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全面小康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016-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综述

 

人民政协报记者 纪娟丽

 

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人的新需求是什么?人的生活品质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日前,“2016-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会议聚焦以上问题,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社会”为主题,提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意,全面小康建设需关注休闲问题。

 

   关注: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起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面小康社会什么样?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

    紧扣时代脉搏,在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举办以来的第14个年头,会议主题确定为“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因此,探讨全面小康社会中的社会、经济、文化转型,以及人的生活品质等理论问题也迫在眉睫。”马惠娣说,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学者们从过去关注休闲现象,到更加关注休闲本质。

    对于大会的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冯长根教授表示赞同。他说,无论什么样的学科都应紧扣时代的脉搏。他以不久前备受关注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举例说,航天人努力“飞天”的基础是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对天宇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这让我联想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才能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塑造个体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是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需要。”冯长根说,科学家们共同的体会是:兴趣、好奇心是人的成长的原动力,是诞生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最好的种子。

    那么什么才是人的全面发展?在马惠娣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关注所有人的发展,是面的问题;二是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个人的深度与情致的发展,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技艺等诸多方面。“主要是提高人们习得的能力,养成会利用自由时间的习惯。”她说,我们应当意识到,如今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休闲生活越来越丰富,却更倾向于物质化、过度消费等问题。消费急需于从内在方面提升国民,需要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溯源:自由时间是无形财富

    人们对于休闲的关注,得益于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

    此次会议上,学者们追根溯源,纷纷回归到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的概念。“自由时间是无形财富,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们从旧有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出来的时间正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惠娣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是马克思对于自由时间的畅想,自由时间的创造力也在多次科学发现中得到证实。

    “劳动与休闲的相互融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充分发展的宗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海春说,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然而,相同的自由时间,度过的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鲍金结合马克思对于自由的时间结构,从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消极自由时间和积极自由时间之间的关系,寻找走向自由的时间路径。

    时间的价值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是积累资本,甚至认为休闲与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山西省哲学学会青年学者路强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资本论》中寻找出了线索。他说,《资本论》通过揭示资本的秘密反映出资本通过对生产的控制,必然渗透到生活领域,于是构成了对生活方式的异化。“这种异化表现在以劳动代替生活,这样构成了生活价值的单一化。诸如认为只有不断地积累资本,进行金钱消费才是有价值的生活。”

    刘海春也注意到,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人们逐渐沉迷于物质的消费和享受中,休闲成为一种工具,并与人的发展相对立。“休闲的异化让人们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要积极借鉴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他建议大力推广休闲教育,让人们逐渐认识休闲的本质,把握休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实现人在自由时间中享受生命的同时积极地发展自我。

       

    期待:实现休闲的价值

    到底是追求物质,追求劳动,还是追求生活?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雅林一直致力于生活方式研究,他认为,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核心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劳动本体论,而是生活本体论。“人的社会存在就是生活,生活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范畴,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王雅林说,社会变化再大,生活是有序存在的。社会具有钟摆效应,即使一时偏离了生活,终究会回归到生活上来。

    从生活本体论出发来审视全面小康社会,王雅林认为,全面小康社会不单纯是经济概念,而是反映人们生存状态的社会概念,也符合小康社会人的安居乐业的原始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经济发展同社会主义目标统一起来,将资本逻辑同生活逻辑统一起来,走出一条既经历物化又超越物化的生活性发展之路。

    “中国梦”的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发展休闲是重要途径之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休闲研究所所长吴文新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休闲是人的文明享受和自由发展,作为人的自由活动的休闲,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方式或途径。闲暇充裕且会休闲的人,幸福感比较高,休闲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基于休闲的重要作用,吴文新建议,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和休闲价值观,并设法解决劳动者时间荒和收入低的问题,让人民有闲空、有闲心、有闲钱,真正学会休闲,在休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人幸福感的同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尚智丛认为:从理论上讲,我们需要认识人的本质、休闲的本质、认识它们在交互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从社会实践上讲,休闲对于“生活目的因”、“体面与尊严的生活”、“全面小康社会”终将产生影响。这些理论问题都亟待加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