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德国后移民社会的职业融合

——2017“德国国际暑期学校”散记

马惠娣

201778日)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移民现象由来已久,但是,“移民社会”的概念恐怕不过是近几十年科技腾飞、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加速带来的新的社会事物。而“后移民社会”可能专属某些国家,比如德国。这个概念,也正是由他们提出。

历史上,德国主要为日耳曼民族。纳粹时期,希特勒认为日耳曼人是最高等的人种,“如果发生种族混合,那意味着人类文化的毁灭”。那时,德国民族的单一性不言而喻。

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后分为东、西两德,即:东德和西德。不过凭借德国人强大的文化传统优势,经济实力迅速崛起,移民社会逐渐形成。据德国相关学者研究认为,现代德国的移民社会经历了三波(third wave),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一波移民潮,是伴随着德国科技与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第二波移民潮背景是东德与西德的统一,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致使大批难民涌入;近年来形成的第三波移民潮其原因是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战争造成大量难民,以及中东、北非难民或移民的大量涌入。

如今,德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大移民国家,移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9%。移民社会的到来也让德国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国家。

2015620日,德国总统高克在纪念第一个“德国难民纪念日”上讲话指出:二战后一个“贫穷而破败”的德国,都成功地让百万难民融入到德国社会,“一个经济良好、政治稳定的德国,有什么理由不在当今(难民问题)挑战中看到未来的机会呢?”“德国必须为难民做更多事”。

仁慈的总理默克尔称,那些得到庇护的难民理应感觉像在家一样。“我们必须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而且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融入问题。”

而早在1987年,德国联邦总理科尔在总结德国经济发达的原因时,强调指出,“德国人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经济复兴的两条重要原因。

正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面对“后移民潮”时代的到来,“文化素质”和“职业培训”作为传统优势,再次被德国政府所关注。

由德国政府资助,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后移民社会职业融合”国际暑期学校(第一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惊喜:成为“国际暑期学校”学员

“国际暑期学校”的信息是320日由国际社会学协会的海蒂女士发过来的,标明主题:“后移民社会的职业融合”(Vocational Integration in Post-Migrant Society)注明申请资格需具备博士或博士后学衔的研究者The group of participants will consist of researchers (on a doc and post-doc level) based in a variety of fields and from various different countries……我当时正在帮朋友策划“职业培训”的计划书,看到此信息,让我眼前一亮,不正可以借此机会向德国人学习吗!可是一看申请条件,我便像泄了气的皮球。我随手写了一邮件:“抱怨自己既没有博士学位,也不在博士岗位上工作。不过我关注中国移民问题已有十年,并发表过几篇文章和做了多个社会调查,并且在新近出版的英文书中有一章中的三节内容再次论及了移民的劳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错过这样的机会深表遗憾……”不想,评委会很快有了反馈,“你可以一试。”并说明,完全是在同等条件下的评审,按要求提供“曾经做的工作、正在做的工作、未来在此领域的规划”等等材料。

我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完成了各种表格的填写,并附上了所有“成果”(英文版)。同时说明,“可以作为旁听生,也不用暑期学校资助”等内容给对方发了过去。

59日我收到了评委会的的邮件(如下片段):

Dear Ms. HuidiCongratulations!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have been accepted as participa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Vocational Integration in Post-Migrant Society in Dresden, Germany, from July 3-7, 2017.

We evaluated the submissions according to overall excellence in academic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thematic fit between the applicant’s work and the overall topic of "vocational integration in post-migrant society". We decided that your work and field of interest fits well to the purpose of our Summer School.

Please note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garding further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Please read the following completely and carefully so that you wont miss any important information:..”同时告知:学校担负在学习期间的食宿费用,报销不超过600欧元的交通费。

录取为正式学员并获得资助,这让我十分惊喜——德国国际暑期学校未对年长学者加以拒绝,严谨如仪的德国人不想放过任何一个“闪光点”。我也十分珍惜已年过花甲、直奔古稀之龄的学习机会。

接下来,需要做各种准备工作,其中一项是按照统一模式做一个“海报”,除了做自我介绍外,还回答学习的动机和希望获得什么等问题。

我做了如下回答:我想知道:如何界定移民?什么是移民社会?后移民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后移民社会将对文化人类学产生哪些挑战?移民社区文化如何创造?移民职业融合的途径、语言、课本、老师、资金如何解决?作为一个移民社会,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区别等等问题。

为了便于交流,我也准备了“中国移民社会概览”的PPT,介绍了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案例样本及数据、发现的问题与结论,也说明了中国移民社会对象研究的特殊性。临行前向我的同事刘军宁教授、中山大学王宁教授请教了相关问题,得到了他们的指点。也介绍了移民现象正引起中国学界的关注,在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海大学等还设有移民问题研究机构;2017617-18日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内容还挺丰富。

 

三、国际暑期学校开学了

暑期学校于201773日上午九点半在德累斯顿市“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正式开学。

1、开幕式:德累斯顿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方克教授和副院长萨若两位教授代表致辞。科罗琳娜博士介绍了整个暑期学校的日程和活动安排。开幕式热诚、轻松、温暖、简洁、朴素。方克教授最后留下的一句话印象深刻:Be productive; but don’t forget to have fun.(富有成效,别忘了有趣和开心!)

萨若教授在致辞中特别介绍了暑期学校的背景。她说:“德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最大的工作和最大的压力是促进不同背景的人、族群、性别、宗教信仰、年龄等等方面的融合。所以,此次的暑期学校聚焦于“后移民社会”的问题。比如各种冲突、身份认同正挑战着我们,因此,全社会面临着移民政策的变革问题。暑期学校安排了九个公共演讲、五个专题讨论、四个项目设计作业课。介绍和讨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及人口过度的现状。融合职业培训有可能对未来产生潜在的影响,有效地培训可以有效地发展劳动力市场,以适应族群、年龄多样性时代的到来。”


开幕式院长致辞

 

国际暑期学校共录取20位正式学员,分别来自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伊朗、乌干达、科索沃、冈比亚、哈萨克斯坦、英国、南非、坦桑尼亚、约旦、瑞士、奥地利、美国等十八个国家。大约10余名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一同参与并分享暑期学校。

20位学员都在贴有自己的“海报板”前做了自我介绍。一些学员曾在或正在德国留学;所有的学员都有“移民社会”的研究背景、参与过移民群体的自愿组织服务与志愿者活动;学科背景主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年轻博士们有着极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并且是德语和英语双料。

从所有学员的肤色、年龄、性别等方面看,体现了国际暑期学校:尊重、多元、平等、互敬、包容的宗旨。


介绍学员的海报版

 

2、学习共安排了八个公共演讲、五个专题讨论、四个项目设计作业课,显然都经过组织者精心安排——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通用性、前瞻性,以及理论与实践方法都做了充分的考虑。尤其注重学员们参与性与老师的互动性。每一场演讲和讲座都留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供学员提问、质疑、讨论。所有学员都受益匪浅。


上课的铃声,各种传统家什在许多领域被保留。

 

1)、九个公共演讲

第一场由桑德拉•宝林格尔教授主讲,题目:“后移民社会语境下的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融合”。她指出: 2015年,大约有一百万多名寻求庇护者进入欧盟,其中大多数为35岁以下的男性。虽然移民的范围和地域有所不同,但移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欧洲会员国正在修改公共结构、机构和政治文化,以应付移民现实。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和教育制度是成功融入东道国社会的关键,但对那些将被给予难民或类似地位的移民,对于他们的实际劳动能力和技能却知之甚少。在此背景下,宝林格尔教授的演讲着重三个目标:第一, 2014年后移民、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状况概述,包括介绍对他们的技能和资格水平进行审查的现有数据。其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关键环节。第三,从劳工职业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政策和措施的最佳做法和经验教训的总结。通过这些内容了解了现代德国移民社会形成的简史;目前移民的现状;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移民的工作在哪里;社会支持条件系统;平等与培训问题等等。

在讨论环节,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力市场如何解决就业歧视问题?二是德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形成较早的国家,如何改善移民阶层的固化问题?

 

第二场报告由奥地利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米查•弗洛鲍彻博士主讲,题目:“语言学视角的劳工教育与融合”。弗洛鲍彻博士首先提出“语言是整合的关键”这句话,认为它在置换到欧洲各种背景下,从教育计划或移民政策的专业操作上无不离开语言的重要意义。她引用福柯的话:一定的语言习得(即占主导地位的当地语言)导致的“一体化”。换句话说,从目前的状况看。无论是政治左派还是右派,似乎对取得当地语言必要性达成了一致意见。因而,“语言”和“一体化”成为融合的基础,这是一个微妙的变化。因此,她试图将话语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借鉴瑞士公共就业服务和鉴别资源分布的研究数据,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一话题,认为语言的焦点应该被理解为嵌入在更大的社会体系中,这样就提出了不平等和差异等问题。她从人种学设问大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个人发展战略往往把语言放在重要位置。的确,有语言能力的人就能找到工作,就可以考虑个人价值和竞争能力。经济利益比社会关怀更重要。她做了这样的质疑结论。

我提出三个问题:一、强调语言的统一性是否有悖于联合国关于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原则?二、如果拒绝学习语言而找不到工作是否也意味着一种歧视?三、可否举一个案例——为了保护自己民族的语言而不选择学习其他语言的人?米查是韩国人与瑞士人的混血,面孔更像亚洲人,我便与她有心理上的近距离。私下里,我建议欧洲的语言一体化培训可改为“职业语言培训”。

 
提问、答疑、讨论

 

第三个演讲者是克里斯蒂娜•艾芙琳教授,主题:“职业整合与不同职业相关语域的控制:语言的得体性、效率与社会整合”。她认为,与不同职业相关语域的学习,其关键在于得体性、效率与社会整合。那么,语言、职业参与应当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两者兼备:语言和职业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走向社会整合的关系是什么?学习语言的意义在哪?她指出:教育/复合型语言、专业语言和特殊用途语言将被突出。长期以来,语言学家高估了语言对职业行动的特殊目的的作用,但现在强调职业语言的作用是一种现实。那么,如何和何时可以进行相关职业语言的学习。在这里,特别是教学模式的概念(内容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它的变化还有待讨论,即:语言学习观念、整合语言和技术/职业学习。

我在讨论中说,语言是人的存在的家,人先天地被语言所贯穿、所引导,形成了思维和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我的英语不好,就是因为中文与英文不仅是不同的两个发音语系,而且也控制着我的思维方式,并且我没有系统的语言训练,表达起来就不流畅、不完整,缺少了辩论的能力。不过现代技术有可能帮助人类改善这一交流困境。学习语言的意义也许需要被重新评估。

 

第四个演讲者安东尼娅•库普弗教授,主题:“转型期的社会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结构”。她提供了一个分析劳动力市场的方法,考虑到了权利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基于这一视角,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如初级劳动力市场主要是多数人和普遍的,全职的家庭维持收入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临时、兼职、低工资的工作;二元分割,往往伴随有性别隔离的劳动力市场和区分工人和移民背景。对于职业一体化而言,其他社会机构,如(职业)学校和教育、工会和雇主协会就很重要。当前的社会变化,如在教育和有报酬工作中的第三产业化,新自由主义政策正在探讨支持低工资的部门,以及生产和服务的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这个讲座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了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因此,对了解德国移民社会的具体障碍和机会也将变得清晰起来。

 

第五个演讲者是托拜厄斯博士,主题:“技术4.0究竟会加速一体化,还是阻碍一体化”。他以大量新鲜的数据展示了世界500强大公司的发展历程,看到了人类技术的突飞猛进,技术4.0正改变人的生活、工作与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职业培训将面对许多新课题、新任务,那么,劳动力市场比然面对更多的用人挑战,但是也为创新能力强的人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其中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兴趣,从整个制造业的发展看,过去德国学徒占整个百分比的60%。这大概是德国为什么如此注重职业融合、职业培训的社会基础。


技术4.0讲座

 

在讨论的环节,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发展技术是为了劳动效率越来越高,还是让人越来越忙?二是技术创新究竟会让人的生活越来越容易,还是越来越不易?三是,技术创新的目的真的是让人在成长中能自由全面地发展吗?他似乎没有听明白我的问题,我又重新组织了句子试图让他听明白,甚至有其他学员用标准的英语重复我的问题。他还是懵懂。我说,索性你看我写在笔记本上的英文。他拿过我的课堂笔记本,然后回答我的问题。他说,我是技术总监,你的问题我没有考虑过。我说,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专业和知识背景不同。你所讲的我也回答不上来。这就是人文文化和技术文化之间的鸿沟。

 

第六个演讲者,海克•格瑞思科教授,主题:“融合跨州工作和照料管理意味着什么?”他认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关于移民研究领域往往是从“民族主义方法论”到“跨国的方法论”。如果换个角度使用这些方法和概念研究社会概念,那么,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可以为限制流动体在政府监管和组织日常的跨境流动行为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定义,也包括跨国流动。整合的含义取决于所采取的观点。通过案例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个证据的蜕变,如果把移民和文化空间隔离在“平行社会”在东道国境内。但是,当处于一种跨州流动和照料安排的交叉点上,并生活在母国和东道国的网络内,那么所表现出了的证据就是整合。基于正在进行的媒体化调查,部分移民家庭从亲子关系的数据中显示,并特别关注到了通信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他强调了“跨州工作”和“照顾安排”对融合所产生的作用。

 

第七个演讲,亚力山大•凯姆尼茨教授,主题:“移民融合的经济效应:理论、实证与政策实践”。本讲座总结了一些关于移民劳动力市场绩效和对东道国经济的后果的开创性的调查结果。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关注移民的人力资本(从广义上解释)及其与东道国人口数量的相宜性。基于这些见解,为政府制定移民融合政策和策略提供建议。

 

第八个演讲者,如特•叶曼妮博士。主题:“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种族歧视”。她介绍了德国劳动力市场种族歧视的理论背景、课题设计和实地分析。印证了此前劳动力市场对少数民族歧视的调查结论。但是,他们只提供了有限的观点和对背后机制的洞察,并没有说明对不同的种族和宗教群体的歧视率变化的原因。早期的研究表明种族和宗教是重要的,但由于这些研究只有一个维度的设计,即移民对经济的贡献率,而忽略了其他。因而,在引起歧视的过程中,使用交叉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数。在一个多维的设计中,嵌入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组,这项研究的统计结果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分辨出歧视所在之处,分析图表也显示出宗教信仰、文化距离、语言距离、生产力相关的融合群体教育特征,以及集团规模的相对重要性。她说,他们发现了有力的证据,就业申请者往往不是因为技能或推荐信而遭拒绝,而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背景,比如穆斯林背景。

她在讲演中对德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批判,引起了来自不发达国家学员的热议。认为,德国在对待移民问题上已经做得十分好了,如果仔细研究不发达国家的移民问题,存在是歧视问题要比德国严重得多。德国是一个反思和自省的民族,尤其拿起“解剖刀”“解剖”自己的勇气在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问题。

 

2)、专题讲座

第一场专题讲座是罗尔夫•科博教授,主题:“跨文化团队的领导力”。科博教授开讲的方式很有趣,首先他与一位志愿者表现了一段“情景剧”,只有肢体语言,而不开口。“情景剧”大约十分钟,之后科博教授请每位学员谈观后对该“剧情”的理解。人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种理解”,这话运用到这里也十分贴切。有人说那个女人是在乞讨,是呼唤女权主义;那个男人是个君主,是个暴君,是歧视;宗教仪式……大家理解的五花八门。

接着,科博教授引申出“跨文化团队领导力”的问题来。他说,跨文化是时代特征,领导与领导力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诉求,所以一个领导者必须有全面理解与关照的能力,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文化包容上,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形成合力。因此,如何了解在同一个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并且理解、包容,依此关心每个人。当然,我们也必须有各种假设和经验积累。在这方面,德累斯顿的职业教育学院有着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

这个专题讲座,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意识到了领导和领导力的至关作用。我在与科博教授讨论时说,西方十分注重“官员职业培训”,将其生活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各项条件都托付给受过专门训练的领导人,马克斯•韦伯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不过,在中国这方面似乎还做得不够好,可否到中国去讲学?他笑了。接着说,可以申请一个项目,推进这件事。

第二个专题讲座,弗朗西斯卡•昆茨博士主讲了“专题讨论的方法问题”。他说,暑期学校将安排五场“项目设计讨论课”,这些方法都是值得考虑的。“项目设计讨论课” 的目的是让暑期学校的参与者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研究项目和想法,并谈论(预料)将遇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发现潜在的或已经存在的问题,以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专题讲座,迈克尔•韦伯博士主讲了“衡量对移民和融合影响的综合指标”。他在介绍这些测量指标时说,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最熟悉、最常用的方法来实证测量特定事件的因果效应,或政策干预的措施。比如,在医学研究中,这种因果效应将通过受控的实验室实验来确定。而在社会科学中,研究人员常常不得不依赖非实验性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特定的方法来区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实际的因果效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取决于所面对的问题、体制背景和可用数据。

    第四个专题讲座者:纳•克劳斯博士,主题:“劳动力市场的融合问题”。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德国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面对的障碍和机遇问题。他认为:在这些障碍中,应借助经验数据,探讨各种形式的歧视——从结构主义到种族主义歧视;而在机会中,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人才中被技术领域所发现。当然,移民政策分析也很重要,因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支持或收缩的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3、五场“项目设计课”

这五场“项目设计课”要求所有参与者按照“专题讲座”提供的研究方法而进行。有两场是“一对一”地讨论,而且要求更换三组,即与三个不同的人轮换进行讨论。主要是发现问题、找到创新研究领域,提出项目设计提案,同时也训练思维速度,并建立良好的运作伙伴关系。每次都有时间规定。有点像“头脑风暴”。

另外两场“项目设计课”要求每个小组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包括研究方法、路径、解决问题的重点、经费来源、方案制定者的团队(姓名、知识背景、技能、经验等等),并用专业模板制作出来。

最后一步,是完成项目“设计提案”概念描述,研究路线图,征文信息,截止日期,项目建议,预期的成果等等。每个组需要用PPT完成,并由小组代表汇报“项目设计概要”,要求主题鲜明、方法运用得当、理论框架结构合理、问题清晰、挑战明确、材料充分、生动形象。


同学们在做项目设计讨论

 

四个组都派了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最终大家聚焦在四个选题上:“专业认知过程中的知识和权力”、“通过跨文化训练设计在劳动力市场建立平等的机会”、“工业4.0 与劳动力市场融合”和“如何提升教师素养”。大家的讨论都很认真,尤其那些英语水高的年轻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听、说、读、写样样精通,每个小组都得益于他们,PPT也即时同步完成。不过所有学员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各抒己见,当然,最终需要形成统一的“纲领”。需要说明的是,五场“设计方案”课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我在观察中发现,大多学员都熟悉这套思维训练。而我此前却从未见识过。后来了解到,在西方,包括曾经被西方殖民过的国家,在教育体系中都有这样的训练,而且从小学教育开始。同组的俄罗斯学员给我展示了一份2016年俄罗斯师范学院用过的一个培训教材,就有类似的训练内容。

课业结束后,我与设计这次“课业模板”的弗朗西斯卡•昆茨博士做了一点交流。我说你的设计不仅有趣,而且知识含量高、启迪性强、促进发散性思维、也教人学会团队合作,非常好!不过,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训练对我来说很新鲜,我从中学习很多。他说,你已经完成了那么多的项目设计,这个训练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对青年学者则不同。这个话倒也不错,不过德国人如此严谨的学术训练和教育质量不得不令人啧啧称赞。


获得了“毕业证书”

 

四、我的感言

最后一天,学员们都填答了一份问卷,我写下下面的感言:

“所有参与这次暑期学校的校方人员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都表现了极好的专业与职业素养和工作效率,体验到了德国人的热诚、纯朴、勤奋严谨和平易近人。让我感受到了德国民族和文化的强大力量。

中国和德国是当今世界上两个移民最多的国家,尽管在某些形态上有所不同,但是,面对的各种挑战具有共同性。我听完Prof.Antonia Kupter and Prof. Sandra Bohlinger等人的演讲后,对德国的后移民社会有了了解,也感受到了多位学者不仅有学术情怀,而且也有深刻的人文关切。这令我感动。移民正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和中国正在成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战略伙伴,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同样需要在文化、安全,以及对世界发展前景认知等方面取得共识。因此,我强烈建议设立一个新课题:德国与中国移民社会共同关切的问题,详细的建议书我将很快提交。

我知道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许多学科在国际上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希望人文社会科学也具有同样的优势。与中国合作其意义重大,也许不仅是两个学校或机构的合作,更是两种文化的借鉴与学习,为在不确定时代寻找新的精神力量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将是一个新的学术贡献。

德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诞生了众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近几百年中提供了多种思想方法——哲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方法论的,影响了全世界。未来的人类社会面对的问题,都要通过多学科的交集研究。所以,未来的暑期学校可考虑安排人文学者的讲座,同时增加比较研究。

感谢暑期学校的组织者精心安排了多个视角的演讲,所有演讲者也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提供了新鲜的思想观点和统计数据,以及不同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打开了眼界。也看到了整个团队的研究实力,以及团队人才的多样性。”

这些话都是我内心的真实表达,没有客套话。

学习期间,校方还专门介绍了未来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合作项目,既有中、短期,也有长期,资助力度也不尽相同。


介绍未来的项目

 

五、“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德意志卫生博物馆”

过去没有太关注这所学校,来到这才知道,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在欧洲名气很大——德国十一所“精英大学”之一,德国九所卓越理工大学联盟成员之一,欧洲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联盟德国六所高校之一,欧洲顶尖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德国七所高校之一,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学会议联盟德国十所高校之一,“高通”欧洲创新奖励计划六所高校科研机构之一,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科技大学之一——难怪德国政府在思考“后移民社会”的政策变革时,把这样重大项目交给他们来做。而且,第一期国际暑期学校就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德意志卫生博物馆

 

还不得不说“德意志卫生博物馆”(Deutsches Hygiene-Museum),我们的课堂设在这里(一个会议厅)。会议主管人萨若教授告诉我,这个博物馆在德国乃至欧洲都很是有名,建馆一百余年,历经了几次战争的摧残,但,它被德累斯顿人坚强地保留下来。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伦敦科技馆宏大的展厅、展物不同,主要展示了人体的微观世界——手、耳、鼻、口、眼、视觉、嗅觉、感觉等等都真真切切地让人参与进去,体验、体察、体味、体会,确确实实与众不同。不过也有从微小分子到“地球村”,从生到死的系统知识。其展馆理念、概念设计、模型、展品、参与路径都别具一格、蹊径独辟。一张1936年脑科学家绘制的人脑图像极其珍贵,透过这张人脑图,就知道了德国人的科学创造、技术创新、匠人精神、生活品质的来源。

1936年德国人绘制的人体图

 

展览馆内的纪念品销售处其各种纪念品也是精心设计、独一无二,体现了专业性、唯一性,以及趣味性。带有孕妇、大脑、尿不湿、裸体、做爱等等画面的明信片、书籍、图册等等都将德国人的创新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阅后产生美感、知识、常识,而绝无低级与下流。博物馆的服务业绝对一流,展厅的路径标示清楚、图案与众不同;有专门为孩子和残障人士使用的洗手间和停车位,关键是设置十分合理与便捷,人性化服务令人感动。门票:成人八欧元,儿童免费。来这里参观的家庭、情侣、游客、青少年络绎不绝,但不熙熙攘攘。

说明:此文根据课堂笔记和老师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成,有任何理解不当、失误之处均由作者自负。

201772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