃穆、静谧、自然,随山形地势处处草木茵茵,古树遮天,缠绵的雨,给人一些伤感。尽管,我不习惯于这样的观览,但那天我必须如此选择。大约三个小时后,我又独自走了几段路。原来格拉斯哥并不大,但是大多古旧街道和建筑被保留完好。但也有几座现代建筑对原有城市格局产生了“败笔”的效果。

在一条商业街的入口处,一位类似“引导员”的男士吸引了我,他身着传统儒雅男士服饰,头戴礼帽,耐心地为各位来客指路或回答些问题。我想悄悄地拍照,因为在国外,随便拍人,未经允许是被禁止的。他注意到了我打算拍照的企图,便走过来说:“非常愉快与女士合影”。恰巧旁边一个女孩,帮助拍照。我顺便与他聊了几句,知道这是他的职业。他说,许多游客都与他合过影。我说,你这身一副“英式范儿”代表的是英国文化和礼仪。你是你国家的形象大使。他含蓄地笑了。

下榻酒店的旁边有中国“功夫汤”,正想吃顿中餐,便不期而遇,何况在“家门口”。正巧是饭店的就餐低峰,人很少。厨师吴先生得空歇息,便端着一杯水与我聊了起来。他说,他从大连来格拉斯哥已经17年了,在这里做大厨,工资每天就是100英镑。苏格兰的水特别好,也特别多,饭店都没有水表,电表一个字是2便士,买东西也特便宜。他举了一个例子,同是3000元,在这过日子可太轻松了。买一块“劳力士”3000多英镑买挺不错的,在国内你3000块钱能买啥呀!不舍得走,也得走,我今年都64岁了,干不动了,另外,不能总打工,回家创办自己的饭馆。机票订好了,9月29号回去。到底是东北人畅快、豪爽、实诚。他说,他烧得一手好鱼,常常有回头客来吃。我说,我信。大连人是吃海产品的行家里手。我点了红烧海鱼,一杯功夫汤,一碗米饭。那天晚上可真没少吃,味道也真不错。我决定第二天中午再吃一道“水煮鱼”。

我突然想起我有一个困难,需请吴大厨帮忙。我先来雅典,后到英国,结果临行前只带了欧洲制式的电插头,而忘记带英国制式插头,可否借用一个,把我的电脑和手机冲足电,否则后面的10天什么事也干不成了。吴大厨十分爽快,很快就拿来一个,并让我带走。我感到了困难时刻总有“上帝”伸出援手。我请他留下电话,回到北京,我请他吃饭。

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府,整个古城基本完好地被保留下来。爱丁堡城堡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建筑,也是最著名的景点。因地势最高,可一览无余于全城。所以一般游客都愿意花17欧元到古堡一览。

格拉斯哥和爱丁堡让我找到一点答案,关于那儿的石质建筑物为什么都是烟灰火燎的样子?原来,这两个城市都是建在死火山岩上,当年建城时所取的原石色,所以大多建筑物就像被火烧过的样子。我就住在爱丁堡大学第一校园后勤保障区的公寓内,物美价廉,物超所值,49英镑一晚还免费一顿丰盛的早餐。大学率先做改革探索,将一部分学生宿舍辟为客栈,其盈利全部用于教育。客栈理念:可持续发展,物品循环使用,鼓励人们自己动手。等等我都很感兴趣。

喜遇:苏格兰人的婚礼

为了休息一下,我选择了离爱丁堡八公里的郊外城堡住了三天。误打误撞地进了原苏格兰自治时期王后与王子们的行宫。史料介绍,这个城堡建于1480年,是苏格兰时期有名的城堡,整个面积约80公顷,处处古树参天,据了解,很多树与城堡同龄,约有70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及她的母亲都曾访问过这里。后来,皇家把它辟为公共庆典场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城堡内基本保持原来风貌,但是城堡围墙已经大部不复存在。我在这住一个小的单间,想必原来的住客一定是女王的贴身丫鬟之类的房间。

正好是一个周末时间,有三对新婚夫妇在这里举行婚礼(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各有一场)。有意思的是,结婚仪式都在下午两点。出席婚礼的嘉宾都在2点之前到达教堂,新娘在父亲的陪伴下两点准时入场,身穿苏格兰民族服饰吹奏风笛的司仪迎候。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在当年王后和王子曾经用过的大厅、会客室、餐厅、读书房交流,晚餐后有一个舞会,一直要high到午夜。

我基本观览了大部分过程。新娘都披白色婚纱;新郎,包括所有参加婚礼的男士们都身着苏格兰格裙。婚礼按照苏格兰人仪式吹奏风笛。英国人的仪式感是很强的,女嘉宾大多都是露肩的裙子,头戴“花帽”,酷似王室家族的仪式。

苏格兰人参加婚礼的人

我在星期天的那场婚礼上认识了凯瑟琳和她的舅舅与伯伯,因为他们仨人很出众,凯瑟琳身材苗条着白裙,头戴白色花帽;而她的舅舅和伯伯都是西装革履,皮鞋锃亮,银色的头发纹丝不乱,举止得体儒雅。我一直远远地看她们,这一举动被凯瑟琳注意到,她特意走到我面前打招呼。我说:“我一直在欣赏你们,瞧,你是多么地优雅(elegance)。喔,那两位男士又是那么地儒雅(gentle)。你们在这些人中很出众,是‘英国范儿’”。听了这番话,凯瑟琳给了我一个紧紧的拥抱。她说这是她的外甥的婚礼,并邀我参加婚礼的Party。

婚礼的PARTY

我在吃晚饭的时候,在大厅再次遇见凯瑟琳和她的舅舅,她们邀我跳舞。我说,我是传统的中国女性,不会跳舞。凯瑟琳说:“会害羞”!(be shy)我和她都笑了起来。她曾到过中国的海口,因为她的丈夫曾在那儿工作了一段时间,所以有一点了解中国人。她约我第二天早晨共进早餐,我问什么时间?她说,她要睡到9点半。我说,我要在九点离开这里,已经订好了出租车。只能下次有机会再见了。

有意思的是,第二天早餐刚出房门口,就遇见她的舅舅。他拎着一个服饰袋,说吃完早餐就走,凯瑟琳在睡懒觉。当得知我也是去吃早餐,并马上离开,他建议我随他的车走,并把我送到去爱丁堡的公交车站。让服务台取消了我的出租车预定。吃饭间,和行车途中与他聊聊。他告诉我,今年他已经88岁,60年前与他的苏格兰妻子结婚,而后随妻子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到了苏格兰,所以说话口音也变了。妻子一年前去世,没有子女。凯瑟琳和他的外甥们都经常看他。之前他是一个商人,现在什么也不干了。不过他喜欢独处,不太喜欢旅游。他开着一辆大奔驰,我一落座,便让我按下给座席加热的按钮,说,这样就暖了。

想来,游历的过程很有趣,一路上不知遇到谁,也不知谁将给你帮忙,并带来方便与温暖。我不仅省去了出租车钱,也减少了劳顿。谢谢了,老先生!

这样的事例在苏格兰遇见好几桩,两次在公交车上买票,都因为拿五元纸币而不设找赎,遇到了帮助。第一次是买1.6元的票,五块钱不找零岂不有点冤,一位老夫妇人拿出1.6硬币帮我交了。我说,萍水相逢怎能花你的钱。另一位老人家见状掏出三枚硬币(两个两元,一个一元),这样帮我把钱还给了那位老妇人。还一次,拿五元买四元车票,司机告诉我不找零,我说就把五元投进去,我口袋内的零钱只有3.6元,司机说,你把3.6元投进去就行了。打出一张四块钱的票。司机为我岂不得搭进4毛钱。虽然钱不多,足足看到苏格兰人的古道热肠、助人为乐。

从爱丁堡到利兹的车票是101镑,如果在网上事先预定,只需77镑,但是我的信用卡由于银行不给授权,所以支付不成功。第二天我不得不到车站买,结果多花出20多镑,真让人心疼。

有了这次教训,我在利兹金斯顿酒店请店家雇员用他的信用卡帮我订了一张从利兹到伦敦的直达火车,票价有多种,不同服务需求和不同时段价格有差异。我选了一张10点45分时段的车票,票价只有39.5镑,加上预定和快递费8.5镑,给雇员小费2镑,共计50镑。省了差不多一半的钱。

利兹:文化传统

国际城市社会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全球城市正义再思考”的主题下在利兹大学召开。一个分支学科专业委员会一下子就吸引了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700余名代表莅临会议。这是何等的“文化传统”和“游学精神”!参会学者中知识背景多元化,诸如:人类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城市设计、城市文化、城市移民、城市经济等等方面的学者。此次大会是利兹大学2017年最盛大的文化事件之一(详细见另文)。

我又见到2015年在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开会时那个只有一岁多“小学者”,如今已经三岁多。她的妈妈爸爸均认出了我,称:“再次相逢如遇老友,看我家小学者已经长大了”。我说,“不过今年她不是会场上的最小,我看到还有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到场,已经开始学术训练了”。大家笑了起来。我吃惊,欧洲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小就有那么安静的本领?

与老友重逢在利兹大学会场上

利兹大学是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英国名校,属英国的常青藤学校之一。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席冯长根,中山大学人类与社会学系王宁教授均在这里读博。冯长根20世纪八十年代回国,早已是中国著名的爆破力学科学家之一,王宁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回国,也是当今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不可多得的知名教授。

伦敦:再遭恐袭

英国的火车也很舒服,旅客上上下下总也不是满的。客舱内很安静,一般没人讲话,大多是看书或听耳机音乐。可能预防恐袭,进站时也凭票通过闸机进入。伦敦也是如此。过去好像没有。火车站(包括地铁站)都有密集的警察巡逻。

到达伦敦第二天早晨,伦敦市区内的Parsons Green Station地铁上就发生了Tube burned 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0余人受伤。我前一天到达伦敦时,地铁工作人员就让我乘坐District Line方向的地铁接近我的入住的酒店。当时,人流不息、熙熙攘攘,却秩序井然,可想象人们对自己旅程充满了各种美好和急切的期待。然而,突发事件就在瞬间发生,就在一片祥和中发生。恐袭,怕是防不胜防。

BBC以最快速度通过电视报道了此次事件,可以用“闪电”二字形容。不断播报恐袭发生的场景与救助情况。随后大街上不时地传来刺耳的警笛声,其他的街道开始变得拥堵起来。

生活还得继续,人们也不可能因为恐怖袭击而什么也不做。

伦敦:独自的怀旧

我住在荷兰公园附近,这儿离出事的车站很近。这里依然宁静、安然。女儿过去住在这边,我对这里的一切还很熟悉,并且充满感情。

在伦敦戴安娜居所门前留念

High Street Hensingdon 一如既往地繁华热闹,10年前的商城、店铺、超市几乎都没有变,连超市内的物价几乎都没变。我特意去超市的冰鲜柜看六年前女儿给我买大螃蟹(蟹肉被剔好),仍然6英镑。其他物品的价格也没变。

六年前女儿住的房子就已经开始维修了,如今去看,房子依然在维修状态。保护老房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工匠精神完成它。

那棵生病的大树似乎被治愈并被重新植了回来,继续为人们遮风避雨。

海德公园情景依旧——散步、骑行、跑步、健身、晒太阳、推着婴儿车漫步等等。戴安娜生前住的亨廷顿宫(Hensingdon Palace),如今她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小王子乔治一家住在这里。所有的景致都依旧,不过大门被修缮了。至今,人们仍然没有忘记戴安娜,经常有人持鲜花来纪念。

荷兰公园还是老样子,人们在此休闲娱乐,孩子们在绿茵场上踢球,仍然有人提着面包给孔雀喂食。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展品依然震撼,多次看,多次都有新收获。你不得不佩服英国人对历史敬畏的价值观。我因时间关系,重点看了欧洲13-18世纪的雕塑展。雕刻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细腻无比,造型比例匀称,骨骼、肌肉,甚至血管、发丝、皱纹等等细腻之处统统震慑人心。

大英科技馆,捐助五镑便可入内。许多大型展品依旧,蒸汽机机头、早期的火车、大型机床将是镇馆之宝。航天展增加了内容,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成果有一部分展品已经更换。悬挂空中的地球模型,通过灯光技术展现得美轮美奂,同时讲解着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等。旁边就有椅凳供游客留步欣赏,可以驻足休息。这里总是吸引家长带着孩子徜徉在这里。

大英国家艺术馆正有新画展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我已经走了大约5个小时了,很累,不得不忍痛割爱与艺术展擦肩而过。我想,我很快会再来伦敦。

伦敦艺术馆内的展品

圣玛利亚大教堂的钟声依然浑厚、凝重,听到它的声音如同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唤声。教堂门旁的鲜花店还矗立在那里,鲜花璀璨,香气阵阵。

周边街道的咖啡馆、酒馆、点心铺内的“下午茶”依旧,生活还是那么地温馨、闲适。

像多年前一样,这儿的一切还是那么地祥和、安泰。看似不变的英国,却因“脱欧”(Brexit),变数却是如此地剧烈,不觉让人心痛。一些英国人说,这都是政治家们的游戏!但是,无论如何,两百多年前大英帝国仅凭英伦三岛40余万平方英里的海岛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国家,保留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在“君主立宪制”纷纷塌垮之际,伊丽莎白女王却创造君主奇迹,令世界人民所爱戴。等等。“脱欧”(Brexit)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我们将拭目以待。

学者:学乎、游乎

对我来说,每次出行,都以“学”为主,“游”在次之。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个会议、两个国家,总共20天,说来收获满满。

我敬意于欧洲学术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学术组织的核心成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会花很长时间策划选题,并有足够的时间供人准备论文。他们的学术独立性、中立性与自由性有充分的保障,一般不会为某个利益集团、政党所左右。因此,每一次大会主题都紧扣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棘手问题、紧迫问题,并发表独立、客观的思想言论。他们也会为学科发展做出反思,并检讨哪些文章误导了,或者是迎合了当权者,并敢于承认“欧洲的危机”有社会学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学者们不能直接参与政策制定。

我敬意于欧洲学者的参与热情和“较真劲”。他们从不吝啬将热烈的掌声送与每一个演讲者,蕴含着听众们礼貌、感谢、鼓励、喝彩等等。人们的讨论也是涟漪泛泛,哪怕只有几个人,其严肃和认真劲也不马虎!表明了大家对学术的诚意与敬意。。

我敬意于欧洲学者对学术的传承,以及正式文章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当然,学术大腕的演讲则有时有特例,我想,那一定是怕有学术扒手的盗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老学者的作用和影响力被重视。在他们看来,人文社会科学是“陈年久酿”,没有长时间醇厚积累、学术功力,以及学派的传承与创新,很难令人信服。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两位耄耋之年的学者都精神矍铄、铿锵有力、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当然,最打动人心的是他们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某一时局、某一学科、某一方法的独辟蹊径、见解独到而赢得大家的学术敬意。

我敬意于一些“资本大佬”们慷慨解囊相助,资助和支持学术和思想的发展。这也是欧美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哈佛、斯坦福、耶鲁、牛津、剑桥等等,等等,若没有当年“资本大佬”的援手与相助何以成为“一流”人才的集散地!这是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充满温情存在的方式,也是人们创造资本的原动力。欧洲社会学大会有近20个社会组织、团体、机构、企业、出版商、旅游部门、银行的赞助。而会议手册并无有商业广告。

我敬意于希腊雅典,尽管这里正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却勇于担当,并拿出相当的费用来主办这个会议。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我也惊异于希腊的学者们勇于利用社会学这把“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机体与灵魂。他们也试图利用这个机会将“解剖刀”磨砺得更加锐利,以去疗治欧洲的乃至于世界的“病体”、“痼疾”。雅典人似乎没有辜负大家对雅典,对希腊神性、神秘、神圣探究的热情,会上通过各种形式把诗神、酒神、歌神、舞神、女神等诸神呈现给大家。大家都知道,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果实是在她的2000多年之后点燃了“文艺复兴”这颗照耀欧洲之路的璀璨明灯。

我敬意于我自己,在过去的十年中得益于欧洲学术和会议的影响,并分享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新书籍、新朋友、新灵感等等。当然,也见识了欧洲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走出来自然会接触当地的自然风景,而人文风景更吸引我,打动我。

我从不拿地图,更不会按图索骥。我喜欢信马由缰,闲庭信步,自然而然,全神贯注。践行我的休闲理念,回归自然怀抱,放松身心,虔敬并规规矩矩地行走、交谈、交友、学习。感知人们的喜怒哀乐,感知他们的真、善、美,感知他们如何生活、工作、服务、社交。“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为再学;“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是为修炼。

多日来我在思索,诸如:开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好一个会议?如何选好一个会议的主题?怎样组织一个学术集体?怎样组织一个会议?如何让大家有一个富有成果的交流?什么是学术忠诚?什么是学术敬意?这些问题一直在脑中盘旋。再比如:人们为啥要出游?游当是重要的“形而上”问题,否则,“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往那里去了。”

回程:带回“新朋友”

两个会议期间,总有出版社的“倾情奉献”,让与会者在洋洋万卷书中寻觅自己的“新朋友”。我在Routlegde 出版社花88英镑买了一册书名Green European,准备在路上把它读完。今年休闲年会主题是绿色生活方式。那么,如何讲好绿色”——什么是绿色?为什么要绿色?如何绿色?绿色的哲学?绿色的设计?绿色的践行……我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答案和发现文献资料。

"新朋友在会场上买到的书

在格拉斯哥市中心的Waterstons书店,闲览之际在哲学类书架中发现一本书名The Beauty Myth, 信手取下,在书店的阅览区读了起来,兴趣盎然。看似在谈美貌的神话,实则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反思,并对第三波女权主义运动提出了诸多的质疑。作者视角新颖,眼力独到。很具有学术启发性。

利兹大学召开的国际城市社会学年会,出版社虽不多,但英国几家著名的学术出版社都纷纷到场。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展柜上的Go Home?一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迫不及待地拿下来。这是欧洲多位学者共同出版的文集,主要关注移民争辩的政治问题。其中提出的诸多思考值得学习与讨论。我在这个书中学会了一个词“performance politics”(表演政治)。

三个“新朋友”你们与我回家,期待你们的真知灼见。谢谢了。

 

(写作于旅行的途中,

完稿于2017923日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