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自由全面发展:科技时代背景下休闲生活的最高旨归

—2015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综述

武晓玮整理

 

人类社会已全面受控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所受影响最为深刻。四个方面的问题正在凸显:第一,当今,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突出的标志是——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马克思说,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问题,亦是人类认知自身的高级规律。那么,如何解读这“永久性的问题”和掌握这一“高级规律”?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赋予休闲以更深的内涵。一方面,科技将在越来越多的层面中替代人、解放人;另一方面,休闲作为文化经济现象日益凸显出来。休闲是否终结人类的劳作?如何避免人类被打入“地狱”,而顺利进入“天堂”?“天堂”与“地狱”各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和践行马克思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第三,马克思曾说:“由于生产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资本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使用50资本,于是就有50资本和相应的必要劳动游离出来;因此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出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这个生产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人们的新需求是什么?休闲生活如何促进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第四,如何认识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所产生的影响?如何认识以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休闲教育是否应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在这一社会和学术背景下,“2015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选择了“科技时代与休闲生活(含:“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当代意义”和“休闲教育”)这个主题,以期唤起人们对“在电视、手机、互联网主宰的时代,我们应当如何生存?”、“文化、艺术与审美情趣如何在休闲生活中展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习得与休闲教育”、“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当代意义”等问题的思考。

  2015年11月3日~6日,“2015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在广州市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召开,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自然辩证法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尚智丛,中山大学教授、博导、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部科教司巡视员陈迎宪,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宁泽群,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院长胡荣华等嘉宾和来自全国各地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海春教授主持了开幕式。马惠娣代表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长根教授致辞,转达了冯长根主任对学者们加强学术传承和学科建设,以扎实的学术功力参与国内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诫勉。 

     

       “2015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会场之一

冯长根副主席是在11月4日下午参加完全国人大常委会后,乘晚班飞机于5日凌晨赶到会场,当日上午为大家做了“加强‘传承效应’研究,突破SCI评价模式”的学术报告,专此准备了42页的PPT。他在演讲中简单地回顾了科技评价及其简史,反思了单靠论文引用量对科研影响力的评估模式,提出了“传承效应研究”的规范性,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如何找到学术传承关系?他给出了七条具体建议:1、及时发表你的成果;2、学术论文列出的“学术链”是信息完整的、公认的;3、“学术链”要从高原攀登高峰;4、非优秀论文绝不引用;5、将发表的论文是深思熟虑的,反复修改的;等等。冯教授作为一位科学家严谨务实、深入浅出的演讲打动了所有与会者。犹在如何治学方面给予了真传。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做了题为“科技时代休闲问题的哲学思考”的学术演讲,着重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科技时代的劳动分工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休闲的旨归是人的创造与自我提升。为此,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畸形发展。首先,身与心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第三,人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尚教授梳理了大量的科技史,生动细致地阐释了当代科技的特点,从跨学科和多学科的角度对休闲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思考。

本届年会休闲学术研究的视域口径宽、涵盖面广、创新视角多,内容上涵盖了休闲研究的多个层面,而且在研究的深度上也体现了国内休闲研究不断趋于成熟,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紧扣科技时代的主题,对科技时代背景下的休闲生活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析。包括科技时代的“时间荒”、科技造成的劳动异化问题、科技对人生活的全面控制、科技对绿色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科技对休闲体育的影响等等。二是立足经典著作文本,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休闲研究。对马克思的自由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休闲思想等都做出了新角度及深层次的论述。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多个角度推进休闲教育。包括针对青少年的休闲教育,针对高校的休闲教育,针对具体活动的休闲教育,配套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休闲教育资源的深度发掘等等。

一、科技时代下的休闲生活问题

中山大学的王宁教授作了主题为“要钱还是要闲?--时间荒的文化根源”的演讲。王教授从时间荒的现象出发,提出了主动型和被动型时间慌,从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社会关系等多个层次阐述了时间荒的文化根源。他指出,主动型时间荒的文化渊源是新自由主义,这种时间荒源于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被动型时间荒的文化根源是新传统主义,这种时间荒源于传统儒家的冲突厌恶型文化价值,用人情掩饰冲突,模糊化公私边界,倡导集体主义价值。在克服时间荒方面,王教授指出应当严格区分时间边界,分清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超越新传统主义。实现从劳动过程与生活目标的分裂到劳动过程与生活目标的动态统一,超越新自由主义。

北京大学的李红雨教授作了主题为《科技与休闲》的演讲。李教授提出现代科技发展对休闲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科技服务劳动,让人类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二是科技的发达造成了人类对科技的依赖。科技本应是为人类服务,现实情况科技越来越车能成为一种外置于人自身的力量,控制人的生活等多方面。现代社会面临着财富和文明的脱节,更需要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这种现象。

中国地质大学的黄娟教授作了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下绿色休闲生活方式的思考》的演讲。黄教授首先对绿色休闲方式的概念作了界定,认为它既可指亲近自然的休闲,又可指传统休闲方式的绿色化。接着,黄教授指出绿色休闲是人类休闲方式的新趋势,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绿色经济新常态的新引擎,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途径。互联网对绿色休闲有重要影响,即有利于绿色休闲方式的养成,又对绿色休闲方式带来了挑战,应致力于推动互联网与绿色休闲方式的互融互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作了主题为《科技时代的休闲研究问题》的演讲。尚教授首先分析了科技时代下劳动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他指出当前科技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劳动已成为主要劳动方式,知识劳动的专门化、细致分工化成为常态,使得人向更小的领域发展,劳动异化现象明显。接着,他指出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指人的身心自由全面发展,二是指包括生理、心理在内的各方面得到满足,三是指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最后,尚教授指出,休闲在克服当代科技时代下的劳动异化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成都体育学院的陶宇平探讨了当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大众休闲体育价值观的嬗变,他认为中国大众休闲体育价值观的嬗变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轨迹:以当代科技发展为背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发展创新为核心内容,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方式,最终达到实现自我,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据此,可以得出:休闲体育价值观的嬗变既体现着当今科技发展时代的哲学思辨,也是当今科技发展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反映,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时代背景下民族本质的体现。

首都体育学院的黄金葵对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县的公共休闲文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田野调查。她围绕公共休闲文化的载体、人际社会的聚合机制、价值观与休闲理念三个层次,以及影响公共休闲文化品质的六类基本变量展开调研。最终发现,基于西方文化人类学阐释话语体系下的美国香槟县公共休闲文化与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倡导的“礼乐合治”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共通之处。她进一步得出结论:“礼乐”与“乐性”可以进一步解读为社会文化发展与变革的双核驱动力。健康的公共休闲文化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功能,其生成当合于礼,其呈现应合于乐。

暨南大学的罗靖探讨了生态素养培养的社会联动机制,他指出当前现状是生态素养教育偏重于学校教育,而社会教育较少,他主张用社会联动的概念来探讨这个问题,主要通过网络考察整个社会对生态素养问题的态度,包括政府、企业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现三大主体在整个社会的生态素养培育中分别扮演着生态知识教养、生态行为践行以及综合促进生态素养进步的角色。

广东金融学院的卿前龙探讨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模式,他认为休闲农业资源具有强烈的乡村性,它除了农村的自然风光,还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舞台化地展示在游客面前。发展休闲农业,既是传统农业与现代休闲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对农业和农村土地空间的深度利用。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模式主要有环城休闲农业带模式、区域休闲农业中心模式、景区依附的空间嵌入模式和资源依赖的离散分布模式。由于我国城市居民假日出游空间行为的短途环城游和乡村游的特点,决定了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应选择环城休闲农业带模式和区域休闲农业中心模式。

  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宋艳艳对当今社会中的休闲贫困现象进行了论述,她首先对“休闲贫困”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她认为休闲贫困指某一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人和家庭,由于特定社会制度安排造成的休闲权利或休闲机会被剥夺,或者是因为其他的非制度因素造成的以至于不能获得社会所公认的正常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接着,她从六个方面对休闲贫困现象进行了阐述,包括休闲观念的贫困、休闲时间的贫困、休闲空间的贫困、休闲活动的贫困、休闲教育的贫困、特殊休闲群体的贫困。最后,她对休闲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东北师范大学的关凤利提出从人学角度研究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她认为城市化很重要,但人的城市化是更重要的问题。她希望能从人学的角度推进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对这一问题,宁泽群教授建议加入制度角度来探讨,吴文新教授认为休闲生活的转化是农民转为市民的关键,马惠娣主任借用亨廷顿的“概念横向”移动和“垂直上升”提出了建议。

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休闲研究

山东大学(威海)的吴文新教授作了主题为《异化?享受?复归:休闲之于人的生命的内在性》的演讲。吴教授指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异化”、“享受”、“扬弃”、“复归”,乃至“感觉”、“需要”、“解放”等概念也正是休闲学的重要概念。从休闲学的意义上说,异化就是休闲缺失的状态,享受以至审美作为休闲的要素是人本该有的正常状态。休闲在异化劳动状态中是人的外在需要、奢侈的需要,但是当扬弃异化、复归人性,休闲便历史地返回人自身,成为人的生命的内在需要,休闲之于人的生命的内在性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上海交通大学的鲍金副教授作了主题为《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自由观的再阐释》的演讲。鲍教授发现了马克思的独特提问方式,即他不关心“自由是什么”的抽象规定,而是关心现实的人为什么会不自由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由,从这样的问题提问方式出发,马克思一方面彻底地驱除了劳动概念之上的意识形态教条,阐发了人的自由本质所赖以生成的真正的劳动基础,从而为人的自由的实现奠定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揭示出生产力、分工和共同体对于自由实现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重点揭示了自由时间对于自由实现的关键意义和内在意义。探讨马克思自由观的问题指向和价值诉求,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科技大学的曹诗图老师探讨了旅游学的人学意蕴,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旅游的“始基”,旅游的本质是:旅游者“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根本目的和最高旨归是促进人的由全面发展而不是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是人类追求身心自由的诗意行走,具有非功利性与平等性特点,提供了暂时的社会网络重构和享受自由平等的机会,是自由平等世界与和谐社会的体现,最终目的是获得人生的意义。旅游的基本动机是寻求本真性,本质特征是追求自由性,本质属性是异地休闲型,因此旅游的本质与人的本质—“自由”是一致的。因此,旅游学从意蕴上是一门人学,旅游研究应以人为中心。他还提出基于人学视角进行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科学解释旅游现象,明确旅游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二是可以超越传统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定位局限,克服旅游科学研究的功利主义倾向,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北京联合大学的宁泽群教授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意义和休闲重要地位。他认为马克思十分关注休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而言,不能空洞的谈论这一问题。儿童时期心智的发展和身体的发展是要在游戏中实现的,游戏创造了一种利于认知的环境,儿童受内心动机的激发,在游戏中获得了认知发展,如果没有游戏会造成文化剥夺。青少年阶段面临的问题是独立性和外部管制的问题及责任感的养成问题。如何解决独立性和外部管制这个冲突呢?就是通过文化的规制和家庭教养水平,通过休闲活动获得自我认可和自我发展。成年人生活的转换,主要是休闲活动由婚前的同龄伙伴群体位置,转变为婚后的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为主,再转变为以孩子为主。老年时期的发展与问题与休闲活动具有更大的关系,休闲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掌控,老年时期掌控好休闲生活有利于积极生活和延年益寿。对于未来的自由发展而言,相较于工作,休闲才是更重要的。

辽宁师范大学的刘晨晔教授认为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论述自由和休闲,但休闲问题是内在于马克思思想逻辑中的。因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价值是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认识到劳动者、下层社会的人的命运,提出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文本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思想的原点,马克思以劳动为核心,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同时隐含了自由的问题和休闲的问题。马克思关于休闲逻辑的总体框架奠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他用发生学的办法追溯了人类诞生的源头,探讨了人类生成的三种活动形式:一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为核心的劳动谋生实践,二是以人自身的生产活动为核心的生理延生实践,三是自主自由活动为核心的休闲乐生实践。这成为考察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三大现实生活基础。

中华女子学院的李云霞认为当代中国关于休闲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休闲时间问题,缺乏休闲空间形态的探讨。马克思对人的三方面规定性包括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独特性,这三方面的规定性给休闲空间形态的划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可以破除休闲研究的学科壁垒,整合休闲研究的方向。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休闲空间形态研究讲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引领人们走向自然的回归,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提升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云南省委党校的孟亚凡指出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将哲学所要实现的主题相应转变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马克思的自由观就是对这一主题的具体展开和科学论述。自由的内涵转变为了“多向度”的生活实践整体;关于自由的多元性“解释”转变为对自由的实践性的“创造”,外在于人的抽象自由开始回归到人本身,回归到了人的现实世界。一个有序的、正义的社会必然包括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价值指向,因此会促进个人自由的发展和实现。因此,对于人的现实生活来说,正义的追求只能在人的世界、人的关系,即国家、社会中实现。国家和社会作为人们实现正义追求的现实舞台,只有保证自身是正义的,才能找到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正义之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三、积极推进休闲教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海春教授作了主题为《休闲教育:青少年自由发展的必修课》的演讲。刘教授认为休闲教育是“成为人”的过程,是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对青少年的身心个性完满、社会关系和谐、精神家园构建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休闲教育长期存在缺位和错位现象,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要明确休闲教育的实践目标和理想,从战略定位、理念转变、体系完善方面探索休闲教育。

华南理工大学黄镇博士作了主题为《休息权实现机制的形式特征与内在动因——兼论我国休息休假制度的理论重构》的演讲。黄博士认为休息休假制度的任务在于保障休息权的实现,休息权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作用机制。机制受阻便造成了可利用的自由时间减少,从而导致“时间荒”,不符合休息权实现机制的内在要求。休息权实现机制并非仅由成文的制度规范构成,它还包括人们在借助制度规范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其内在动因则来自于来自国家制定法与社会自生秩序之间张力,这股张力产生于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在劳动时间分配问题上所进行的博弈。

广东韶关学院的王敏探析了休闲教育的德育功能,她首先回顾了休闲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接着分析了大学生实施休闲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推进高校休闲教育的有效途径,即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大学生休闲教育意识培养,搭建大学生休闲教育平台三方面进行努力。

成都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张小从对我国城市居民足球项目技能会能度进行了调查,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城市居民对足球项目技能会能度的主观评判为依据,得出我国城市居民的足球项目技能会能度在地区、学历、职业、性别和年龄上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的足球项目技能会能度不高。

另有成都体育学院的研究生王光惠探讨了儒家哲学思想下的休闲养生,她认为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蕴含丰富的休闲养生文化,儒家思想下的休闲养生就是重视天地万物的变化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乎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和谐,崇尚“中和”的养生之道,适当的除去一些过多的欲望,回归身体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

     

        “2015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会场之二

本届休闲年会精彩纷呈,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交流观点,开阔了学术视野,启发了学术思考,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年会还对优秀进行了评选,经过论文评审组的投票表决,产生了“一等奖”4名,“二等奖”5名。

本次年会召开期间,与会代表和嘉宾参观了广州茂德公草堂文化创意园、广州大学城、珠江夜景,与相关企业进行了“休闲文化交流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进行了“旅游管理与会展经济专业课程设置论证会”。与会代表深入了解当地休闲文化及休闲活动,对“旅游管理与会展经济专业”的开展设置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客观、中立、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样,广州的社会风情和休闲文化及居民生活样态也为学者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提供了生活样本。

与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的承办方——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简约精细、严谨高效、的组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武晓玮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2015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