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阅读经典,向圣贤与大师致敬

 

马惠娣

201556

 

在商务印书馆山西大学阅读体验店“李提摩太沙龙”举办前夕,主办方邀我“荐书十册”。

几乎没有犹豫,首先想到了“汉译名著”和“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两套系列书籍,这些书的翻译和出版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有大约数百册(也许更多)世界各国学术经典之作、人文社会科学各流派之代表作品先后在中国出版。我们熟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克莱修、黑格尔、康德、笛卡尔、弗洛伊德、卢梭、伏尔泰、尼采、萨特、海德格尔、胡塞尔、韦伯、贝尔等等思想大师们都是通过这些译著,走进中国、走进中国学者、走进中国思想界。这些作品已经陪伴了几代人,滋养了几代学人的人品与学品,为中国人了望、学习、汲取、吸吮人类精神世界之精华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也为当时的解放思想、突破理论禁区、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搭建了舞台。这两套“丛书”不知有多少人受益,更有多少人由此走向了学术之路。我是受益者之一。时至今日,与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仍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

接着,我就想到了罗素著述系列、房龙著述系列、杜威系列…..

罗素,博学、洞察、温厚,关切社会与人生的种种问题,尤其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洞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读过罗素的几本书,其中《幸福之路》中的文字被我引用,诸如他说:多数工作都会使人得到两种满足,一是消磨时光,二是给抱负以一定的出路,而这就足以使一个即使工作乏味的人,也比一个无工作的人快乐得多。但是当工作有趣时,它给人的满足感将远远优于单纯的消遣。”他也确信:“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只有伴以一定程度的寂寞,某些美好的东西才有可能被人获得。”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获得了“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赞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读罗素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房龙的书,虽然只读过《宽容》一书,他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寻求思想权利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在宽容中的“不宽容”之原则,即对懒惰的不宽容,对无知的不宽容和对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为我后来思索自由问题开辟了新视角。

杜威先生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但他的教育思想同样无以伦比。我读过《经验和教育》一书,其中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立论,让我联想到亚里士多德对“习得”训练的忠诚告诫。

中国的经典,立马想到《道德经》和“四书”,虽然都不是长篇巨制,但足见思想家都是字字玑珠、句句真理,彪炳千秋。《道德经》的发行量与西方的《圣经》几乎持平,而且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各自国家语言的译本发行。特别是在一个异域文化国家的一个家庭的书柜中看到《道德经》,见到了中国圣贤的哲学思想被异域文化所仰慕,那时的心情很激动!转念一想,中国人有何理由不稔熟它,践行它!我在多个国家的多个家庭有这个经历和体会。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价值的源头,蕴育了“礼仪之邦”、“尊师重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的重要思想和智慧是要人们学会“内心的静寂”—— 四书之《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15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26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5章)。 被称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以108个字完成的《诫子书》,其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不仅对“静”给予最高的赞誉,而且是中国文化的“点睛之笔”。

“静”中蕴含博大的力量——静心则专一,静思则通达,静居则安娴,静默则智达。因此“以静致动”成为中国人心性修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独特形式。这就是读书与内心宁静的辩证法。

遗憾的是,在今日中国,伴随浮躁与喧嚣的社会氛围,连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们也忽略了“静”中的文化传统与“静”中的哲学底蕴。我的休闲研究与这个时代的氛围反差很大,人们是那样地不屑“休”与“闲”。事实上,休”:“静也”; 静,以修身、以致远;“闲”:“雅也”;言行正、不逾矩。心好、心安、心静、心悦、心正乃休闲之本。休闲的本源是中国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流行“忙”,忙几乎成为“成功人士”的必备状态,“社会阶层”的分水岭。可是中国汉字象形表意,“忙”寓意着心的衰朽。正如于光远先生所说:人一忙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人一忙也容易烦,心情不能和平;人一忙就容易肤浅,不能研究问题,不能冷静认真思考;人一忙就容易只顾眼前,不能高瞻远瞩。这话儿寓意深刻,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

我为什么在荐书中未列“五经”,并不是不重要,而是考虑到当下人们读书的时间太有限,如不是从事史学研究,可以省略此项。我想,若把《道德经》和四书读好,至少“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 而如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恐怕不仅需要四书五经,也需要博览天下圣贤之书。

接下来,我推荐了《胡适文集》,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接触胡适的作品,胡适的学识便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个时候胡适思想与学术并未进入中国学界的主流,但我执着地认为,胡适是大家、是导师,是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乃至对当代科学教育体系的建设有着卓越贡献之人。尤其他的科研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中可见严谨、审慎的学风与学品。在他去世后,蒋介石送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对胡适一生而言倒也贴切。不过这一文化现象,至今耐人寻味。

另外三本书是:《梦溪笔谈》、《闲情偶记》和《生活的艺术》,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我被几位作者的博学而震撼,更难得的是他们把人生和思想与生活、自由、体验、欣赏、审美、创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系,把人性的尊严、生活的丰盈、生命的趣味带入一个新境界,让世人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竟是如此妙曼。

《生活的艺术》的作者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均有精当的领悟与独到的见解。他在侨居美国期间,将多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用英文写作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架设了一道桥。他的作品《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在美国刚一问世,随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排行榜。至今是休闲研究和获取生活智慧必须攀爬的一座山峰。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现在没有了精致的生活;在百年前吸纳西方文化时,寻到了马克思主义,却忘却了他的论断“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很好的反思。而像沈括、徐霞客、李渔这等卓越的人物在当今也十分鲜见。想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我们的国家远离读书生活太久了。

在推荐完十本书之后,还意犹未尽,我觉得先贤与大师们的传记作品也值得一读,因为,铸成经典之著的先贤与大师们的不凡思想,都源自他们不凡的读书阅历。

读《马克思传》时,知道了他在写作《资本论》时,研究科目之多,和使用材料之浩瀚,令人惊叹。仅仅在俄国统计学方面,他所阅读的书籍,其体积超过二立方米。他研究了财政金融、农业史和农业方面的所有重要新现象。此外,他还阅读了地质、生理和数学方面的许多书籍。他读过的书,几乎都做了摘记,多半还附以批判性的边注和解释。马克思作为大英图书馆的“常客”,他所坐的位置地面竟然摩擦出了深深的踏痕。由此,我们能悟出什么?

杜威小的时候并不聪明,不过他很喜欢读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他发现多数学校仍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没有适应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民主社会的需要。因此教育目的、方法等问题成为杜威最关切的事情,并为之奋斗一生。杜威一生获得过多个博士学位,可见一个人吸纳知识的能力该有多强!

于光远先生被誉为中国的大学问家,他7岁的时候已读完了《水浒》、《三国》。小说看完,就看弹词、曲子,如:《再生缘》、《珍珠塔》、《琵琶记》、《西厢记》都看。所有的文学作品看完了,他就开始看《天演论》、《梁启超文集》等书籍。对于一个7岁多的孩子来说,这些书是很难看懂几句的,但他仍会“高兴不已”。这些书读完了,他开始读父亲读过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课本。数学方面的有:算术、代数、几何、八线(即三角);自然科学方面的有:格致(物理)、化学、博学(植物、动物、矿物);还有弹道原理、枪炮制造原理和技术等等书籍。虽然这些书在他11岁之前只是胡乱地看了一遍,然而,却培养了他渴求知识、追求真理、刻苦自学的好习惯。

虽然,先贤与大师们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却都具有独自思考、独立思想、独辟蹊径的一生追求与努力。同样,他们都有健全的人格、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责任的担当、超人的毅力,以及对人类真善美境界的不断探索与追求。

先贤和大师们不凡的读书经历不胜枚举,稍微地关注一下、阅读一下,你便获得无穷的力量。

寻得一本好书,事实上你就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她会引导你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一本好书,也可以改变人生方向,改变人生品质。

一本好书,可以吸引你,并发现你的爱好、特长、兴趣、能力,培育你“习得”的品质和习惯,并伴你一生。你的整部人生就不会百无聊赖、孤独寂寞、意识呆滞。

一本好书,还培养你有“安静”的能力,并由此宁静致远、静观玄览,让你的人生“于无声处胜有声”。

好书,首先从经典起步,因为,这是人类共有文化与文明持久价值与普世价值的载体,并被人类的历史、实践所验证的真理。种下这样的种子,必然会长出可用之才。

人类的祖先深喑这个道理,读书也是人类文明创造中最杰出的成就。在西方,读书便成为人们培养“习得”心理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在中国也一样,“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而读书有两重境界:一是“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即,学习是快乐的事,是心旷神怡的事;二是“文以载道、知行合一”,可见读书在于立德、立品、立人。

所以,古人有“君子之座,必左书右琴”之说,这不仅是文化传统的象征,而且说明读书对塑造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之影响。

几千年来,普通人家也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家传,而不可怠慢。家家户户都以“敬重经书,爱惜纸笔,洁净几案,整肃身心”教育后代,由此形成“幼耽诗书,博览弗倦”的社会氛围。

西方思想家说,读书可以积累厚实的文化资本,它的深远影响与回报是金钱资本所不能企及的。历史经验不是如此吗?当然,不读书的人,也有当官的,也有挣大钱的,尤其在今天这个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新的“读书无用论”和“敷衍读书”之风正在蔓延。人的读书心态过于功利、市侩,什么微信阅读、快速阅读、电子阅读、无纸阅读等等方式,背离了读书的旨趣。对于个体而言,那时肥皂剧;对于国家而言,那将是悲剧。

当代人出书又易如反掌,什么样的书只要给钱就可以出版,诱惑人的垃圾书比比皆是。犹如吃“麦当劳”——美味、快捷、实惠、价廉、流水线、标准化,饮食多次便身心病变。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否则,会误入歧途。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鱼跃龙门”、或是仅求“稻粱谋”、或是找到“生财之道”、或是学走“厚黑之路”、或是企及“学霸”、或是混得“一纸文凭”……这种读书,不读也罢!

写至此,想起了我的读书生涯。青少年时代没人指导,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凭借家中的图书可以书海遨游。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欧也妮·葛朗台》中那个葛朗台先生,把每一个铜板都当作命根子的冷酷的暴发户主;《项链》中的可怜女主人公的虚荣心毁了她的一生;《八十天环游地球》作者儒勒·凡尔纳超乎寻常的想像,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内容,他在早晨阅读报纸后,然后吃掉了,因为报纸是巧克力制作的。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这是科幻小说,也不知作者生长的大英帝国当时的科技是何等的发达。年少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想像。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内中有多幅梅大师舞台表演的图片。其实书中所谈表演体系、艺术修养之类的内容当时并未读懂多少。但是知道了京剧之美、服饰之美、妆扮之美,后来越发地喜欢京剧和各种戏曲。当然,也影响了我对美的理解。

那个时候我读的书不止这些,杂乱地看了许多,也并无什么目的,这些书让我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我的心不断地向远处飞。可是我的课业学习成绩很一般,看似这些书没有给我什么帮助。其实,这个理解大错特错。事实上,许多人物、故事、画面、箴言为我日后挣脱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枷锁和镣铐增添了信念和力量。

青少年时期读过的书,也给我带来报考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梦想。但后来两个原因,使我终生与大学失之交臂。八十年代初期我选择了国家自学考试。两年的自学生涯让我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也养成了我读书的习惯。读书让我与自由快乐相随。

总之,书海浩瀚、流派纷呈、花繁叶茂——经典与大师作品是人类世代的精神食粮和精神导师,也是通往文明社会的航标;仅靠金钱和物质,常常会翻江倒海,释放人之贪性与恶性。

纵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是读书之道;从经典中寻求真、善、美,从圣贤与大师的人格中培育我们的美德、情操、激情、信念。读书唯此,唯此读书矣。

商务印书馆山西大学阅读体验店以“李提摩太”命名,其寓意深刻,亦令人振奋。

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传教士,25岁来到中国,在山东、山西一带传教45年。据史料记载,李提摩太在中国近代外交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经常参加中国和列强间的斡旋活动,还参与了山西教案的协商调停工作。后来他创办了中西大学堂(后与山西大学堂合并,称西学专斋),是山西大学的创始人。但是,后人将他淡忘,甚至被历史教科书忽略,这是极大的憾事。难能可贵,这次“读书沙龙”以李提摩太命名,以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唤起对大师的敬意,唤起对读书新的热情。

在大师的目光下读书,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与收获。

祝愿如此。

 

附:荐书十册的列表

汉译名著系列 ?商务印书馆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三联书店

伯兰特·罗素著作系列

亨德里克·房龙著作系列

四书、道德经

胡适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梦溪笔谈  【宋】沈括 ?重庆出版社

闲情偶记  【清】李渔 ?山西古籍出版社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山西师大出版社