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文化创新与制度设计

——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第22届国际会议侧记

马惠娣

2015622日)

 

22届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于2015529-31日在日本东京成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大会主题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文化创新与制度设计”。来自世界大约40个国家的近百位学者出席了大会,有50余位学者的论文参与了大会交流。成城大学社会科学部承办了此次会议。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大会分设六个交流专题,分别是:社会科学家的视野和政策;经济、劳工与社会转型;全球本土化与侨民;重新审视跨国主义与社区交流;本土视野的思考;全球本土化、教育与家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就上述六个专题进行了发言与讨论。同时设了几个学术专场,比如:全球本土化与多元社会,全球本土化的关键问题,由多位日本和欧美学者发表了高论。

大会的主题演讲嘉宾——由来自南澳大利亚大学社会学系的安东尼·埃利奥特教授主讲了“全球本土化时代的实验主义:移动、数字世界和后人文主义”,对个人主义、实验主义、世界、人文主义、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反思。

另一位主题演讲嘉宾来自法国里昂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劳伦斯·萝莉·贝尔戈尔教授主题演讲了“后西方社会科学与全球本土化知识:从亚洲到欧洲”,她认为,一系列问题正挑战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本土化问题正发生着变化。因此,她认为像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学者应当考虑西方认知框架的局限性,以预防脱离自我原有的社会体系。

大会还邀请德国国际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网络组织负责人米歇尔·库恩发表了演讲,他关注了“全球空间理论中的陷阱问题”,他认为,西方推行强势的全球空间理论,但其中有许多的陷阱,且未被人们所关注。

专题讨论会主题是:关于“社会创新”问题,四位发言人关注了:“创新与社会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分类与社会创新”,“社会创新的目标”,“创新者与可持续性”。

另一个讨论会的主题是:“大学和全球本土化:关于社会科学中大学跨国主义问题”,几位日本和韩国学者介绍了各自大学的跨国招生与本土化教育相关问题。

在“社会科学家的视野和政策”一组中,印度学者从甘地主义的视角谈到了世界本土化中的和平与和谐;日本学者谈到了移民与市民的社会设计;澳大利亚学者论述了当前世界的灾害问题,诸如气候变化、干旱、药物泛滥等社会现象。

在“经济、劳工和社会转型”一组中,印度学者介绍了“穆迪时代与多元印度问题”;另一位印度学者演讲了“印度文化消费中的中国商品”。泰国学者论述了“移民工的权利和在美国、韩国多元政策带来的挑战”。香港学者研究了日本的母子关系与本土关系。阿尔及利亚学者提出“朝着一个新的亚非国家文化合作”的问题。

在“全球本土化与新侨民时代”一组中,加拿大学者关注了“在芬兰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穆斯林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斯里兰卡学者关注了“文化保留和文化融合问题”。日本学者关注了“2011年缅甸政制过渡后在日本的缅甸难民社区”。

在“跨国主义和社区的再审视”一组中,印度学者关注了“个体与国家间的权利和责任问题”。立陶宛学者提出了了“欧洲的社会网络工作与移民电子交流的融合与分离问题”。波兰学者提出“在今日欧洲文化不同与离散的背景下,我们的多元文化工作是失败的吗?”的问题。英国学者关注了“日本人‘推特’上的合法化仇外心理”。斯里兰卡学者研究了“公共空间:在不平等与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和平共存与交流生活”。

在“本土化视野中的审视“一组中,印度尼西亚学者关注了”本土化传统与全球本土化模式之间的协同”。泰国学者关注了“泰国贫困人口的降低与践行社会保护政策”问题。菲律宾学者关注了“社会政策对文化变化的影响”。印度尼西亚学者论述了“印度尼西亚地方文化的振兴”问题。

在“全球本土化、教育与家庭”一组中,德国学者关注了“超越民族知识的全球竞赛:为协同知识生产而理解学术工作”。巴基斯坦学者关注了“理解全球本土化:在巴基斯坦关于犯罪理论与跨文化的课堂与教程”。以色列学者关注了“移民群体的本土化教育”。美国学者关注了“日本和巴西年轻人的本土化、移动性、适应性”问题。中国学者马惠娣论述了“家训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与若干启示”。日本学者介绍了“在日本的跨国移民婚姻后的文化归属问题”。

会议共计三天,大家讨论热烈。61日大会组委会还组织与会者参观了东京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作为跨文化对话与交流的组成部分。会议的开幕式与闭幕式都有日本传统文化仪式表演,坚持传统与表达大和文化精神为主——精致而优雅,含蓄而矜持,活力而有礼。看来,这是主办会议的重要内容和交流平台,这个环节不宜缺失。在西方国家开会,似乎都很在意这个环节。我现在明白了,这很容易传递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程度。

 

传统音乐表演(笛子与手鼓)  学生表演

             传统音乐表演(笛子与手鼓)                                        学生表演

 

借这次会议之机,对成城大学有所了解。对于中国人来讲,成城大学也许并不那么有名气,但是这在日本却是家喻户晓的贵族学校。

据校史介绍:成城大学,其“成城”一词取自中国《诗经》“大雅篇”当中的“哲夫成城”。“哲夫”为智者贤人之意,而“城”指的是“国”,所以“哲夫成城”的意思就是:圣贤兴邦治国。

1910年,泽柳政太郎(1865.05.17-1927.12.24)就任“成城学校”第九任校长,并于1917年在“成城学校”当中开设了“成城小学校”作为“试验田”。之后,于1926年创设了“成城高等学校”,1927年创设了“成城高等女学校”, 1950年,以此两校为主体,成城大学宣告成立。饶有趣味的是,设立于1885年的“成城学校”(现在的“成城中学?高等学校),作为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校极富盛名,许多清朝留学生亦曾就读于此,而这些人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蒋介石、蔡锷、刘成禺、陈独秀、欧阳予倩、方声涛、吴玉章、王揖唐、唐继尧、程潜、赵恒锡、李烈钧、孙传芳、孙武、何成浚、阎锡山、尹昌衡、黄郛、吴思豫、张群、姜登选、杨宇霆、熙洽、何应钦、臧式毅、苏曼殊等等。

成城大学虽靠近寸土寸金的东京都心,却有自己的一片净土,掩映于娴静绿意之中。成城大学秉承“小规模”的教育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个个体的“天分”得到发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自建校以来,在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领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现如今的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社会价值观逐渐多样化,成城大学也在不断改善自我,努力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行动力,使之养成独立自主而又能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格。但是,当代中国人对成城大学的了解不甚多,在那里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少。可是,在我看来,这是值得中国家长选择的学校,可以从幼儿园开始。

 

宁静的校园

                                                       宁静的校园

 

通过参加这次会议对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亦有所了解,该会成立于1954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社会科学系长期合作,以促进健康的思想和经验的交流与合作。目前该联合会的目标是:1)交流不同国家与地域间的经验;2)开展有助于研究和教学的活动;3)促进项目的合作。总部设在哥本哈根。国际社会科学组织联合会的会员则由国家和区域的研究机构,包括书院组成。

 

附马惠娣论文摘要:

Family Instructions:
Enlightening and Value in Contemporary
—— From a Glocalization Perspective

Glocalization: A Soci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wards Social Design for the Creation of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May ,29-31,Seijo University, Tokyo, Japan

 

“家训”:当代价值及其若干启示

——全球本土化的视角

马惠娣

 

“家训”始自周朝,至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载体,亦是古人道德实践、生活实践与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依据。

家训,世代相传,以“修为养性”为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是“己、家与国三位一体”,“修身服从齐家,齐家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家,既是己的依托和归属,又是国之本也。

家训,是世代相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庭教育形式之一,与官学、私学一并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体系。

在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同样发现以美德为核心的“好公民”、“好人”的教育体系,同样认同个体与国家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

《家训》关注人格的培养,关注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它的价值对处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无疑是个有力的提醒,为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文化制度设计和文化交流机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