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马惠娣:为城市呐喊

——马惠娣在“第六届亚洲城市论坛”上的演讲

毛俊玉根据录音整理

马惠娣修订

 

 

我先说明,我从北京来,为什么先要说这个,北京被雾霾罩住了,人自由的呼吸成了奢侈品。本来要讲城市公共空间问题,我昨天临时换了题目,与其说是为城市呐喊,倒不如说为城市中的人呐喊。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为城市呐喊——透视城市的遭遇与困厄”。

首先告诉大家,有人类存在以来,休闲就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果离开了休闲,人将无法存活下去。因此,先要厘清一些概念。大会的主题是“城市、休闲、未来”。那么我就从城市、休闲、未来的概念谈起,从中带着我的呐喊。

城市是人类休闲生活的创造物,由此积累财富,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就连生活在古代的人都知道,除了物质生活,我们还需要精神生活,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物质与精神、身体和心灵、劳作与闲适、都市与田园的平衡关系。早在3000余年前的周朝就有城市立法:“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SI),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工。有忧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意思是说,种植行道树木标志里程,偏远地区要有旅舍餐饮供应。城郊要有牧场,边境要建迎宾客栈。洼地里要让野草丛生,城区里要分布树林和水池,以备防灾。大片土地都种粮食,使农民不会将农具悬挂闲置。衙役不可以耽误农务,不可以浪费人民劳力。国民优裕无匮乏。有休闲,无过劳。城府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地方的力役供求得当。短短数语把城市立法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劳作与休闲、城市与农村、工与农的和谐关系详述其中。

这样的文字记载使我们明白了城市中的四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城市要把人当人,把人当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必须对自然保持敬畏,要意识到人类永远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切不可“以老大自居”。

如今的城市,大家都看得了,千城一面,贪大求洋,复制雷同,资源不均衡,自然生态环境沦陷——空气、水、土壤、食品,这些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全面恶化。而我们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样不容乐观,首先城市缺少人性的暖意、缺少文化的底蕴、缺少历史空间、缺少公共空间、缺少公共生活、缺少游憩空间,社会生活中的失序、喧嚣、功利、狡诈现象质疑我们的各种进步与果实。尤其让人担忧的是,罩在我们心灵上的雾霾还没有被看到,也没有被意识到。这是十分可怕的。

其实,中国城市在近100年中由于战争、贫困等诸多原因一直处于破坏中。1945年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写道:“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至今读来,内心震撼;也五味杂陈,深感当代人的浅薄、无知,以及数典忘祖,令人心颤与心痛。

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这种的警醒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被完全忽略掉了,现在不得不吞食这颗苦果。

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是社会正义的担当者,在什么条件下都不应违背良心去忽悠政府、忽悠商业企业家、忽悠开发商,那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什么是休闲?休,静也;以修身,以致远。闲,雅也;言行正,不逾矩。《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子则讲“静观玄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从中不难看出古代先贤对“静”给予最高的赞誉,也是对中国休闲文化精髓的“点睛之笔”。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并与劳作形成一对范畴。所以孔子说:“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驰,文武弗能;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可见休闲在人生中、在劳动创造中的价值。

在西方,休闲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哲学、宗教、艺术创造的必备条件,是“上帝”赠予人类的礼物,因此为人设立了“圣日”和“礼拜日”。同样,休闲也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因为,人拥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

城市与休闲从来都是一体的。没有休闲不可能成就一座城市,一个城市没有休闲空间、休闲生活、休闲底蕴,那只能是毫无生机的一个城市躯壳。休闲空间、休闲生活、休闲底蕴在哪里?就在她所营造的对人的心灵的安抚与抚慰,对舒缓生命的节律,对滋养生活的情趣,对欲望、贪婪、浮躁、喧嚣人性之恶的控制和约束的氛围中。欧洲或北美的小城之所以吸引中国游客,是因为在那里不仅“养眼”而且“养心”。

中国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可是现在人们天天都在制造新概念,旧的概念还未理解,马上被新的代替了,事实上是掩饰理论与思想的苍白。当然,也是苟合于商业社会的需要。这样的现状需要我们反思,中国人“省悟”的传统应当捡拾回来。

关于未来,一个现在进行时,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现在的路走不好,那么,很难有好的未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

清华大学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的座右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可见城市建设与规划决不能“拍脑门”,“不懂装懂”,更不能成为“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牺牲品。

如何面向未来,吴良镛院士同样有一句十分精到的话“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城市建设与规划必须高瞻远瞩,必须缜密而严肃。

城市演化的历史表明:一个恢宏的城市轮廓可以迅速地在短期内建造起来,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精神气质却绝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城市发展不仅依靠经济逻辑,更源自人文的力量。“揠苗助长”或“注入激素”都是在断送城市,断送文化的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反思,是为了未来。

为城市呐喊,也是为我们的生存、生命和生活而呐喊。

201512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